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跨越河堤的日本富山空港

日本的富山空港真的是一座很神奇的機場。這個空港啟用於1963年,與戰前的富山飛行場不一樣。這座民用的機場,跑道與停機坪都設置於神通川的行水區內,只有航廈在堤防內,所以也就是說,如果洪水一來,就是讓停機坪與跑道去淹水了,但航廈不會。也因這個設計,富山空港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全日本最長的空橋,從堤防內通往堤防外的飛機。

這次去日本也趁起飛前空拍了這個位於河川旁的機場。
這是堤防內的機場航廈。
這是塔台。
在觀景台也可以拍飛機,不過飛機真的不多啊!
 有看到提防嗎?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羽田空港大變身(新增D跑道空拍)

話說現在搭日籍航空公司,已經開放可以全程使用照相機拍照了,因此2015.2.13.從羽田空港回臺灣時,就趁著從新的填海造陸做成的D跑道起飛之際,趕緊拍拍這個機場的全貌。

當飛機起飛後,會立刻轉一圈往南,所以趁著這個大轉圈,坐在右側窗戶旁時,就可以看到新跑道與整個機場的全貌。
其實這個跟台北松山對飛的羽田空港,是個1931年就啟用的很老機場了,但早年的羽田空跟現在真的差非常多。整個變身擴大的過程,實在是驚人地砍掉重練。 感謝德州大學,我們又可以拿美軍轟炸東京用的地圖來看這個老機場在二戰時的樣子。其實當年呈現十字形的跑道,與現在的四條跑道方位都不一樣,是個正東西南 北的十字跑道,而且整個範圍很小,基本上就是現在羽田空西邊整備區的那塊空地。

美軍在二戰後接管,立刻開始大變身改造,1946年起就把它東邊的小島連結起來,製造出第一代的A滑走路。這條跑道跟現在的16/34有點小小不一樣,而 是15/33。至於另一條較為短的是04/22(這就是B滑走路的由來)。美軍這次的砍掉重練,毀掉早年日本時代的十字形跑道設計,採用了新的方向規劃。 也是後續幾十年,羽田空變身的基礎。

 羽田空港是在1931年開場,最初只有一條300x15m的小跑道,當時稱做東京飛行場。1939年時,飛行場擴張成二條十字形的800x80m。戰後, 美軍接收後,羽田飛行場大擴張,砍掉重練,改成二條跑道,A滑走路2100x45m,B滑走路1650x45m。1952年改由運輸省管理後,改名為東京 國際空港,到1954年時,A滑走路增長為2500m,1961年時繼續增長為3000m。記錄中,C滑走路於1964年新設,3150x60m。這一條 是比原本的A滑走路,更靠近海。因此,此時的羽田空,共有二條15/33跑道。以下這張就是1966年時的狀況。

較短的B滑走路在1971年往海延長啟用,增長為2500m。這樣的跑道格局,一直使用到1988年新A滑走路完工。不過,如今舊ABC跑道都仍有一些痕跡在喔~以下這張,是1975年時的狀況。

 羽田空的第三次大變身,是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的新滑走路以及新航廈建設。1988年新A滑走路3000x60m完工,是條16/34跑道,跟舊的比, 可以說往海方向全新蓋,而角度也略微變更。在花了將近十年之後,填海造陸生成的新C滑走路,3000x60m,也就是ANA側那一條最靠近海的跑道完工。 然後,新B滑走路,也就是04/22這一條,在原舊的B滑走路的東南側。此際,羽田空二戰後美軍做出來的跑道可以說完全功成身退。至於2010年啟用的新D 滑走路,是配合該年10月底啟用的國際線航廈,是條全新在海上,平行於B滑走路的跑道。在這樣的規劃下,羽田空有了四條井字形的跑道,日本的電視新聞羽田空國際線啟用那天,一直在報導這個井字形跑道的航管問題呢!

以下就以一張目前羽田空觀景台的場面圖,配合疊圖,讓大家看一下羽田空港這幾十年來怎麼大變身的。



2010.10.21.,雖然天空下著大雨,但是期待已久的羽田空國際線航廈盛大開始使用,而D滑走路也啟用。雖然D滑走路離現有航廈都很遠,但用望遠鏡頭還是可以抓到一二。以下,讓我們看一下這羽田空的國際線與跑道吧!以後大家搭飛機去羽田,可以多看看它幾眼喔。






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前進二林飛行場!


位於如今彰化縣的二林飛行場,是二次大戰後期日本海軍所興建的一座陸上機場。不過這座機場很特別的是,戰後國軍的接收紀錄中並無記載,但在美軍從日軍側所獲得的記錄確有這座機場;而日本方面也有戰爭時期,由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依照19452月攝影之航照,再以紅色加印的軍極密地圖留存,均指出此機場之位置位於二林聚落的西側,亦即舊社以西,路上厝以東的地點。
此機場位於台中縣芳苑的路上厝,佔地約131甲,徵收前的使用狀況全為農耕用,於1944615日徵收,可見此機場的興建時間是在二戰的後期。此機場無廠房、加油設備或兵舍等建築。

依照戰後的使用狀況來看,大部分的機場用地均回歸農田使用而少有痕跡,但是飛行場的西側邊界,因為緊鄰上林路路上段279巷旁的數百公尺排水道而有遺跡可尋。
至於較靠近東側,原本的跑道則有斷續的遺跡可見,特別是位於舊社旁邊,上林路路上段與舊二路邊的一處「大同農場」,便是直接設於原本的跑道用地上。

這個「大同農場」,據說是戰後政府闢給榮民的一座農場,並且分配周遭土地以供耕作。不過依照現地調查,那南北方向一整排,左右各一成排分列的簡易水泥隔板斜屋頂建物,雖然是作為養豬之用,但卻是座落於二林飛行場的跑道跡之上(正好位於北跑道頭),算是如今仍能清楚標示出原機場跑道方位的重要空間軸線。
豬圈的工法與造型很有趣,是水泥過剩時代的產物。
這一 批建物如今大多已經傾頹,路邊的柱狀大門則寫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彰化農場路平養豬專業區」、「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場長黎玉琢題」。
至於Facebook上「二林舊社故事館」關於飛機場的回憶文章中,則指出原本在該機場用地上曾有的水泥製「海軍基地」界碑,則如今已經不存。不過之所以會刻著「海軍基地」,乃因這座二林飛行場是屬於日本海軍航空隊使用,而非陸軍之故。


(本次出草感謝Hsiang Hsiao協助~)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