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許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在串聯台灣鐵道文化場域中應有之角色
 雖然人已經回到師大,
不過經過我仔細的盤點,
在我的想法底下,即便現階段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協助這些台灣各地的
再回到立委的提問,
至於當時的鐵道文化交流論壇,
沒有從小看過我書沒關係,
以下是當時的論壇內容
當年台中二十號倉庫的成功經驗,是後來一連串鐵道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濫觴。然而,在走向各地的串連之路上,卻有些議題與方向是必須審慎討論與關注的。這其中一個最值得探討的話題,便是這鐵道網絡應為「移動性的連結」,而非「方向性的複製」。 
當年,台中二十號倉庫是中部地區當代藝術的新興重鎮。它利用台鐵台中後站旁閒置的倉庫,改裝成藝術家可以進駐創作的空間。這樣的概念,配合一群有理想的藝術工作者,激盪出台中二十號倉庫的一頁傳奇。發展到後來,全台各鐵道藝術村都面臨了不同的問題,有的消失,有的成為二度閒置空間。
鐵道藝術網絡的未來,是應該邁向更廣格局的「鐵道文化與藝術網絡」,搭配許多的鐵道文化景點,例如花蓮鐵道出張所、彰化扇形車庫……等鐵道歷史保存區,才能有更廣的發展。
當某地有與民眾集體記憶相共鳴的鐵道與文化,這種連結網絡便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規劃來串連,特別是已被閒置的鐵道空間,更可用長遠開放性的方向來走,而切忌以做政績的短線操作來進行。鐵道文化與藝術網絡用的是火車這個移動交通工具來串連,但不應該以沿著環島鐵道路網方向性地用狹隘的「鐵道藝術」複製操作。多元鐵道文化移動性的連結,而非毫無思索的複製,才能讓網絡裡的鐵道結盟有更多元的發展與可能。
 
 


 
  
 
 
 
 
 
 
 
 發表文章
發表文章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