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新竹六燃工業遺址大解密

雖然我開始調查六燃的一些工業遺址價值,是受到林炳炎阿伯的影響,但說來很神奇,我1994年前後在新竹當兵時,就曾騎腳踏車自己跑去這個廠區附近 踏查,也意外拍下如今已經消失的新竹化工與六燃鐵道遺跡。那個六燃的鐵道,就是如今的公道五,日前出草去調查時,已經很難想像面目全非的景象,不過直到今 天,應該很多人搭乘內灣線,還是會看到那個六燃高聳的大煙囪吧。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有三個廠區,分別是高雄、新竹與新高三個施設,而其中位於新竹的六燃施設,其預定生產的燃料是為了提高航空燃料辛烷值的異辛烷,因此整個廠區的規劃,可以說是用如今很紅的生質燃料概念,以植物為原料生產出可供軍用的燃料。這樣的廠區規劃,在戰後因政權交替而少為人知,因此這些廠房被當成眷舍給軍眷居住,少有人知道這些建物當年興建時的源由與空間關連。如今,在探討六燃的歷史價值與定位時,很多的保存上都以戰後的眷舍人文歷史脈絡加以強調。但事實上,六燃最珍貴也最精彩的,卻是它當年興建時的臺灣工業發展背景,特別是這些如今看來宛如一個謎般的工業遺跡。畢竟,這段發生在台灣土地上,一個有著戰爭時代意義的燃料技術工業遺產,絕對不止是單純地在戰後被當成眷舍使用這麼單純。不過,要理解六燃新竹施設的工業文化資產價值,就必須先從廠區的分布與規劃來看,才看得出如今遺留的這些遺構的重要性。


整個六燃的廠區,主要可以分成以一條東北/西南向圳道(位於建功一路104巷與赤土崎一街)所區分出的西北區與東南區。西北區的廠區一路向北包含現在的公道五路以及其北邊的中油油庫區,屬於當年六燃生產丁醇(後改為乙醇)的發酵工場區。至於東南區的部分,則包含了六燃新竹地區的廳舍與將丁醇藉由觸媒「合成」為異辛烯,然後經由水添工場加入氫製成異辛烷的部分,因此這一區又可看成合成部區的最精華與關鍵核心。這兩個區域,事實上是兩個可以獨立運作的燃料製造流程,只不過若以製造異辛烷為最終目標的話,將蔗糖從發酵工場區開始經過發酵,產出丁醇,為西北區的主要任務;而後轉往東南邊的合成工場區,藉由觸媒製造異辛烷,則可以說是整個六燃新竹施設的基本生產規劃流程。下圖中間的天藍色線條就是水道,而紅色則是鐵道。

在西北區最靠近中油油庫的這個發酵工場區,製造出丁醇是其主要的目的。當時為了製造丁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合成法,一種是發酵法。合成法需要使用相當複雜的合成技術,使用天然瓦斯的甲烷為基本原料,將其變成乙炔,而後經過丁醇合成裝置製造。新竹這座廠之所以會選擇在此,與該地的天然瓦斯資源有關。但是因為丁醇合成裝置需要複雜的製程,因此該廠後來完全以發酵為主力來生產丁醇,放棄以天然瓦斯為原料的合成法。

發酵法主要就是以台灣盛產的甘蔗糖液發酵後來製造丁醇,臺北帝大有名的馬場為二教授就是在當時發展出以馬場菌來製造丁醇的關鍵技術。以六燃的新竹施設廠區來看,西北區主要規劃出的三角形區域西側(紅色區)部分,原本都是要用來以合成法製造丁醇的,但這種生產方式被放棄後,這區大部分原預計興建的廠房便都沒有興建,反而是三角形區域東側部分,最重要的原動罐(亦即原動室,編號717)廠房,因是重要的蒸汽提供廠房,故於19445月完工啟用。而其他重要的丁醇製造設施,就只剩在如今公道五路北側,亦即原本鐵道路線以北的區域(綠色表示,編號735),為一連串的連續發酵工場區域。

整個六燃的廠區,北端的這條鐵路在當時是肩負運輸燃料與蔗糖原料的任務,甚至裝罐後的成品也可用此鐵道運出,因此相關的專罐成品荷物工場也在鐵道旁這一區。這條鐵路從如今的新竹貨運站分歧出,經過戰後的台肥廠區,而後進到六燃的這個倉庫與煤場區域。在大約1994年時的現地調查,進入廠區前會先經過當時已經廢棄的新竹化工廠區,該廠內有一輛廢棄的特殊車輛,推測是跟軍方有關的牽引機,至於整個鐵路的終點則是在已經變成中油油庫的區域。

下圖是當年調查時的油庫末端,亦即六燃的發酵廠區位置。

由於六燃這個廠的丁醇生產已經放棄合成法,故以發酵法製造丁醇時的考量便有生產大量高溫蒸汽的必要。這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確保發酵過程中不會含有發酵菌種以外的雜菌在槽內,故要不斷輸送高溫蒸汽加以殺菌。因此,被稱為「原動罐」(編號717)的大廠房,就是這整個發酵法的丁醇製成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

為了產生大量高溫蒸汽,該廠必須取水方便,故設於切分廠區為兩部分的圳道之旁。而為了在鍋爐內大量燃燒水為水蒸汽,以煤為燃料的該廠,必須緊鄰鐵道方便將煤炭置於儲煤場以供運作時使用。故目前殘存的大煙囪廠房,基本上就是位於鐵道的最末端,且其旁緊鄰圳道水源與煤場。
這座原動罐廠房上部有落煤的四個大漏斗,鍋爐如今已經不存,而原本完工時仍有屋頂的大廠房則已成鏤空的開天窗狀態,內部還被搭建成住宅使用,不過煙囪依然高聳矗立。這座廠房旁應該附設有發電設施,因為在文獻上有出現應急發電的記錄,但依照發酵法的製造流程來看,最需要的是大量的高溫蒸汽,故推測該廠房主要是以製造蒸汽為主,發電為輔。


下圖是漏斗狀的下部情況。推測在這個戰爭末期鋼鐵材料吃緊的情況下,可以用混凝土代替的槽體就不用金屬材料,而結構上可以用紅磚代替的部分,就不用鋼筋混凝土,所以該廠房完全展現了二戰末期物資缺乏時的應急態勢。
在六燃這個西北區域的另一主要設施,則是位於如今中油油庫位置的發酵工場。該廠是以連續發酵法,在編號735的一系列廠房中,透過發酵槽的連續發酵,而後經過蒸餾的精餾過程最後產出丁醇。不過很可惜的是,這個位於廠區最西北側的發酵工場區域,如今完全沒有遺跡留存,因為該用地戰後變成中油的油庫使用。


整個六燃廠區,以圳道為界分出的西北區,以製造丁醇為主要功能,但在放棄了合成法製造後,大部分的區域其實也就整地完空著,反而是鐵道以北從儲藏倉庫一路往西的區域,改以連續發酵工場來製造丁醇。這種以發酵法來製造的技術,其實與台拓嘉義的廠類似,並非獨創的技術。以新竹六燃的廠區規劃來看,應該一開始是要以合成法來用天然氣製造丁醇,但在此法確定被放棄後,改用的發酵法廠房則是興建於原本合成法廠區的外圍。而原製造丁醇的計畫,是為了生產異辛烷,但因為整個製造異辛烷的合成區域因精密機器無法趕運來台安裝,在沒有必要大量生產丁醇的情況下,原本的連續發酵製造丁醇工場,於19453月被改為單一槽體的乙醇(酒精)製造。因此,原本三組每組有八個的連續槽體,被改成二十四個獨立的槽體製造乙醇,而不生產丁醇。

至於圳道東南側的區域,如今留有較多的建物,而該處原本都是規劃要用合成法來從丁醇製造出異辛烷的。不過在講這個廠區前,則必須提到另一個也是六燃新竹施設很重要的觸媒工場區。這個區域如今仍未被列為文資保存,甚至也少被認知為跟六燃有關。所謂的觸媒工場,就是要生產以合成法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觸媒,這個產品不止新竹廠可以用,也可以提供其他廠的需求。從戰後初期航照上看,觸媒工場應該有七棟長方形房舍建物,但當中有二棟沒有屋頂「開天窗」,故後來軍方改建為倉庫時,就將這二棟拆掉,故如今只剩下五棟。
下面這幾間就是觸媒工場區的建物現況。
六燃廠區的廠房建設,是在二戰末期的資材不足時期,故可以用鋼筋混凝土來代替的金屬結構,就會以鋼筋混凝土施做,而可以用紅磚代替鋼筋混凝土的建物結構部分,也會節省水泥而改用紅磚來興建。因此,六燃的建物往往可以見到鋼筋混凝土的主結構,紅磚的隔間,木造的架屋頂,這些都是戰爭時期不得不的應急措施。而觸媒工場區的廠房(包含觸媒材料庫),大多以紅磚跟木架屋頂構成,只不過戰後軍方使用時做了不等程度的改造,單從外觀較難理解其結構。

有了觸媒,也有了丁醇,六燃新竹施設最重要的就是以合成法製造異辛烷的合成工場區了。這 個區域,最主要也最大一棟的建物,就是戰後被稱做「寡婦樓」的紅磚建物「合成工場」。這個建物以及周邊的建築(包含合成工場附屬電氣室與幫浦室等),都是 原本為了要將丁醇合成為異辛烷所設計,不過因為從日本訂購的精密合成法生產儀器因為戰爭關係抵台延宕,故整個合成工場區並沒有辦法以合成法製造異辛烷,故 這區的廠房與規劃時有所不同地在戰爭最末期,改為生產檜木油或樟腦油等當成航空揮發油用的油品。

儘管如此,這棟合成工場區最大也最壯觀的建築,在1949年之後由國軍安置一群失歸眷屬,故又被稱做「寡婦樓」。依照二戰後初期的航照,此建物原本有斜屋頂,是後來因颱風吹垮才拆除,而原本的一樓是挑空架高,主要廠房在二樓,但戰後由軍眷居住時,則做了相當成度的改造。

在如今「寡婦樓」的周邊,還有一些合成工區的附屬廠房,其規模也不小,甚至還有一個沒裝過設備的水泥架也在戰後被增築成可以住人的房舍。
 下圖這些鋼筋混凝土架,也是六燃的工場遺構,戰後被改建成房屋居住。

因為合成工場區最終沒有完成異辛烷的製造流程與完整工場脈絡,所以一些原本已經整地好的廠房區域,根本也就沒有建物留存。倒是在這區的最角落,也就是如今的勝利堂教會旁,有一棟紅磚圍起的高大建物,其旁原本有個很高的煙囪,推測是合成工場區的原動罐(原動室),但煙囪大約在1969年時遭拆除,如今仍可看到基座,至於紅磚圍起的廠房,內部可能沒有安裝過機器。這棟建物就在勝利堂旁邊,是臺灣鐵道研究者安有仁父親當年擔任勝利堂牧師時有記錄的建物。
當然,整個六燃廠區,如今還散落著保留有一些圓桶狀的鋼筋混凝土槽體建物。這些圓桶狀的建築,並非油槽,而是在鋼鐵材不足的戰爭期間,以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這些瓦斯原料是原本合成法要用的材料,但因為合成法在不管是製造丁醇或製造異辛烷都沒有付諸實施,故這些圓桶狀瓦斯槽推測都是「新品」而未曾使用。
其實,在六燃的規劃裡,如果順利生產出異辛烷,那麼最末端的成品也有所規劃,這包含一個地下的輕質油槽區,以及裝填的荷物工場區,兩者均緊鄰鐵道末端。這個輕質油槽區戰後為中油接手,並擴大其規模範圍使用,但如今已經廢棄。至於荷物工場區則跟發酵場區一樣都為中油接手,拆除地上物成為中油油庫。(下圖為地下油庫現況)
因此簡單來說,六燃新竹施設廠區,以製造丁醇的部分而言,留下的最主要遺構就是有著大煙囪的原動罐這個生產高溫蒸汽的廠房,以及公道五路這個原本的鐵道遺跡,至於隔著圳道水路的,有更多遺構留存的異辛烷合成區,則因為最終沒有生產異辛烷,但留有最主要的合成工場與附屬建築,甚至還包含未完成的原動罐及新品未使用的瓦斯槽。而在這兩者外,觸媒工場也有五間廠舍留存,末端成品區也有地下輕質油槽的遺跡存在。

我想,透過這樣製成的流程分析與介紹,分散各處的六燃遺構才會有完整的理解脈絡。想要保存六燃的文化資產,工業遺址的原功能分析是不可或缺,希望這個分析有助於保存六燃的價值。

本文完成要感謝阿伯,小昇,高本,喜三郎,還有各位出草團團友




5 意見:

北投埔 2014年12月25日 下午6:36  

非常精彩的解讀,期望那些搞保存的人,不要不懂亂搞。六燃的解讀是一非常困難的工程,目前出版的東東,包括我的,都有錯誤。

需要努力超越錯誤,透過發現錯誤,努力去找出軍極秘的70年前高科技,才能做好工業遺址的保存。

Unknown 2014年12月28日 晚上9:18  

你好,請問這裡一般人可以進去嗎?

STU Archi-Blog 2015年4月24日 凌晨1:14  

請問洪老師, “「原動罐」(編號717)” 717 是否為 710 之誤? 因其他現有出版似都記載原動罐為 “710裝置”。

STU Archi-Blog 2015年4月25日 晚上10:32  

洪老師, 對不起, 我查到了,是717無誤,林碩彥/中原景觀系

STU Archi-Blog 2015年4月25日 晚上10:32  

洪老師, 對不起, 我查到了,是717無誤,林碩彥/中原景觀系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