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公告:風‧火‧台北
下週三我將有一場演講,講題是:「風‧火‧台北——二戰時期簡易飛行場與殊開空地帶之闢設對台北街道紋裡的影響」。地點在師大地理系十樓會議室,時間是14:10-16:00,歡迎大家來聽。這場演講基本上是以我兩篇論文為主,一篇是已經發表在地理學報關於臺北簡易飛行場的,另一篇是將刊登在台灣文獻的疏開空地帶。兩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對於「風」在城市選址上的角色,以及城市佈局中工業區與居住空間相對位置的選擇都有所探討。然而,透過盛行風與飛機場跑道的相關,繼而影響了城市中的街道紋理,則尚未有論述提出。本研究嘗試從臺北的城市街道發展中,解構其透過飛行場的規劃與建設,特別是二次大戰後期在臺北市東區所興建的簡易飛行場為例,說明「盛行風向 → 飛行場跑道方位與軸線 → 防禦用圳溝範圍 → 街道方位與走向」的發展過程,如何影響都市的街道紋理。
飛機場的設立,盛行風方向的考量至為重要,因為飛機起降必須要避免過大的側風導致翻覆,故多以盛行風向作為跑道方位,如此一來也可讓飛機起飛時獲得最大逆風下的最大浮力,以較短的跑道起飛。因此,一地的盛行風向,往往影響了跑道方位的規劃以及機場的用地範圍。這樣的飛機場建設,常常也在都市的脈絡中劃下長遠的改變痕跡,即使機場已經廢棄轉為他用,其受盛行風向所影響的軸線,仍將繼續刻劃著都市的街道紋理,或者農村的農地範圍。
日本時代的臺北飛行場,在1930年代中後期的規劃與建設時,為了避免影響未來臺北市的發展,而選擇了市區最北端靠近基隆河岸的城市邊緣用地。然而,此一地點雖對從淡水河進場的飛機無多大影響,卻對從基隆港端進出之航機,有了自然地形上視線較差的缺點。主要的原因,乃是基隆河河谷的弧度折入臺北盆地時,臺北飛行場的跑道其實是在較北之處。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以軍事考量為優先的情況下,日本軍方會依照基隆河河谷地形的弧度,增闢一處範圍方正且跑道更長的簡易飛行場讓軍機使用。而此簡易飛行場的建造,包含其外緣的防禦用圳溝,因而讓戰後機場撤廢之際,這些溝渠加蓋而形成今日之延壽街與健康路時,依然延續著當時的軸線;甚至1960年代後期開始規劃的棋盤狀民生社區格局,也依此方位劃設,而讓戰時的簡易飛行場跑道與臺北盆地內的東北東方位盛行風,深深刻劃在臺北的城市街道脈絡裡。這樣的盛行風、機場跑道、城市街道佈局與紋理相關,就這樣影響了城市的街道軸線,而烙印下長久而難以改變的歷史刻痕。
火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印記——二戰時期臺北市的疎開空地帶與戰後城市街道發展演變
臺北的城市發展歷史中,
依照戰爭末期美軍的航照圖判斷,如今的金山南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