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基隆港最後的歷史倉庫群吧!
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地方政府的態度、遠見與執行力有絕大的關係。因為是基隆,所以很多人就放棄了。但是,珍貴文化資產是全民的寶藏,如果還有一絲的機會,我們還是應該要呼籲努力留下這些珍貴的資產。
基隆港西岸的二號與三號碼頭,是基隆港現存唯一造於日本時代的倉庫群,歷史悠久,歷經日本統治時代基隆港的興起,國府撤退來台的接收上陸,戰後的繁茂到最近台鐵普悠瑪號列車的抵台。這兩棟建築群外觀看似平凡,但內部的鋼骨結構展現了三0年代的工業技術,是值得保留的珍貴資產。雖說拆除工程已經發包,但若是古蹟當然可以廢標不拆啊(去年就有古蹟是這樣)。雖說新海港大樓遊輪碼頭要蓋在這裡,但若這是基隆港最後的歷史亮點,那何不砍掉原有計畫重新規劃呢?
基隆港西岸碼頭(當時稱做岸壁),與島內島外運輸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因為台灣為一海島型國家,鐵道除了島內運輸的重任外,也必須連通海港來與整個世界相接。這種海陸連絡的車船接軌,是由外洋引進科技文明入島內,又或者從島內輸出物產向世界各地的孔道。基隆港因為天然的良港地形,「鐵道←→港口←→船舶」運轉機制在新式築港計畫完成之後,躍升成北台灣最重要的港灣,也一直保留著鐵道與船運的車船連絡軌跡。
之後,整個基隆港區的範圍在一次次的增築中向北擴大,1920年代開始,牛稠港附近的港埠設施(連同鐵道線路)逐步完工,1925年設置仙洞調車場,牛稠港碼頭線也在1928年鋪設。1931年9月起,舊岸壁(最早的西岸碼頭一帶)築港工事開啟(這就是如今西2-西3碼頭重新興建的時間點),台日間定期客船改舶新岸壁(第十四到第十八號岸壁),也就是繞過牛稠港後在今天中山三路一帶,因此增設新岸壁取扱所(戰後這裡改稱為「新碼頭站」)負責旅客行包與貨物的轉運,整個港區的範圍已往北擴大許多。(下面二張圖為日本時代的新岸壁與客輪)
新岸壁這邊(也就是14-18號碼頭),是當時很多客輪,以及戰後初期很多老照片(LIFE雜誌很多)拍攝的地點。照片內的吊車上數字,就是碼頭編號。 不過後來為了興建貨櫃碼頭,這些歷史倉庫群都拆光光一個不剩了,實在很可惜。(以下這些照片都是戰後初期LIFE雜誌在基隆港新岸壁拍的)
如今基隆港留存的日本時代老倉庫群,只剩西2與西3兩棟。
歷史倉庫群的保存與活用,絕對是城市亮點,絕對不是基港公司想像會阻礙開發的絆腳石。看看門司港,看看小樽倉庫群。這幾棟倉庫的內部架構,真的是超級經典的工藝技術。因為西2改造較多已經看不到原貌,反而是西3非常經典!希望這兩棟基隆港最後的老倉庫能留下來。
以下是聯合報的報導:
港西倉庫列歷史建築? 基港有意見
【聯合報╱記者郭建伸/基隆報導】
基隆港西2、3碼頭的倉庫即將面臨拆除命運,不過基隆市文化局日前去函基隆港務分公司,表示民眾向文化部陳情,認為具80年歷史的倉庫應妥善保留。文化局將於後天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定倉庫的去留。
外 觀藍白相間的西2、3倉庫,曾是許多電視劇、電影的拍攝場景,其中西2碼頭也見證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歷史。過去沒有直飛馬祖飛機,抽中「金馬 獎」之一馬祖的義務役士官兵,也常在西岸碼頭和家人、女友「離情依依」。去年底西岸碼頭傳出拆除訊息時,不少人相當惋惜。
基隆港務分公司總工程師魏震表示,西3碼頭有三分之二土地被畫入新海港大樓的興建預定地,倉庫早向中央報廢,工程的拆除標案和興建標案早已決標,西3碼頭倉庫非拆不可。
魏震直言,原本市府支持都更,也發放拆除執照,現在卻臨時變卦,「新海港大樓乾脆掛不要建好了」。若真的要保存資產,西2碼頭也可以不拆,但文化局應該要主動維護,而非片面來函說要納入歷史建築,最後又要港務分公司維護。
文化局長張建祥表示,文化部指示,認為西岸倉庫具歷史含意,拆除前需慎重評估,因此才先去函,要求基隆港務分公司暫緩拆除工程。
張建祥說,由於西3碼頭被列入新海港大樓預定地,委員會將優先審理西3的倉庫,西2因都更案尚未開工,還不算迫切。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陳得林表示,西2、3碼頭倉庫有潛力納入歷史建築,但過去僅列入追蹤名冊。倉庫是否升級成歷史建築,還需要由委員多數決定。
陳得林說,後天委員也會同時會勘八斗子的清國井,及台鐵基隆站的南號誌樓,這2個建築也有機會成為歷史建築。
【2014/01/1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港西倉庫列歷史建築? 基港有意見 | 基宜花東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426108.shtml#ixzz2qQeRDmG2
1 意見:
支持保留基隆西岸倉庫碼頭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