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再會了!餘部鐵橋

餘部鐵橋是日本最有名的鐵路橋樑之一,喜歡火車的鐵道迷,大都對它耳熟能詳。它的全長有三一0點五公尺,高四十一點五公尺,從一九0 九年開工興建,到一九一二年通車,是日本鐵道迷間高人氣的鐵路名橋。


它的外型,是由一個個鐵塔般的支架架起單線的鋼樑,長 得跟美國很多鐵路橋(像是《鐵道世界漫遊》裡介紹的凱蒂雪莉高橋)非常地像。如果深究原因,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這座餘部鐵橋, 正是美國技師設計的。而且,根據記載,鐵橋的鋼材,還是由美國運抵九州的門司,然後再轉運到餘部這邊組立的呢!


為了一探這山陰名景,一九九六年時我研究了好幾種前往的方法,最後的結論是:搭乘夜間急行列車[大山]從大阪出發,大概是最有效率的 方案了。這急行[大山]是以十二系客車與十四系寢台車編成,晚上十點五十五分從大阪出發,走福知山線到福知山,然後再轉山 陰本線續行,直到鳥取、倉吉、出雲市。搭夜車的好處是,睡車上可以省下旅館錢,特別是像急行[大山]這種有掛座席車的夜車,對於拿 JR PASS的我們來說最是划算,只不過整晚會睡得很累就是了。

從時刻表來看,半夜三點多急行[大山]就會駛過餘部鐵橋,如果要在最近停靠站下車的話,恐怕根本沒多少小時能睡。所以,我決定坐過頭 到鳥取去——至少,坐到鳥取是四點十二分,我還有很多餘裕時間搭早班的普通車往回去餘部呢!

於是,我在早上四點多到了鳥取這個 高架式車站,就如我所料的,車站空空蕩蕩,商店的門也都關著,站員也是一臉睡相。在這站,除了我以外,也有幾個一看就是鐵道迷的日本 年輕人下車。我猜,應該也是要去餘部的吧?果然沒錯,第一班往回開會到餘部的柴油客車上,又看到這幾個拿著腳架的「道 友」。大家有志一同,前進餘部!

餘部站是一個無人的小站,火車一停靠,我們這群鐵道迷魚貫下車。然後,很神奇地,大家都往月台邊一個往上爬的小徑走。沒錯,往 上爬一小段,便可以遠望從鎧那邊的山洞駛出的列車走上餘部鐵橋的名景。老實說,我是先看了鐵道攝影指南,才知道要這麼爬的呢!

等 我一路爬上那個不知道有多少鐵道迷都曾「登頂」的小坡,才發現上面居然已經有好幾支三腳架佔領了絕佳的景點,深深感到日本的鐵道迷真 的是好多,隨便走都會碰到!

三月的清晨,朝陽根本沒辦法像夏天一樣把餘部鐵橋照得光亮,而這天又是極差的陰雨天,我雖然有帶腳 架,但對於馬上要駛過的[出雲三號]寢台特急,卻總覺得一定是拍攝失敗的。不過,我的目標是國鐵色的普通車以及特急一八一系車輛;因 此,也就沒有這麼在意這班車了。

在坡上俯視列車從鎧站端的隧道駛出,馬上就會聽到隆隆的聲響,身邊一群鐵道迷的相機快門,也霹霹啪啪地此起彼落。有意思的是,大 家按快門的時間都差不多呢!主要是因為餘部鐵橋的兩側,因為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發生了一次強風吹落列車直墜橋下的大意外後,加裝了防風 板(而且風速過強時列車必須停駛),所以火車駛於其上之際,要從這著名地點拍攝就有些困難,只有幾個空檔是比較好看的,因此鐵道迷多 在這一瞬間按下了快門。

我拍完了這個點,又走回餘部站,並且出發去第二個從提防回拍餘部鐵橋的攝影位置。這趟路其實 不遠,但是落差卻很大——想想,可是要從跟橋面一樣高的車站,直下走到橋底,跨過長古川,然後再越過漁港,走上日本海潮不斷拍打的提 防,才能看到很壯觀的餘部鐵橋全景呢!我走到這第二個拍攝點時才發現,剛剛先跑掉的日本鐵道迷,這會兒竟先到這裡來拍了, 真是「鐵道迷所見略同」!

我在堤防邊聽著毫不間斷的海濤聲,深深感動那可是有名的日本海音。當特急[朝潮]在這海浪聲中駛上餘部鐵橋,我想我才真的體 會到這特急[朝潮]名稱的真義!

2008年三月,我又去了山陰本線的餘部拍攝即將改建的餘部鐵橋。話說,十 多年前的餘部鐵橋記憶,讓我感受到日本海側可怕的大風大雨。這次本想說運氣會好一點,結果鳥取地方依然給我下大雨,害我整天的行程只 能一個字形容,「慘」。山陰這邊風景不賴,但是列車班次超少,為了拍照可說得 好好計畫。當然,月台旁爬上的俯視名景,已經是人山人海的「展 望台」了。想當年我第一次來時,還沒有步道,拍照位置也只能容下幾個人,此地點的廣為人知與大肆開發,真有點嚇人。

2010年7月16日,我再訪餘部鐵橋。這天是這座鐵橋的最末日,過後就要開始拆除與新鐵橋的切換工程了。這天,小 小月台人山人海,觀景台早就封閉,但整個余部地區一大堆人,還有觀光團呢!JR西日本人員現場發送最末日紀念品,橋下還有紀念品販賣 攤位,甚至下午三點多還開始舉行舊橋的感恩祈福神道儀式。最後高潮是,本來不停余部車站的濱風特急,也臨停!這天本是大晴天,可 是在濱風來時卻下大雨!如今,餘部老鐵橋已經功成身退了,接著則是Kiha181,這車日子也所剩不多也~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