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路仍在開行客貨混合列車的最後期,掛在上山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非是鋼體車身的蓬守車,也就是守甲車了。這種前端有守車設備可以瞭望,後面又有蓬車貨物空間的車,是阿里山鐵路混合列車或者貨物列車運行時,一個很重要的必備車輛。早年,我跟蘇昭旭老師都曾推測,也曾希望,這最後期的鋼體蓬守車搞不好跟木造車時代的那些郵政守車、蓬守車有某些更新改造上的關連。不過最近依照車體量測的結果,很可惜的都要否定這個假設。如今,一般停在北門車庫內的這一輛「甲6」的車,就是現存唯一一輛當時運用在混合列車上山端的車輛!至於它的身世,經過考證大致已經可以推敲出來,就是之前的守甲6037(山上另一輛蓬甲5之後再來討論)。
首先,這輛甲6號的車在當年我拍到時,是寫著「守甲6037」,表示此車改造成蓬守車前的車號,是某種形式的6037號。依照之前的考證,運材車的更新最初的兩批是民國58年更新的20輛與民國59年更新的25輛。編號時第一與第二批,也就是民國58與59年更新的一共45輛最後是被統一合併一起編號,全部賦予了民國60年的字頭。因此,編號6001~6045號的車就是這一批,至於種類可以是「平甲、高甲、高守」,完全無所謂,而且不會重號。目前現存的平甲6001號,以及平甲6045號,就是這第一批更新車的第一輛與最後一輛,車號上沒有高於6045號之後的車。
這批車的更新廠商,依照推斷應該是嘉義機械廠更新改造的。因為在平甲6014號車的車上,有面完整長方形金屬製銘版,銘版文字「台灣省農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嘉義機械廠製,廠址:嘉義市民族路九0七號 電話:二五五二,中華民國60年3月NO.59-20-14」。
依照現存車的量測發現,編號60字頭的車,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有兩種尺寸,有18英呎也有20英呎,這也間接證明這批車都是改造車, 所以才會尺寸不一。根據現場量測,現存的甲6號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0英呎,顯然就是這批車中的20英呎車改來的,原始車號到底是「平甲、高甲、高守」目前不可考,但6037號則是毫無疑問的。
這輛車推測在1979年(車身的財產編號紀錄寫1981年12月,但很可能被改為守甲車是更早,車身財產編號是誤記為蓬甲5與蓬甲6號的年份)時由6037號的某型車改為守甲6037號,開始在混合列車中使用,直到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車後逐漸退出舞台。
此車我拍攝時是側面完全沒有通風百葉的狀態,後來被加上通風的單層百葉,仍然維持貨車部分一個大門一個小門。蘇昭旭老師在1999年拍過此車於竹崎展示時的樣貌,但這時車號已經被改為甲6號,而在此之前的停用期,也曾被編為錯誤的蓬甲6號。
這輛車還蠻幸運的,後來被重修成為工程搶修車,所以能亮麗地保存至今。不過外觀上有一些改變,例如貨物區的小門整個被封起來,擴大為前端的守車瞭望空間,並且除了有雨刷的前端窗戶外,都改成可以開的鋁門窗。
這輛車其實很有意思,車身的底架上留有很多沒用的孔洞與痕跡,都是改造前的遺跡。不過,車子不管怎麼改,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0英呎,就說明了它是英制車的身份。由於阿里山在買進了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英呎的ムチボ後,愛死了這尺寸,所以之前的20英呎車就少了,甚至沒有增備了。
由此來推斷,阿里山鐵路曾用過的20英呎運材車,主要是1914年由美國Lima製的第一批リチボ(編為リチボ1~35號),以及1915年第二批由日本車輛製造的リチボ36~70號。值得注意的是,1919年時引進的美國Lima製リチボ71~90號,轉向架中心距比前述70輛的リチボ之20英呎要小,只有18英呎。所以,20英呎的リチボ基本上就是最初的那70輛,製造年是1914~1915年。由此推斷,目前的甲6前身是守甲6037號,再前身是不明車種的6037號,而再前身就是運材車リチボ的那70輛之一。
不過阿里山鐵路的車號真的蠻亂的,戰後改號碼時リチボ是要被改為材乙車的,但當時的現存車只剩下リチボ4號一輛,可見大量的リチボ似乎被改為ムチボ去了,不然ムチボ不可能有上百輛那麼多,因此ムチボ就是混雜了一堆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與20英呎的車,所以才會到了1970年代改造時,還有很多20英呎的車留存。不過,這過程到底怎麼變的,真的就只能推敲了,除非有更明確的紀錄出土,才知道車好的更迭演變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