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路目前仍有許多以民國紀元編號的平甲車存在,相對於此,不是民國紀元編號法的較老車輛也就比較古老而特別。目前,現存仍有兩輛平車是屬於比較早期的平車,分別是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但是,這兩輛車的來歷是怎樣呢?經過實際測量,這兩輛車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英尺,明顯與平甲車在改號時的前身,也就是日本時代フブボ的22英尺不同。所以這兩輛車的來歷是?
日本時代阿里山林鐵的轉向架式平車主要有兩型,分別是フボ與フブボ這兩型,戰後改號時分別改為平乙與平甲。從現存的形式圖看,フボ至少有兩款,分別是フボ1~15號,是美國Lima製造,製造年不詳。至於後續的增備車フボ16~20號,是營林所嘉義出張所於1918年製造。這款車戰後改為平乙車,美國製造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3英尺4英吋,是屬於較小的車,但後續增備的フボ16~20號五輛,則是18英尺車。至於戰後改為平甲車的フブボ,形式圖紀錄上有的フブボ1~16號是營林所嘉義出張所於1924年製造出廠,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2英尺的大車。
原本我以為フブボ與フボ的差異是在有無空氣軔機與手軔機,因為フ代表平車,ボ代表轉向架車,但偏偏兩者(フブボ與フボ)通通都有空氣軔機與手軔機,而且是早在大正年代就是這樣,因此這個編號怎麼分的真的很怪,唯一的推測就是出廠時要掛上ブ的要有手軔機。而戰後改為甲乙丙丁編號法時,因為要有對應,有時候會把大車分成一類(用甲),小車分成一類(用乙),而平車只有兩類,所以就簡單這樣分。
戰後大約1949年11月的統計,フブボ一共有59輛,編號是フブボ1~59號。而在1951年4月的調查,已經改稱為平甲的這型車一共有59輛,可以運用的有43輛,13輛在廠小修,3輛需要招商修復。而這59輛當中,有14輛是材甲車改造來的。這14輛的改造車原本的運材車編號是ムチボ12、17、22、26、28、32、37、41、43、52、114、118、120、100號。因此,如今現存的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前身便可以知道是ムチボ37與ムチボ43號。
運材車ムチボ37與ムチボ43號,是屬於營林所嘉義出張所於1921~1924年間所製造的ムチボ1~76號之一,原本的樣貌是那種骨架式車的運材車。雖然無法確定是1921~1924年間的哪一年製造,但到2024年的今天則一定滿百年是毫無疑問的。
不過,這兩輛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車經過實測,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英尺,完全符合原本是ムチボ(材甲車)的編號規則,但改為平車時,因為維持18英尺,照理說應該是編入材乙車,但因為改為フブボ46~59號的關係,所以就成為平甲車了。然而,戰後1951年時的統計,平乙車只有一輛,報廢後就可以形式消滅,因此後來就只剩下平甲車的稱呼,而民國六十年之後,一大堆的改造車或新造車出來時,通通都叫做平甲,也沒有人會在意當年其實有平乙車,甚至這些平甲車可能還應該叫做平乙車才對。
其實,正宗的平甲車是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2英尺的大車,而這車也是改造為代用客車的主要用車。不過,如今普查的結果,並無這種尺寸的平車存在,大部分都是18英尺,還有一些20英尺的。不管怎樣,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可以算是阿里山現存的平車中,車號歷史考證上超過百年的貨車,經歷了運材車時代,也經歷了平車時代的元老喔!
下圖為平甲52號
下圖為平甲54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