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阿里山鐵路的工程搶修車,除了北門的那一輛甲6號以外,在阿里山上則另外還有一輛編號寫著「蓬甲5號」的車。其實一開始,我以為山上山下這兩輛車是一樣的,而且山下的既然寫甲6號,我還曾猜測它很有可能是以前的蓬甲6號誤寫。結果,後來經過仔細調查與研究後才發現,這兩輛車的來歷其實並不一樣,而出問題的其實是山下的那一輛甲6號。依照蘇昭旭老師的紀錄,這輛車在甲6號之前,曾經被誤記為蓬甲6號,而它真正的車號,則應該是守甲6037車號才對。那麼,山上的這一輛蓬甲5號的車來歷又是如何呢?
其實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我剛好拍過蓬甲6號的真身,所以可以很確定山下的甲6不是蓬甲6號,而且可以清楚的推斷原來鋼體化改造的蓬甲5號與6號的樣貌是長什麼樣子。
依照阿里山鐵路的紀錄,蓬甲5號與蓬甲6號這兩輛車,其實是在民國70年改造出來的,因為有一個「蓬甲車汰舊二輛(蓬甲5、6號)換新工程」,並且在1981年9月22日驗收。因此,目前山上的蓬甲5號車身的財產紀錄寫的購買日期1981年12月1日,應該就是貨真價實的蓬甲5號所改來的,只不過它的瞭望室部分是以山下的這一輛守甲車的樣貌來改造。
從目前的外貌來看,它的百葉是上下兩層都有,所以與甲6號這輛車是不一樣的。如果對照我當年拍的照片,可以發現這輛車應該就是蓬甲5號改來的沒有錯。而且,一開始就只有一個大的貨物拉門,不像是甲6號的前身守甲6037號有兩個門。
話說回來,為什麼山下的那一輛甲6號的製造年可能有問題呢?因為它是被誤記為蓬甲6號,所以就會跟山上的蓬甲5號一起被當作是民國70年更新出來的車,但事實上山下的那一輛根本就不是蓬甲6號改來的,因為當年我還拍過這輛車的照片呢!所以,反而是山上的這一輛蓬甲5號,才保存了真的鋼鐵蓬車的外觀。
不過,民國70年汰舊換新出來的這輛蓬甲5號來歷又是什麼呢?這輛車跟山下的那輛最大的差異是,山上的這輛車架並沒有額外的孔洞,也看不到太多前代遺跡。依照車身的測量可以知道,此車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0英呎,是英制車。然而,這次的「汰舊換新」究竟是改造或新造,是「名義更新實際全新」還是「名義更新實際也是更新」就真的不知道了。但從車體來看,新造的機會頗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