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舊市議會的保存,才知道這棟建築興建時是高而潘建築師給市府的意見,後來增建時則是給任職於基泰的高建築師負責。因此可以算是他相當早期的作品。這次讀了徐明松與劉文岱寫的《走向現代 :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這本書,更理解了他的成長背景與故事,而更後知後覺地理解了我們周邊許多他的建築作品。
基本上,高而潘建築師出生於大稻埕世家,每次跟這種老前輩聊天時,總能感受一種大稻埕貴公子的氣息。高家除了賣布,最最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說是台灣公車巴士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1923年他家開辦的大新自動車會社,就在經營大橋頭到新店的客運路線。
對於臺北市公車巴士的發展歷史,高家很重要。1919年成立的「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是最初經營行駛臺北市內之巴士,為臺灣第一個具有完備規模的客運業者。1925年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因為經營不善,轉賣給高建築師家中的大新自動車株式會社,並改名「臺北自動車株式會社」,後來因為營運漸佳,車輛及班次逐漸增多,乃成為臺灣最大的自動車株式會社 (許雪姬,1995;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不過,1930年時臺北市役所為了奪取其營收,下令公辦巴士,乃收購高家的臺北自動車株式會社,改為臺北市營巴士 (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03月13日)。
高家在大稻埕,還曾擁有一棟如今在延平北路上的功學社街屋。這棟建築我印象深刻,因為那是小時候我跟我妹去上「山葉兒童音樂班」的地點啊!(一隻小小鳥,飛到窗戶旁.....),沒想到,我曾在高建築師的老家建築裡度過童年。
其實,看了這本《走向現代 :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書,才知道,原來我們生活的城市裡,有那麼多高而潘的作品,而我竟然後知後覺。
當然,早知道的舊市議會、華視大樓(易百拉廣場)、華江橋旁住宅、北美館並不意外。我感到意外的,是龍 山寺那個地下廁所(之前就想到誰有這巧思)、龍山寺禪房(想說誰這麼低調用玻璃處理)、建國南路的富邦大樓、中國時報大樓、欣欣百貨、芝麻酒店竟然都是他的作品!今天有幸見到高建築師本人,合照又簽名的,希望舊市議會不要被市府一句「好醜」就整個拆光~ 希望,還有保留機會囉。以下是今天新書簽書會的一些現場留影記錄。
徐老師講解高而潘建築師的重要做品。
高建築師開示中。
要簽名!
連李乾朗大師也來要簽名~
合影留念!
今天大家都有給高而潘建築師簽書,不過全場大概只有我一個人是連兩位作者也簽到的~ yeah~
如果大家不知道臺北市舊市議會的文資議題是怎樣,以下是歷史回顧歡迎收看。
==== 以下文長,慎入=====
台北市的舊市議會開發案,在今年十一月初第三度流標。雖然這讓市政府的開發再度因此延宕,但柯P市府卻怕夜長夢多,早已發包出去打算本月底就要拆除地上建物。畢竟,在都發局規劃者的眼中,認為這建物很醜,所以要趕快拆一拆的心態下,文化局又一副這個建物裡面外面都沒有文資價值,2005年也在郝市府主導開發下早已說過「沒有文資價值,不列古蹟也不列歷史建築」,所以一切似乎就要如此消失於台北的城市歷史記憶裡。真的如此嗎?
我對於這個案子是一直有在關注,因為這塊地在清代是屬於我家所有,是我的先祖洪騰雲的地。他為了捐建考棚而將此土地捐出來,甚至還被清廷頒了一個急公好義坊。在郝市府時代,我們洪家曾群起反對市府將這塊土地送出去給財團開發蓋旅館。到了柯P時代,則原則同意60%招商開發,40%保
留為公益使用,且部分要作為城市願景館。但是這個規劃,雖然考量進去洪家對於這塊土地歷史的尊重,但如果以為裡面放個洪家祖先的介紹就問題解決了,那就太
狹隘也太小看洪騰雲的願望了。其實,洪騰雲希望的精神,不是蓋什麼宣揚他的個人公益事蹟,或者政府政令宣導政績的城市願景館,而是要好好保留臺北的城市歷
史,這裡面也包含臺北議政與市政上重要見證的舊市議會相關建物與遺跡,甚至文物!
台
北市的副市長說,建物拆除過程中,已經委請廠商要做記錄。似乎,這樣就做好了影像調查記錄!?其實不然。今日受邀在李慶峰市議員與顏若芳市議員辦理的會勘
中,第一次進到舊市議會內,這才大大大的開了眼界。原來,在市府官員眼中已經被警察局改造,沒什麼遺跡,沒什麼價值的舊市議會,竟然如時空凍結般,留下了
整個舊市議會大議堂,以及許多重要的建築構件。
從舊的市議會大門進入,氣派的樓梯健在!
大議堂健在!比對老照片看看~~~~
臺北市戰後最早的議會位於原臺北公會堂,即今中山堂。後於1964年
遷至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口的這棟舊市議會大樓。此建築由臺北市政府工程處設計,名建築師高而潘任職基泰工程司時做為設計顧問。依照建築專家凌宗魁的調
查研究指出:「舊臺北市議會原址採用扇形平面議場,並反映於外型量體,回應位於路口面相轉角的城市表情,放眼臺灣地方自治史,屬於極為特殊的案例。在議會
建築設計中,「民主的傳統」是最重要的表現元素。會議空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雅典城邦普尼克斯(Pnyx)的
公民大會,是由土牆環繞,類似劇場的開放式扇形空間。該處有固定席位,常務委員會每年定期於此召開大會,共同討論城邦立法等公共事務,集會場所的中心是演
講臺,演講人與在場參與群眾可互相觀看對話,咸認為是近代多數決政治的前身。此種政制模式確立了雅典做為其他城邦民主政體的示範地位,該種空間也被賦予了
開啟先河的象徵意義」。
凌宗魁指出:「近代於英國首先再度出現此種意識空間。英國是現代民主和議會制度的發源地,其觀念隨著國力發揮影響,議會空間需求也傳播至全球。若將英國議會 進 行系統分析,會發現兩種不同的設計類型:如愛爾蘭議會般使用半圓形的空間,以及西敏寺內部則使用長方形的議事桌,這兩種不同形狀的議事廳則在會議中取得了 截然不同的效果。長方形會議廳擺明對抗的架勢,從空間上區分出了左派和右派,扇形議院則更增加在場全體參與共決的功能。理想的會議進行應該聚焦於議題本 身,不需要派系對抗,所有人都朝向圓形建築的中心發言,代表注意力和情緒都集中於一點。現代民主不再是透過階級高低來解決紛爭,而是透過各個政黨與派系結 盟、對抗、辯論和協商來尋求支援和共識,座席也應以緊湊狹小的空間,不宜太過寬敞舒適,以加強民意代表注意力的集中,和為了盡早離開座位所促使的審查法案 與議事效率增加,且避免媒體無法捕捉議場的全景畫面,讓民意代表失去被社會監督的機會,造成漫不經心的出席和討論情況,這種空間的設計並非不夠人道,而是 工作性質的需求致之,1964年的臺北市議會議場,已經充分反映此種精神所轉化的空間在臺灣的落實,今日的新議會空間反而太過寬敞乃至鬆散。」
如 今,走入台北市議會舊址,依然有氣派的大廳與樓梯可以直上議堂。在彷彿時空凍結而從未曝光的扇狀建物中,沒想到整個議堂竟然保存著。更令人訝異的是,連議 員兩個一組的座位桌子,依然神秘地保留著。現場的市府官員說,這些都應該是警察局時代弄的,「不是什麼古物啦」。但是調出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歷史照片比對, 這些扇狀分列的桌子,都是當年台北市議會留下來的啊!市府想要趕快拆一拆以免夜長夢多,但卻沒有好好測繪這棟建築,甚至調查內部有什麼重要的台北市議政文 物,甚至有什麼建築構件值得保留。
凌宗魁指出:「近代於英國首先再度出現此種意識空間。英國是現代民主和議會制度的發源地,其觀念隨著國力發揮影響,議會空間需求也傳播至全球。若將英國議會 進 行系統分析,會發現兩種不同的設計類型:如愛爾蘭議會般使用半圓形的空間,以及西敏寺內部則使用長方形的議事桌,這兩種不同形狀的議事廳則在會議中取得了 截然不同的效果。長方形會議廳擺明對抗的架勢,從空間上區分出了左派和右派,扇形議院則更增加在場全體參與共決的功能。理想的會議進行應該聚焦於議題本 身,不需要派系對抗,所有人都朝向圓形建築的中心發言,代表注意力和情緒都集中於一點。現代民主不再是透過階級高低來解決紛爭,而是透過各個政黨與派系結 盟、對抗、辯論和協商來尋求支援和共識,座席也應以緊湊狹小的空間,不宜太過寬敞舒適,以加強民意代表注意力的集中,和為了盡早離開座位所促使的審查法案 與議事效率增加,且避免媒體無法捕捉議場的全景畫面,讓民意代表失去被社會監督的機會,造成漫不經心的出席和討論情況,這種空間的設計並非不夠人道,而是 工作性質的需求致之,1964年的臺北市議會議場,已經充分反映此種精神所轉化的空間在臺灣的落實,今日的新議會空間反而太過寬敞乃至鬆散。」
如 今,走入台北市議會舊址,依然有氣派的大廳與樓梯可以直上議堂。在彷彿時空凍結而從未曝光的扇狀建物中,沒想到整個議堂竟然保存著。更令人訝異的是,連議 員兩個一組的座位桌子,依然神秘地保留著。現場的市府官員說,這些都應該是警察局時代弄的,「不是什麼古物啦」。但是調出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歷史照片比對, 這些扇狀分列的桌子,都是當年台北市議會留下來的啊!市府想要趕快拆一拆以免夜長夢多,但卻沒有好好測繪這棟建築,甚至調查內部有什麼重要的台北市議政文 物,甚至有什麼建築構件值得保留。
看看這些旋轉樓梯,通往二樓的旁聽席。
電梯!
其實,以這棟建築在臺北市議政史上的重要性,開發時留下中山南路與忠孝西路扇狀的立面並不為過。只不過台北市府看不上這種1960年代的現代建築,想要以文青的浪漫想像去蓋新的,剷除舊的。未來,這裡可以是城市願景館,一個有願景的地方,卻沒了歷史的虛偽空間,正符合柯P西區門戶計畫一路以來缺乏文化歷史深度,想要幹掉三井歷史老倉庫,搞個偽甕城假護城河的敗筆。
聽說柯P可能在兩週內就要把台北市舊議會給用怪手拆個精光!我們當然都相信柯P的魄力,就像我們喝采於他一上任就拆除雞肋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一樣。但是,舊市議會是台北市重要的議政歷史。難道,你做的那個城市願景館,只放舊照片嗎?只放怪手拆剩的瓦礫堆嗎?都沒有立面保存的可能性?拆除前有沒有先把建築測繪過?如果都沒有,就請怪手進場拆,那柯P跟以前好幾任沒有文化的野蠻市長又有什麼不同呢?這個案子很急,市府會怎麼做,很快就可以知道了。
補記:因為文長,習慣只看簡短懶人包的人搞不清楚寫這篇要幹啥。我早說過,洪家當年捐出土地,就沒有要去要回來,只是秉持祖先當年捐地做公益的態度,監督市府的文化歷史作為。所以,簡單說就是:
1.郝市府作的文資鑑定太過粗糙,有需要好好重新檢視一下以免拆光就什麼都沒了。
2. 建物內仍有議政歷史相關文物,需要清查後才能拆。
3. 建物本身需要先做測繪。既使要拆,也要先測繪。
4. 最好請高建築師回來指導一下那些建築構件,是可以保留作為未來所謂的城市願景館的展示用(市府官員說,以後展示廳可以用大圖輸出或做模型呈現,這也太糟糕了吧!)
5. 慎重考慮立面保存與後部高樓興建的整合。
補充:臺北市都發局 趁我出國時,火速於2015.11.23.找了文資委員與「別的」洪家後人(故意略過我的意見讓我當面陳述)開會,決定要儘速拆除舊市議會,而且還是缺乏 完整理解這棟建築的歷史文資意義下的蠻幹。因為文化局根本擺爛當做不知道,文資委員也不是現代建築專家,也不是歷史文化專家,因此修改的新設計圖(願景 圖),說將保留原建築的精神與意像(說這樣子比原建築好看?這啥鬼理由,看看北火的案例就知道,歷史是怎樣被「好的設計」給毀的),結果在沒搞清楚這建物 的空間時代意義下,想要先拆了事。說穿了,因為北市府急著要把這塊地標出去給財團接手,這樣才能有$入帳,接著才有$去做市府想要的各種「計畫」。草率拆 掉舊市議會,是因為唯有趕快清空地上物,廠商才會有意願。火速召開的會議,有真的找到懂文資的專家嗎?找當年都被「略」掉的文資審議討論委員來開會,連李 乾朗都沒來開會,就想「做」掉城市歷史記憶?(2015.11.25.新增)
台北舊市議會的議題,當然也牽涉到文資審議的黑箱,以及長久以來的「略」文化。當然,臺北市已經比很多其他縣市要好得多,更多地方上的文資審議是更為草 率,更為土匪。沒有文資背景與基本常識的一些主席,都可以用嫻熟的操作模式做掉許多文資個案。如果臺北市要跟這些地方縣市比爛我沒話說,但首善之都的台北 天龍國,如果一直以這種態度那就真的枉費大家選了柯P。
就在今年初,有熱心的市民提送舊市議會的古蹟提報,結果北市文化局的回函是:這棟建築已經在2005年11月提送審議過,被決議不具有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價值,所以不指定不登錄。意思是說,已經依照文資法走完程序。
那麼,2005年是經過怎樣的討論,怎樣的審議程序,判定這個舊市議會沒有價值的呢!?好不容易調出當時的會議紀錄。請大家要心臟夠強才看得下去喔~~~
當時的會議是廖咸浩局長主持,提請審議後,專案小組報告是「略」,列席人員說明是「無」,委員討論是「略」,然後就是「決議」:不指定不登錄。
專案小組討論了什麼?委員討論了什麼?大概是討論「略」這個字怎麼寫,要用什麼字形或幾級的字體???一個重要建物,有沒有現勘?有沒有找真正的專家來看?一切都是「略」。 如果大家拿出文化局這十年來的會議紀錄,這不是單一個案,幾乎每個案子都是被「略」後下決議。這不是文資黑箱?那什麼才是文資黑箱?
很遺憾,這就是臺灣對現代建築保存的水準:
回覆刪除「百億鬼屋」北市舊議會 最快周五拆完 2016-02-25 03:11 聯合報 記者張世杰/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6655/152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