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記錄明顯記載水仙宮被拆的部分與時間,以及赤崁樓附近的防空空地劃設。其實,依照航照判斷,台南在二戰時有執行的防空空地拆除,大概有三處,一處是戰後變成中央市場的地方,一處是赤崁樓前面的廣場公園,一處就是水仙宮及其附近,現在稱為永樂市場之處。
根據記載,二戰時為了防空空地的闢設,水仙宮的二進跟三進都被拆,只剩一進是原來的。依照目前僅存小小的水仙宮建物,確實只有一進不是在防空空地範圍內。
http://maps.google.com/maps?q=
水仙宮這附近一整片被劃進防空空地,是因為在都市計劃下這邊本來是要闢設的寬廣公園道,大概認為遲早要拆所以先拆了。
被拆掉的水仙宮二進三進,在後來變成國民黨民眾服務社那一排的後面,沒有還回去給水仙宮,那邊有個巷子可以繞進去。
至於更北一整片則變成現在的永樂市場。
赤崁樓雖然修復並留下來,但前面的廣場則被闢建為另一處的防空空地。
http://maps.google.com/maps?q=
而另一處防空空地則是在戰後變成中央市場的這一塊。這塊地上的市場攤商後來被趕走,然後不知道怎樣的產權移轉就變成現在這個大樓了。
http://maps.google.com/maps?q=
旁變的巷子應該就是防空空地最後的範圍。
以上,是台南市內防空空地的簡易調查。若大家對於防空空地或疎開空地不熟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的說明:
在1944年10月上旬的「臺灣沖航空戰」,是很多台灣民眾開始躲空襲的記憶。美軍為了徹底摧毀日本海陸軍在臺灣島內的航空軍力, 乃開始一連串猛烈地空襲轟炸臺灣各地飛行場與大型航空基地。這個大規模的轟炸攻擊,雖然主要是以軍事設施為主,但卻促成了臺北市第一次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 (1944年11月),以及台南高雄等城市的指定。
這些在1944-1945年間才緊急 開闢的城市內疎開空地帶,主要是為了區隔開大範圍的建築, 避免一旦遭受轟炸後會整片延燒造成重大傷亡而拆屋劃設。 這些非在承平時期都市規劃 中出現的疎開空地或空地帶, 以臺北為例,可發現其劃設的位置與相關都市發展之關連,可分為:(1) 以既有道路拓寬開闢、(2) 以計劃道路為基線所開設、(3) 未在承平時期都市計劃中出現, 但考量到日式木造住宅密度過大而強迫緊急劃設。 這些疎開空地在戰後初期多因市府未立即闢建為道路,乃被民眾侵佔搭蓋違章建築, 而又在戰後歷經了違章的時代。有名的龍泉街小吃、圓環附近攤商, 均是疎開空地帶在戰後初期所形成的特殊臺北城市風情。 而像是南北縱貫的金山南路,或者留有狹長師大公園的師大路, 亦都是疎開空地帶所遺留下的城市遺跡。
我之前有一篇學術論文,專門講這段台北被遺忘的城市歷史。
洪致文 2014: 二戰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 地理學報, 73, 53-77. doi:10.6161/jgs.2014.73.03. 全文下載在此
這 篇文章裡指出,臺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疎開空地帶,對臺北城市發展有著至今依然可見的影響。本文以臺灣總督 府官報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兩次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歸納出第一次指定 (1944年11月) 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年4月) 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 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 (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 (臺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 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洪致文 2014: 二戰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 地理學報, 73, 53-77. doi:10.6161/jgs.2014.73.03. 全文下載在此
這 篇文章裡指出,臺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疎開空地帶,對臺北城市發展有著至今依然可見的影響。本文以臺灣總督 府官報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兩次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歸納出第一次指定 (1944年11月) 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年4月) 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 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 (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 (臺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 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