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奎府町郵便局設立於1926年12月21日,位於如今的圓環與日新國小附近。該郵局位於南京西路107巷旁,此巷為清代臺灣鐵路從台北出發後,往北經大橋頭過河南下的鐵道路線遺跡。這段清代的鐵道路線大多已經在市區的擴張與更新後而消失,目前僅存的南京西路107巷,是這段鐵路保存較為完整的都市紋裡。
1926年設立下奎府町郵便局時,為了讓沿街面的郵局建物能有方正格局,乃將郵局建於原本的路基上,而將鐵道拆除後遺留的巷道往西位移,因而此郵局的座落
位置,正好在鐵道路向之上。
下奎府町郵便局是屬於當時臺北市內的三等局,原地址為臺北市下奎府町一丁目一四五番地,1926年12月21 日設立後的首任局長為小野岐,他以骨董收藏和篆刻專長廣為人知。但小野岐先生因健康因素離職後,改由臺南本町局局長宇野川藏六先生轉任接職。宇野川局長於 1901年,正值21歲青年時即懷抱壯志,渡海來臺受命服務於遞信部,後雖因疾病因素暫返故鄉,仍再次來臺歷任地方局,奉命接掌臺南市本町局長,而後轉任 至本局。依照臺灣遞信協會《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936年6月17日出版)所述,下奎府町郵便局的局內有六名職員,服務的區域含括大稻埕地區的下奎府 町、日新町、蓬萊町、建成町、大龍峒町。當時這塊區域,空地仍處處可見,大馬路中雖有中產階級的生意人,但相較於一般的商業區,距寧靜的住宅區亦近。臺灣 島內具知名度的律師大多居住於此,雖亦有出租給本島人的大型住宅,以市區內的住宅區標準相較,租金可說相當便宜,一般住民也能入住。寺廟和學校數量不少, 例如遠近馳名的保安宮和孔廟都是。至於學校方面,附近的靜修女學校、建成小學校、蓬萊公學校、日新公學校、大龍峒公學校,都是本局所服務的對象,甚至提供 臺灣料理的餐館江山樓、蓬萊閣也在此區內。
下奎府町郵便局所服務的地區,當時人口雖不那麼稠密,但空地中卻逐漸興建起住宅,伴隨人口增加 業務受理件數也逐步增量。依照1934年時的統計,該局服務區域內的人口臺灣人是日本人的十倍之多,可見這個位於大稻埕的郵局主要服務對象是以臺灣人為 主。這座郵便局當時有開辦的業務包含:特殊及普通郵件受理、特殊及普通郵件遞送、小包裹受理、小包裹遞送、電報受理、電報發信、外匯賣出、外匯買入、存款 受理、提款受理等。
在二戰時期,如今的南京西路被劃設為防空的疎開空地帶,因此許多建物都因為防空因素而拆除,造成如今南京西路從承德路
到圓環之間幾乎沒有二戰以前的街屋留存下來。這座下奎府町郵便局因為躲過二戰末期的疎開拆除,而能倖存至今,一直是圓環地區居民申辦郵政業務的住民記憶。
該局在戰後改為台北圓環郵局(臺北11支),持續服務著原本建成區圓環附近的民眾,直到近年該局搬遷至重慶北路二段15號新址後閒置至今。
這座設立於1926年12月的郵便局,是屬於二層樓的磚造建物。因為屬於三等局,故格局面積不大,卻有著狹長形的內部空間處理郵政業務。依照《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936年) 時的建物外觀照片來看,其樣貌改變不大,仍保留原本的形制。由於此郵局位於捷運中山站與圓環及大稻埕迪化街之間,亦緊鄰寧夏夜市旁,本建物若能妥善保存, 可以做為圓環周邊的歷史亮點,而其座落位置又曾為清代台北地區鐵路的舊線遺跡,在都市歷史紋裡與脈絡中亦有其特殊意義。此外,郵局業務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 相關,此郵局從1926年設立至今,是周邊居民一個有著共同記憶的場所,多數民眾的郵局帳號,郵寄信件包裹,都是從這裡收發或申辦。此建物之保存,將能凝 聚周邊居民的共同生活記憶,並且保留下一個逐漸消逝的圓環歷史地景。
(感謝林小昇,印海寺資料,蘇適然協助翻譯)
這座設立於1926年12月的郵便局,是屬於二層樓的磚造建物。因為屬於三等局,故格局面積不大,卻有著狹長形的內部空間處理郵政業務。依照《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936年) 時的建物外觀照片來看,其樣貌改變不大,仍保留原本的形制。由於此郵局位於捷運中山站與圓環及大稻埕迪化街之間,亦緊鄰寧夏夜市旁,本建物若能妥善保存, 可以做為圓環周邊的歷史亮點,而其座落位置又曾為清代台北地區鐵路的舊線遺跡,在都市歷史紋裡與脈絡中亦有其特殊意義。此外,郵局業務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 相關,此郵局從1926年設立至今,是周邊居民一個有著共同記憶的場所,多數民眾的郵局帳號,郵寄信件包裹,都是從這裡收發或申辦。此建物之保存,將能凝 聚周邊居民的共同生活記憶,並且保留下一個逐漸消逝的圓環歷史地景。
(感謝林小昇,印海寺資料,蘇適然協助翻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