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八十年前的中山北路民族東路口(第二彈)

昨天寫到的八十年前的中山北路民族東路口,在我阿公的拍照中其實還有第二彈。雖然當時一卷地片大概也只能拍個八張十張左右,但他還是把相機往右邊又喀擦了 一張。這,又是另一棟的房子。不過這一棟凹字形的房子比較可憐,若比對地圖,它大概已經被民族東路給幹掉了。剛剛翻找在2006年時我所拍的照片,那個時 候海霸王還在營業,我哪知道阿公當年也曾到這兒出草拍照哩!不過,現在這區要被花博給弄得OOXX,真是蠻可憐的地方呢!




美軍1945航照,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p=1786

八十年前的中山北路民族東路口

最近去了北美館看張才的攝影展,這才想起,我阿公洪長庚拍照的時間可是比張才要早,只不過大家多只把他當成是台灣第一個眼科博士,忘記他在攝影上面的才 華。之前整理了不少阿祖洪以南的東西,我看接著就來跟著阿公的腳步,讓大家來瞧瞧這位眼科博士在昭和年代所看到的臺北景色吧!我阿公基本上活動範圍大概就 是在台北附近居多,因此從他所拍攝的照片,也可以清楚知道在戰爭開始前,一般台人中上階層的生活與休閒處所。老實講,我阿公的照片,他大多沒有寫上拍攝地 點,因此除非是顯而易見之地,不用透過拜拜時問他好像也很難追查出地點。不過,感謝姑狗大神的協助,還有中研院一系列美軍航照的分析,現在這些照片的拍攝 地點很多都慢慢地在我的大地搜尋中給找到了。而我覺得最有趣的是,跟我走過不少阿祖足跡一樣地,很多照片在我恍然大悟知道拍攝地點時,才發現過去幾年我也 曾拿過相機在相同地點拍過類似角度的照片。這算不算是一種巧合?又或者我們生活範圍的相近呢?



今天登場的第一張照片,是困擾我最久的一張。我阿公很愛拿這張照片來測試曝光度,所以我看過很多版本的此照。不過圖片中的房子在哪兒?只有某一張我阿公寫 了宮前町。但是這又是宮前町的哪兒呢?至少,知道宮前町,那就往中山北路方向來找囉。而眼尖的我又發現,照片遠方露出了臺灣神社,也就是說,此照片是從中 山北路往北拍的。最後最後,在彷彿人肉搜索般,我找到這棟房子!夠神奇吧!原來,這棟房子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那個歇業的「海霸王」前身!如果,你很懷疑為 何這一塊海霸王是個畸零地,那從老航照與姑狗,你就知道是因為民族東路是後來開的,才造成這個結果。感謝大神的協助,居然找到這一棟房子。透露個秘密,據說,這棟房子後來曾是小英的家喔。


美軍1945航照,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p=1786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荷蘭鐵路的狗狗車

話說,剛剛一隻王八蛋的蚊子,居然咬在我的腳底板,害我抓也不是(會搔癢癢),不抓也不是(不抓也癢),這真是可恨!所以,我要抓還是不要抓呢?嘿嘿!不 說這,今天來回顧一下我的愛車好了。我去過一次荷蘭,那次運氣很好,在阿姆斯特丹車站就看到我的狗狗愛車。這個車我小時候在小叮噹由歐洲鐵路的節目裡看 過,可以說是荷蘭鐵路的特色之一,真沒想到現在還在跑。這車是屬種EMU,形式是Mat '64或Materieel '64,於1964-1976年間製造。有二輛一組,也有四輛一組。這個狗頭狀是不是很可愛呢?

以下來自維基百科的介紹:http://en.wikipedia.org/wiki/NS_Mat_%2764

The NS Mat '64 or Materieel '64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were built by Werkspoor and later Waggonfabrik Talbot between 1964 and 1976. They are operated in the Netherlands by the Nederlandse Spoorwegen (NS). The class are actually called Plan T and Plan V. These are now the oldest units used by the NS.The Plan V is a 2-car version and the Plan T, a 4-car electric multiple unit. Both are almost identical from the front.The class is being withdrawn at the moment, but many are still in service over the electrified lines, generally as a Stoptrein, but also Sneltreinen and Intercity.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報名研討會可以拿免費的氣候書喔!

由台師大地理系主辦的「第十四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徐勝一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因為這次主題是「氣候變遷下的世界與台灣」,所以就變成我在籌辦。 每次這類研討會都會有「贈品」,我實在不想送那種印有研討會名字可能只用一次的袋子,或者不太實際的東西,所以自告奮勇說來編一本書送與會者。結果這個餿 點子,是累死我自己而已。這幾天為了設計與排版(話說也是我機車,受不了亂七八糟的排版設計),只好自己下海做。今天好不容易把封面與內文全都弄好了。這 本書將免費贈送所有報名參加的朋友,所以如果你想聽研討會,又想吃便當,又想拿這本書,那請您趕快報名吧!因為額滿就沒了。要就快快快喔。

這本書書名叫做「最新臺灣氣候圖集(2010)」,全書有168頁。內容有各氣象站的資料喔!近年來,在全球暖化過程中,對於局部地區的影響,不管是氣候 平均狀態的改變,或是極端天氣現象發生頻率的變化,都是各國氣象學者關注的焦點。台灣百年來的氣候變遷,雖然有相當多的研究嘗試去解答與描述,然而重新找 尋與整理日本在台時期總督府氣象台的各式氣象紀錄,配合戰後更完整的氣象局觀測數據,替台灣的百年氣候找出更精確的科學描述,確實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而 且,在數據整理的過程當中,若能配合日變化、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年代際變化的各種分析,將更能進一步地審視台灣氣候的改變狀況,而有助於吾人快速理解台 灣的氣候狀況。

為了讓前人對台灣氣象觀測的努力不致於白費,特利用以「氣候變遷下的世界與台灣」為主題之「第十四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徐勝一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 的機會,特將整理自中央氣象局現存之各氣象站長期數據,加以簡單分析出版以供各界參考。本圖集所分析之資料來源,係以台灣大學大氣資料庫內的數據為基礎, 在未經任何數據校正的情況下所畫出。因此,各氣象站的少數數據,可能在年代際的分析上會呈現較為不正常的不連續現象,此問題仍有待未來的「均一化處 理」(homogeneity adjustments)加以突破與改善。

本圖集所繪製與分析的變數為:

Prec. :降水(precipitation)
T :溫度(temperature)
Tmax :最高氣溫(maximum temperature)
Tmin :最低氣溫(minimum temperature)
Press :測站氣壓(pressure)
Pmax :最高氣壓(maximum pressure)
Pmin :最低氣壓(minimum pressure)
RH :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
SunD. :日照時數(duration of sunshine)
E :水汽壓(vapor pressure)
CloudC :雲量(cloud cover)
Vis :能見度(Visibility)
Wind :風力

在這些氣象數據未做任何處理之情況下,本圖集中以年際與年代際變化所呈現的各變數「不連續」狀況特別說明如下:以年平均的測站氣壓為例,幾乎全台灣所有測 站在1947-1948年間,都有將近2 hPa的不連續下降現象,此為氣壓數據未做重力與溫度校正之故;至於相對濕度,在溫度上升的暖化氣候背景下,二十世紀後半台灣各站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但在1940-1950年間,或許是因為資料記錄的問題,而使數站有數值不正常的不連續急速下降狀況。此外,關於各站的能見度紀錄,幾乎在1945年前 後,都有不正常的不連續跳升現象發生;多數測站在二十世紀後半期均有持續下降的趨勢,唯獨台北的能見度在近年卻有顯著的突然變佳。儘管這些數據仍有加以 「均一化」改善,再從事更進一步分析的空間,但本圖集所呈現的氣候背景狀態,已經足供今人加以探討與研究。

以下是研討會資訊,要報名要快喔!

第十四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徐勝一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

主題:氣候變遷下的世界與台灣
氣候變遷與人類歷史
都市發展、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與觀光、醫療、都市規劃
氣候變遷與防災、氣象產業發展
臺灣風災因應座談
地理教育工作坊「氣候變遷與生活」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協辦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地科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 持局、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會議時間:2010年5月22-23日 (星期六、日)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誠101教 室
報名費用:200元(含餐費與紀念品)
聯絡方式:02-77341652 李宜梅助教
相關訊息:http://www.geo.ntnu.edu.tw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的師大路!

上週(2010.4.23.)感謝112大學的賴老大邀請,去參加了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專家座談會「由下而上的GIS專家座談會」會議。我這地理界的旁門左 道,實在不知道怎麼去跟幾位純種的地理人去聊這說。不過,聽聽的過程還是感覺這真的好像蠻嚴重的,因為地理人常會問啥是地理,似乎有很重的認同危機(大氣 系很少有人會問啥是大氣科學哩)。會中有老大說到,如果別的學門玩GIS都比你地理系要玩得更好,分析得更透徹,觀點更棒,那地理系出來的人要怎辦?這真 是大災問。就像是如果很多地理界的人,拿齊柏林老大的圖來看,又看不出比人家更多的東西,那那那,嗯嗯,只好kerokerokero了。閒話休提。寫這 篇文章主要是要來推薦下學期本山人要開的「地景調查與分析」。如果,你經過三年的地理訓練,讓你更加迷失,更加難以找回當初對地理的熱忱,那你一定要來修 這個課。因為,找回一種對地理探究的熱忱,儘管你畢業後再也不會跟地理有關,但這個好玩的地理偵探遊戲,卻可以讓你玩一輩子。

對於台師大的同學,你們每天從側門走出去,可曾有人覺得奇怪過?為何有個奇怪的長條師大公園?為何這個詭異的公園會存在於此?側門出去,路會斜一下,這又 是在搞啥?其實,當我第一次到宅大面試那天,中午吃飯時經過這個公園,我就覺得超級怪。這個疑問,慢慢慢慢地觸發我的研究,再加上金山南路這條怪路的刺 激,於是最近寫了一篇論文講這個。其實,同樣一條路,每天千百人在走,走了好幾十年,如果你要說你有個不一樣的地理眼跟地理腳(這是宅系的奇怪用語啦,大 氣系的看天吃飯,大概要有天眼),那就是要能看出不一樣的東西。如果你要知道師大公園是怎一回事,只要你在「地景調查與分析」課上誠心誠意地請教我,那我 一定會大發慈悲地回答你。因為,這是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為了守護世界的和平,並且貫徹愛與真實的邪惡,所以得這樣才能找出師大公園的秘密啊!不過呢,以 下是該論文的初稿摘要,可以先瞧瞧嘗鮮囉!

The City Evacuation Zones in Taipei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bsequent Street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y evacuation zones”, which were initially designed to prevent fire-spreading caused by aerial bombing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hereafter WWII), marked an important event in Taipei’s history. Taiwan Sotofuku established these city evacuation zones hastily in 1944-1945 to quarantine the area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Japanese wooden houses as they were easily burned out by aerial bombing. While these city evacuation zones originally were not par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plan., they survive after the war and leave a mark on city’s landscape. Nevertheless, prior studies pay relative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hese city evacuation zones in Taipei’s development. Using the aerial photos taken by the US air force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this study identifies several city evacuation zones in Taipei. Their locations, and relations to urban development,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types: (1) zones that established by broadening existing streets, (2) zones that established by relying on initially-planned streets, (3) zones that located on a non-initially planned roads where requiring urgent evacuation due to high concentration of wooden houses. After WWII, most of these city evacuation zones were not immediately converted to normal city streets. Consequently, numerous squatter houses were built on these zones. In particular, the famous Longcyuan St. and Yuang-Huang Taiwanese food stalls were based on one of the city evacuation zones. The north-south Jinshan S. Rd, and the Shihda Rd. (near NTNU with a unique long-shape park) are also heritage of the city evacuation zones. Although most of the city evacuation zones become wide streets and most Japanese wooden houses have disappeared, city evacuation zones still shape today’s street patterns in Taipei which can be viewed as a war heritage under the concept of “noncombustible city” for the air defenses during the WWII.

中山北路南京西路口

這張拍攝於戰後的中山北路南京西路口照片,是很少見的彩色時代照。圖中左側那一棟中國式建築,就是當年大大有名的美而廉大樓。那個裡面有個美而廉餐廳,不 知道還有人記得去那兒吃過嗎?如果你經過這一段走走,看看這棟大樓,就會看到新蓋的大樓,一樣取名叫做「美而廉」。這棟樓樓下現在是賣錶,樓上地球村是我 出國留學前去學英文的地方。它的對面從照片看有個邱內科醫院,位置就是現在的邱永漢大樓位置。至於對面是中山分局似乎還沒看到,倒是對面的華南銀行,現在 變成玉山銀行。這棟華銀後來改建大樓,我日本姑姑在世時,如果從日本回來就住在這棟的樓下。這個路口,現在已經物換星移,但原本的建築,卻都仍以不同的變 換方式仍然屹立在中山北路上。話說這條中山北路,當年的敕使街道,那個水溝蓋設計圖還蠻迷人的說。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演講:日本時代臺灣城市規畫的氣候條件分析

這週日(2010.4.25.)是中國地理學會2010年會暨論文發表會,我學生波提獅會發表一篇「日本時代臺灣城市規畫的氣候條件分析」。時間地點是:

會場一(台師大 誠102)時間:10:40

日本時代臺灣城市規畫的氣候條件分析
The Roles of Climatic Factors under the Urban Planning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摘 要
日本時代對於臺灣整體發展,是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並且影響深遠。對於臺灣今日各大城市形態而言,歷經不同時期的規畫,包含從早期「市區改正」至晚期「都 市計畫」。在二次大戰終戰時,這些城市的發展雖未完全落實整體的都市計畫,但亦已構築主要都市街道紋理的基本形貌。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在規劃臺灣城市時,根 據早川透的規畫理論,將氣候條件納入考量;但在實際面上,城市規畫與氣候條件是否相關仍存在疑問。因此,本研究挑選數個具代表性的臺灣主要城市,包括:基 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花蓮港、臺東,透過當代的市區改正圖、都市計畫圖,與1944-1945年美軍所測繪的臺灣城市地圖,繪製當時城市規畫建成 的道路狀況,以還原當時的街道紋理。為了檢驗城市規畫實際面是否落實氣候條件的考量,本研究整理了上述七個城市所在之測候所氣象資料,以了解日本時代對於 氣候狀況的認識,從中釐清當時的城市規畫是否實踐原先考量的氣候條件。另外,本研究亦將當時和現今的規畫理念相比,佐以1979-2008年的長期平均氣 候狀況分析,探討日本時代城市規畫對於今日城市在氣候上的影響。

關鍵詞:日本時代、氣候、都市計畫、街道紋理、道路向量

前 言
日本時代對於臺灣整體發展,是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時至今日仍影響深遠。在城市形態方面,日本時代的街道紋理不同於清代自然街的形塑方式,是由臺灣總督府 土木課規劃而來的。規畫歷程包含了早期的「市區改正」及晚期的「都市計畫」,透過這些計畫構築了臺灣今日主要城市的基本街道紋理。由於當時的街道是由日本 人規畫,因而今日學者在解讀城市街道紋理會賦予殖民政治意味:在臺北市方面,施植民(2001)認為「代表臺灣殖民統治總本部的『城內』讓臺北向東發展, 逐漸脫離了與淡水河的關係,原本沿河形成的南北軸向的城市方位也運用公共建築物的配置加以調整,創造出具有政治意涵的朝東都市軸向」。然而,如果追溯當時 日本人對於都市計畫的想法,可發現都市計畫只處理市街內物的、有形的、外形的構成問題而已;不把思想、宗教、道德作為直接有關的問題來處理。都市生活由精 神面來改善並非都市計畫之目的(塚本一郎等,1937;引自黃世孟,1987)。因此,若不以「思想」的主觀觀點,解釋日本時代臺灣的街道軸向,而以城市 規畫的理論,是否有其科學客觀的考量存在?根據1932年6月8日《關於市區改正計畫之有關規定》中,對於「市區改正」計畫書的要求包含多項,其中有一項 為氣候條件,包含溫度、雨量、風等。此外,在1910年〈臺北市市區改正圖〉的左下角,可發現有「平均風向圖」,其觀測時間為1897年1月至1909年 12月,共13年。從規定紀錄與圖面資料皆可推測當時日本統治臺灣,在進行城市規畫時,考慮了氣候條件,然而這些城市規畫是否完全實踐?換言之,氣候條件 是否為塑造城市形態因素之一?如果是的話,有哪些氣候因子影響城市的街道紋理?在考慮的氣候因子中,又是因為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所設想的理念?經過時代變遷 下,當時規畫理論所考量的氣候條件,是否適用於今日的臺灣?因而,為了釐清上述問題,本研究欲達成的目的如下:
1.分析日本時代城市規畫的街道紋理與氣候條件之相關。
2.分析日本時代城市規畫所考量的氣候因子。
3.探討日本時代城市規畫的氣候考量對於今日城市的影響。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臺北刑務所武德殿

前陣子聽說華光社區內曾有個武德殿,沒想到印海寺同學找啊找地就在老照片中與爬文中找到了。這個武德殿在幾年前已經燒掉了,所以難怪那附近有一塊空地。不 過依照同學的判斷,這邊兒地上還有一點點遺跡。更神奇的是,小草藝術學院的前輩,居然在當年已經幫忙保存了武德殿的殘跡。如果當年沒被幹去保存,恐怕今天 是啥都沒有了。看老照片裡的遺跡,可以對照現在的空拍狀況。不勝欷噓啊!


美軍1945航照,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p=1786

延伸閱讀:
http://inhelix.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0.html
http://tw.myblog.yahoo.com/peter601017/article?mid=4918&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梅雨季前釀梅子酒

又到了梅子成熟的時期囉!教氣候這麼多年,每次都要講到說,長江流域的梅子成熟時,正好是一直下雨時,所以又叫做梅雨。今天(2010.4.21.)啊, 出草團又到了釀梅子酒的時刻,我們幾個要釀的一大早便先到K君家裡集合。每一桶約五公升裝的梅子酒桶,要放進一公斤的梅子。這些梅子除了要洗乾淨,還要先 把頭的黑黑的用竹籤挑掉,再用酒精擦一擦。弄好後,小心輕放地放入桶子內,然後加入八百公克的冰糖,接著是倒入一點八公升的純米吟釀。放好後,擠進去一顆 檸檬的量,這樣就成功了。記得左右轉一下後,接著就是要放一整年。等到明年梅子又成熟時,就可以喝了。

這是今天的梅子酒三兄弟!可以媲美出草團的小叮噹三兄弟是也。



台灣氣候(梅雨)—梅雨肇始與季內震盪之相關
Taiwan climate (Meiyu)

台灣的梅雨多發生於五月中到六月中之間,與中國華南地區所謂的前汛期時間上非常相近,而比長江梅雨(通常六月中到七月中),或者日本梅雨(Baiu)、韓 國梅雨(Changma)的六月底到七月底來得早。台灣梅雨的特徵是通常在梅雨前期降雨型態多為北來型的梅雨滯留鋒,然而到中後期則往往有許多南海及台灣 海峽移入的中小尺度對流系統造成大降雨。根據Hung and Hsu 2008發表於J. Climate雜誌中的研究,台灣梅雨與亞洲季風的肇始有著時間上非常相近的關係,這也顯示了台灣梅雨與整個亞洲夏季季風肇始之間的關連。此研究係使用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方法所得出的第一個mode之principal component,定義亞洲季風由東北風轉為西南風的轉換時間,定義亞洲夏季季風的第一次轉換。然後使用ERA40的重分析資料,將過去從一九五八到二 00二年的四到六月資料區分,可以看出有二十個年份,亞洲夏季季風的轉換是非常敏銳與快速,也就是說這些將近一半的敏銳肇始(Sharp onset)個案,季風的轉換是一次達成,而無二次甚或數次的環流擺盪現象。

根據Hung and Hsu 2008的研究,這些季風敏銳肇始的年份,台灣梅雨的大雨都發生在這個大尺度環流的改變之後。也就是說,當亞洲夏季季風以敏銳肇始之姿開啟序幕,水氣的充 足供應,可以從非洲東岸的索馬利噴流(Somali Jet),經過印度洋,跨過中南半島直達南海,而給台灣梅雨需要的潮濕不穩定大氣源源不絕水氣供應。從合成的水氣輻合輻散還可以看出,這個敏銳的肇始時間 點,與赤道地區由西向東移動的際內震盪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有著很好的時間與位置配合。基本上,這些季風敏銳肇始的年份,在ISO移到海洋大陸(Maritime continent )的120°E地區時,台灣梅雨正好開始。因為ISO是一個赤道地區較為穩定由西向東傳遞的震盪訊號,因此可以提供氣象人員提前數日觀察,而獲知台灣梅雨 可能肇始時間的預報推斷參考。從整個梅雨季雨量的年際變化角度來看,Hung and Hsu 2008也發現,多數的臺灣強梅雨年,均屬於亞洲夏季季風為敏銳肇始(sharp onset)個案;但大部分的臺灣弱梅雨年,則僅少數特例是屬於敏銳肇始情況。

此研究在2006年的第27屆AMS颶風和熱帶氣象學會議上與2005年第2屆University Allied Workshop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UAW)論文發表,且刊登於Hung and Hsu 2008當中。

Hung, C.-w. and H.-H. Hsu, 2008: The First Transi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Taiwan Meiyu. J. Climate. 21, 1552–1568.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4/20週二中研院演講「飛行場」!

本週二將在中研院有一場演講,題目是: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時間:4/20 PM2:00
地點:史語所704室會議室

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對於「風」在城市選址上的角色,以及城市佈局中工業區與居住空間相對位置的選擇都有所探討。然而,透過盛行風與飛機場跑道的相關,繼而 影響了城市中的街道紋理,則尚未有研究提出。本文將嘗試從如今臺北市民生社區一帶的街道走向,解構城市發展中,一種受盛行風方向所影響的軸線與街道紋理過 程。本文所要提出之論點,係以二次大戰後期在臺北市東區所興建的簡易飛行場為例,連結「盛行風向 → 飛行場跑道方位與軸線 → 防禦用圳溝範圍 → 街道方位與走向」,來說明民生社區一帶的街道紋理,是如何受到風的影響,而有軸線上的轉變,進而成為城市中的歷史刻痕。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松山機場歷史不止六十年!

最近這幾天,媒體一直在報導臺北的松山機場慶祝六十週年,連民航局也表示該機場雖是日 本統治時代所建,但僅有「軍機」飛行,否定這座機場的民航歷史其實已經超過七十年。這確實是長久以來,教育體制下對台灣歷史漠視的結 果。因為,以現有民航局所指稱的「六十週年」,充其量只是國民政府搬到台灣後,臺北航空站在1950416成立的這個時間點。真正的松山機場歷史,應該要回溯 到1936年的正式完工與開幕!

松山機場在戰前是叫做台北飛行場,是在航空時代開啟後,許多臺北民眾熱切期待中所完成 的台灣第一座民航國際機場。台北飛行場在一九三六年初大致完 工,該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早晨七時,屬於民航的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DC2型 客機「富士號」,從福岡飛行場出發,經那霸添加油料後,於下午三時七分降落台北飛行場,受到航空相關官員的迎接歡迎。


在這次的歡迎儀式之後,台北飛行場正式「開場式」在同年的三月三十日中午盛大舉行。儀式後還有由屏東飛行隊表演的空中戰 技,讓現場觀眾享受了一場豐富的空中饗宴。這個盛大的台北飛行場開幕儀式,是在該機場的大機棚內舉辦;日前飛來的 DC2富士號客機,則停在裡面當做現成最佳的展示品。這架飛機直到開場後隔日(三月 三十一日),才首度正式起飛回日本,開啟台日間的正式飛航任務。在台北飛行場於一九三六年啟用後,台日間定期航班於四月一 日起展開,台北經那霸前往福岡,或者從福岡循原路回台北的航班,在每週的二、四、六往返飛行,達成台灣、日本間可以一日抵達的空中連 結。

所以說,民航局在慶祝松山機場「六十週年」的計算上,完全漠視從一九三六至一九五0年間的歷史。如果不是 一九五0年之前就有這座機場,實在不知道國民政府的高官(包含蔣總統),在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是怎麼從中國來台灣的!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二戰時期的圓環戰備貯水池

圓環在二次大戰的末期,為了防止美軍轟炸,在晚上實施燈火管制且停止攤販營業。之後依照當時防空防火的概念,大約於 1943年時在圓環之範圍內,興建戰備貯水池與防空壕,以供城市消防與美軍空襲時避難用。戰後圓環的防空壕與戰備貯水池陸續被填平,僅少數防空洞遺跡可見 於中央地表上。2002年4月間,市府新建圓環美食文化館時,在工程開挖之際意外發現地下高2.2m,直徑11m 之紅磚牆面,乃緊急停工並由文資專家鑑定,確定為二戰時之戰備用防空貯水池。因此,臺北市文化局在2003年9月23日,以府文化字第 09200516500號,用「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之名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並請工程單位配合辦理變更設計,將這座戰爭時的遺跡包覆於新建的美食館 內。依照美軍拍攝於1945年6月17日之航照圖,此一圓環戰備貯水池的形狀相當清楚明顯,能埋於地下超過半世紀後出土實屬不易。只不過完工時文化局長 說,此古蹟的保存,見證了臺北市民對日抗戰的歷史記憶。台下一堆民眾一頭霧水。因為這哪是對日抗戰遺跡啊!當時臺灣人是被那個美軍轟炸,不是日軍自己炸自 己的耶!

松山機場「六十週年」影片



這個影片實在是很瞎,不過重點是,松山機場的六十週年不是早過了?松山機場在日本時代是叫做台北飛行場。台北飛行場在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初大致完工,該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早晨七時,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的DC2型客機第一號「富士」,從雁の巢的福岡飛行場出發,於十時五十五分降落那霸飛行場,在添加油料後於中午十二時十分繼續起飛航向台北,在下午三時七分降落台北飛行場,受到遞信部戶水部長、航空係慶谷係長……等航空相關官員的迎接歡迎。

在這次的歡迎儀式之後,台北飛行場正式「開場式」在同年的三月三十日中午盛大舉行,包含午前十一時半開始,由台灣神社松崎禰宜齋主所主持的神道儀式,從落成修祓式,再到降神、獻饌、祝詞與玉串奉奠的過程。而神道儀式完成後,來賓們往大格納庫(機棚)內就座,正式的「開場式」於中午十二時二十分開始舉行。不可免地,儀式中有交通局堀田總長致辭、技師工事報告,以及代讀中川總督的告辭……等流程,隨後又由屏東飛行隊表演空中戰技,讓現場觀眾享受了一場豐富的空中饗宴。

這個盛大的台北飛行場開幕儀式,神道部分是在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飛行場事務所前舉行,而開場式則是在大格納庫內舉辦;日前飛來的DC2富士號客機,則停在裡面當做現成最佳的展示品,而沒有任何的實際飛行。這架飛機直到開場後隔日(三月三十一日),才首度正式起飛回日本開啟內台間的正式飛航任務。

富士號首度載客飛返日本的航班,表定是在上午九時出發,不過實際上大約在九時五十分才滑出,約十時三分時由西向東滑行起飛,而後經淡水、富貴角往那霸飛去,在添加完油料後又從那霸飛返太刀洗飛行場,完成這一趟日本台灣間的商業飛行任務。

在台北飛行場正式啟用後,內台間定期航班正式於四月一日起開展,台北經那霸前往福岡,或者從福岡循原路回台北的航班,在每週的二、四、六往返飛行,達成台灣、日本間可以一日抵達的空中連結。

所以說,民航局說日本時代松山機場只有軍機飛行是錯的!人家早有民航商業飛行了啊!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圓環、四角環與長環的圓環盛世

這幾天問了一些家中的耆老,又加上一些資料的考察,大致推估出圓環、四角環與長環的故事。圓環之名得自其形狀毫無疑問。「四角環」名稱之由來,乃因其位於 圓環對面,四角地型,所以被當地人稱為「四角環」。至於從圓環沿著重慶北路一段往南延伸的重慶露店攤位,因其狹長延伸之故,則被當地人稱為「長環」。不 過,不管是「四角環」或者「長環」的用法,都是仿自「圓環」之名中的「環」字加以組成,而忽略了其實「環」字與「圓」字一樣,與「四角」或者「長」字彼此 間的矛盾。圓環的歷史,歷經四角環與長環的興盛,而今卻只剩一棟玻璃屋,令人不勝欷噓。

圓環附近攤商的興起,是源起於1935年地震後開始的攤販聚集。不過進入戰時體制後的燈火管制,以及圓環開闢防空用水池與防空壕後,造成圓環用地內攤販的 無處可去。在戰爭最末期,圓環地區沿著重慶北路一段與二段的二層樓房都被因為疏開而拆除,戰後這些空地在失去防空機能後,立刻被回來營業的攤販所佔據。當 時,除了圓環內有攤商,還包含自天水路拐由重慶北路一段,再轉而入南京西路之「四角環」。此外,當攤商越聚越多,沿著重慶北路一段往南延伸到長安西路口, 也有許多攤販聚集。這條沿著戰爭末期疏開空地所聚集攤商而形成的露店,在政府的默許下於1954年將泥濘空地舖上水泥,也把零亂簡陋的攤子搭建成固定攤 棚,並掛上統一的制式招牌,每個攤子門面以七尺為度,東側是以雜貨衣物為主(深六尺),西側則是以吃食攤為主(深十尺以上)。整條的重慶露店,又被當地居 民稱做「長環」,與圓環內的攤商連成一氣。不過,原本在「四角環」用地內的攤商,因為日本時代後期被強迫徵用拆除為防空用地的地主陸續取回土地所有權,並 要將之改建大樓,乃被逼往路街營業。這個「四角環」周邊的攤販,共八十一間違章建築的部分,在1961年5月16日拆除,由政府安排將商販遷至中華商場三 樓繼續做生意。至於屬於當年「疏開空地帶」的重慶北路二段部份,依照都市計劃道路的規劃,在1965年底拓寬闢建。至於最後與圓環相連的重慶北路一段重慶 露店「長環」,因牽涉到有三百多間的攤商與住戶,直到1973年2月才拆除。這批「重慶露店」的違建攤販,有114攤遷入新興市場,160攤遷入承德路攤 位,剩下91間違建分配到整建住宅。

我在念大學時,曾在南京西路上拍過圓環。那時候圓環周邊都是「味王」的廣告呢!第一張是在南京西路太原路口天橋上拍的,第二張則是我常等公車的指南站牌前 拍的。眼尖的朋友可以看到第一張照片下有一輛三重客運的2路,行駛泰山到圓環間喔!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好好看掉的長春國小圍牆

最近因為花博,很多學校被搞得花枝招展,像是中山北路的大同,有棟建築外牆,據說市府說墨綠色很醜,要美化好好看,要給人家彩繪。結果大同董事會不准就是 不准,因為塗好後,花博過後誰要出錢恢復啊!而最近,北市很多學校也利用好好看在把圍牆給拆掉。你要拆圍牆做景觀設計是可以啦,但也幫幫忙研究一下有些圍 牆是很特殊且有時代意義值得保留的。像是這個長春國小的外牆,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圖,以浮雕的圓頭人表現,是那個時代的特色。結果,毫不意外被好好看掉了。 臺北市這樣被「好好看」掉的東西可不少,亂亂搞的下場,大家都會把帳記載好市長的頭上。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宅宅的淳久堂忠孝店大開張

話說,今天(2010.4.9.)SOGO忠孝店的淳久堂開張,一大早出草團就已經一大堆人說要去敗了。果不其然,聽說Z君中午就落跑趁去112大學開會 前殺去敗過。最可惡是,原來RM就是被他買走的。今天傍晚,我也受不了癢央的心而跑了一趟。淳久堂真是讚啊!書好多好多,這次開張還買百送千,啊!不是 啦,是買千送百。所以當然得好好算計一下,才能湊滿二千元。淳久堂的書x0.4,幾乎是臺北現在最便宜的日文書店,而且它的書都不會包起來,可以翻閱,訂 書也是一週到貨,紀X國屋完全遜掉!今天書架上全都是全新品,當然把以前想買的也一次買了。好像有在日本逛書店購書的爽快哩!淳久堂這次開張,來店禮是布 質書套,很棒喔。不過,這家書店的宅宅怎麼那麼多?一堆人圍著在聊鐵道便當鐵道旅行,另一邊在聊鋼蛋,又另一邊在聊動畫。一堆人鬧烘烘地,好詭異的氣氛。 書店裡面有賣好友片倉的書,也有白川先生的書。真有意思。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人字形的雙連陂

很多人可能都在資料上看過,雙連陂的形狀是所謂的「人字形」。可是地圖上卻怎麼看多是長條形往北。今天拿臺灣堡圖來整理整理,順便把南邊當時已經範圍縮小 的部分黏起來一下,整個人字形的形狀也就大致出現。這個「人」,其實是倒轉九十度,人頭面向東方的形狀哩。大家可以看一下當年林衡道是怎樣口述說的。那時 候他講:「台北市區,五千年前還是汪洋大海。以前的圓山動物園、士林芝山岩公館水源地、崁頂植物園、板橋外員山等,都是浮在海上的小島。後來海洋變成湖 沼,湖沼慢慢的淤塞形成陸地,但是仍處處殘留有大小湖沼,這些都是海洋的痕跡。光復以前,台北市區到處仍能看到小湖,台灣習俗將湖稱為陂,或坡。其中最有 名的三個陂,就是今松山的永春陂、民生西路的雙連陂和今和平東路的龍安陂。雙連陂,在今中山北路馬偕醫院的後面,靠近淡水線雙連火車站。六十年前,馬偕醫 院由四座兩層紅磚花園洋房構成,其中兩座是醫院,兩座是洋人宿舍,今嘉新大廈就是蓋在其宿舍地址上。雙連陂在光復之前,已經全部填土成為陸地,并蓋了台灣 式的廉價住宅。」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特二號道路「承德路」

話說,我從小就覺得承德路又直又寬,真是條怪路。最近才知道,原來這條路是日本時代就規劃,要做成「特二號」道路的。臺北市在 1932年的都市計畫中,為了城市的防災防洪,設計了二條大排,一條叫做特一號道路,就是今天的新生南北路。當時規劃,這一條寬 47m,中間有大排水溝(小時候在民權西路那兒,有一家鵝媽媽西餐廳,有人吃過嗎?)。至於承德路,叫做特二號道路,中間一樣有大排。不過後來,日本人只 完成了特一號,我小時候新生北路就被加蓋成高架橋,至於南段的新生南路,我也沒印象有河有橋了。至於特二號的承德路,因為日本時代沒有蓋大排,戰後大稻埕 常淹水,直到1966年才決定蓋。這個大排長560m,最大斷面10m,在 1967.7.31.完工,之後才把開挖的路面鋪上柏油,成為寬廣40m的承德路。不過,從鄭州路到南京西路這段,原本只有二線道單向往北,很窄,我阿媽 家就在過去的建成區公所對面。後來土地被徵收拓寬,我小時候就被拆了。現在每次在天橋上拍豆腐車時,都還會想起小時候在承德路的歲月哩!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從打鐵街尋找雙連陂

我最近在研究承德路在民生西路附近,也就是赤峰街那一帶,快被好好看掉的一片低矮房舍。那一區的建物紋理很詭異與奇怪,應該會有一些神奇之處。我其實從高 中就很好奇雙連陂到底在哪兒。這個雙連陂據說是兩個連結的池塘,但依照我現在看,似乎也不是真得分成「二個」。而雙連陂的輪廓範圍,依照現在的研究,大致 上知道是沿著一條一路相連北上的巷道。如果大家有興趣來連連看,可以從五原路那兒開始來玩。大家注意看喔,五原路16巷可以接民生西路178巷,然後是民 生西路171巷,萬全街103巷,錦西街97巷,錦西街 65巷。這是雙連陂的某個輪廓,不過更為人熟知的,這就是打鐵街啊!儘管如此,關於雙連陂的詳細情形還要再研究研究。但至少確認一件事,雙連陂與打鐵街其 實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打鐵街就是圖中雙連鵝家莊那個巷子)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牯嶺街南段到水源路的部分是何時出現?

以前牯嶺街有名的舊書攤,應該是在和平西路以北的前段。老臺北人的記憶裡,牯嶺街似乎往南就止於和平西路。但是今天的牯嶺街卻還一直往南延伸到水源路。不 知道有誰知道這後段牯嶺街的部分,到底時何時出現的呢?翻閱早期的市街地圖,這一段連個路名也沒有耶!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歡慶蓬萊百年校慶

今天(2010.4.3.)我們的母校蓬萊國小慶祝百年校慶,所以我跟幾位同學好友當然也得回去湊熱鬧一下。今天可說是政商雲集,不 止市長來了,居然連馬總統都大駕光臨呢!實在沒想到,我們蓬萊這麼有魅力,來了如此多的大人物。不過,馬總統的演講是不是有點太長了 呢?後面的媒體攝影機只剩下三機有紅點在錄,在走道上的小朋友好可愛地打著哈欠,要不然就是整個睡著了。這好真實!

典禮結束後,我們也一起去校史館參觀。一進門的這位四年級小女孩好可愛喔!穿著蓬萊的老制服,字正腔圓地介紹著校徽。我們一群老杯杯拿著相機猛替人家拍 照,實在很不好意思,誰叫這種日本時代流傳至今的制服實在是蓬萊最重要的傳統呢!不過,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回家後給我媽看才知道這小女孩居然是我小學同學 的女兒,簡直令人昏倒的巧合。

這次校史館內最吸引人的是小時候覺得很可怕的「人體模型」,沒想到這東西還存在。不過,我們搶救下的便當洞與牆壁洞洞,很可惜就這樣殘缺地留著。嗚嗚!

在這樣的校慶典禮中,往往會看到很多退休老師跑出來。聽說,今天蔣碧雲老師有來,但我們都沒見到。在校友會場,則是看到傳說中校歌作者周雅郎老師:「美麗 寶島,蓬萊我校,歷史悠久,環境多美好~~~」

此外,也看到邱碧霞老師這位熟面孔。回家後,才依稀想起,她的兒子是不是就是葉耀仁呢?老實說,年代久遠,很多事情都慢慢淡忘了,真糟糕。

今天結束之後,我們又漫步到靜修去,沒想到在門口巧遇二位講著日文的老夫婦。於是,好奇心驅使下,我們問了他們以前也是住在這附近嗎?這才知道,老太太是 戰後讀靜修女中第一屆的校友,她說那時她大約十二歲,戰後初期學制剛好從四月開始改為九月開始,所以她比之後的學生都要多讀了半年。而他的丈夫小出先生 (1927年出生),則是在戰前讀過台北帝大,他們是後來在彰化銀行工作時認識,現在旅居日本千葉。老夫婦這次是回來掃墓,所以順便到母校靜修女中走走, 就這樣被我們給巧遇了,真的很神奇。聽著老夫婦講當時的台北,時光就好像蓬萊的故事般又回到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