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從小就覺得承德路又直又寬,真是條怪路。最近才知道,原來這條路是日本時代就規劃,要做成「特二號」道路的。臺北市在 1932年的都市計畫中,為了城市的防災防洪,設計了二條大排,一條叫做特一號道路,就是今天的新生南北路。當時規劃,這一條寬 47m,中間有大排水溝(小時候在民權西路那兒,有一家鵝媽媽西餐廳,有人吃過嗎?)。至於承德路,叫做特二號道路,中間一樣有大排。不過後來,日本人只 完成了特一號,我小時候新生北路就被加蓋成高架橋,至於南段的新生南路,我也沒印象有河有橋了。至於特二號的承德路,因為日本時代沒有蓋大排,戰後大稻埕 常淹水,直到1966年才決定蓋。這個大排長560m,最大斷面10m,在 1967.7.31.完工,之後才把開挖的路面鋪上柏油,成為寬廣40m的承德路。不過,從鄭州路到南京西路這段,原本只有二線道單向往北,很窄,我阿媽 家就在過去的建成區公所對面。後來土地被徵收拓寬,我小時候就被拆了。現在每次在天橋上拍豆腐車時,都還會想起小時候在承德路的歲月哩!
當時的名稱是「特第一號路線排水溝」囉,並不是道路,提供參考參考。
回覆刪除1932年的臺北市區計畫中,是把這二條當成「特種道路」看待,也就是一號線寬47m,二號線寬40m,中央各設13m與10m之排水幹線,但二邊各留17m與15m之道路。所以當時的名稱,是以特殊道路加以規劃。不過,如您所述,臺灣總督府檔案內,後來是用臺北市中央排水溝工事,甚至「臺北市中央特第一號路線排水溝工事」來講。
回覆刪除看1976年左右的台北市地圖後發現 承德路是不是以前叫作"百齡路"?
回覆刪除承德路當時只到士林,没有過陽明國中,過了陽明叫做百齡路,後來才一次重頭改到尾,不知對不對!
回覆刪除以前的百齡五路改成承德路是這幾年的事了! 最早之前還沒承德橋,承德路只到大龍峒。後來承德橋通車後,才延伸到劍潭這邊!不過當時還沒全面拓寬, 只有兩線道! 過了幾年才拓寬,並且多出了現在劍潭路這段接上了中山北路,而淡水線鐵路也多了劍潭路這個平交道!
回覆刪除大約同時現在劍潭路到中正路這段承德路也開始施工!
百齡三、四、五路約在1980年出現,1992年5月改名承德路五、六、七段。
回覆刪除[中正路口/百齡橋]
承德路五段(百齡三路)
[雙溪橋]
承德路六段(百齡四路)
[文林北路口]
承德路七段(百齡五路)
[大度路口]
現在還有遺跡:中油百齡四路站,這間還是拍過電視廣告的大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