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文化局『洄瀾鐵道風華再現』願景交流座談會
自2002年起,由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結合鐵路局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社區里民等,積極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保存及再生請命;在2002年9月將它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後,開始持續進行建物緊急搶救、文史調查、硬體修復及再利用規劃、人才培訓等。
2004年又陸續將「蒸汽火車加水水塔」、「處長宿舍」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計畫推動蒸汽火車復駛計畫;2005年再將「舊花蓮工務段」及「舊花蓮警務段」等相繼列入,2009年則登錄「鐵路醫院」為本縣歷史建築;至此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的版圖更形完整。
有鑑於這片園區被譽為全台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文化局責無旁貸肩負起修復重建、活化再利用等重責大任;晚近幾年花蓮縣政府、花蓮市公所及鐵路局 等相關單位亦紛紛規劃及修復舊站前噴水池、鐵道遊廊及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等計畫,使這些鐵道元素景觀像珍珠般串連了起來。
文化局在活化本園區的初始,即已集結了各方學者專家的建議,將鐵道文化園區仿效由法國近代所發起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規劃;以結合當 地的人文特色與歷史紋理,延伸文化館的動線,於靜態展覽之外,讓舊東線老火車復駛於臨港線,並連結縣內的鐵道元素,開發東台灣的鐵道旅行地圖,成為一個活 的區域型的博物館。其中工程最浩大繁雜,也最具國際魅力的莫過於蒸汽火車復駛臨港線計畫;此計畫於98年初獲得交通部毛治國部長與鐵路局范植谷局長大力支 持,已由台鐵積極規劃中。
文化局於93年所提出最初始的遠景是以鐵道文化園區作為舊東縣鐵道基地遺址之中心,成立花蓮旅遊資訊站,並沿著舊港口線重築港口站至蒸汽加水塔區之間的窄 軌鐵路(現部份路段已成為七星潭腳踏車道),搭配LDK59蒸汽火車復駛在太平洋左岸,結合本地的觀光業者,規劃出花蓮旅遊配套措施,連接港口賞鯨遊客, 進入以鐵道文化館為中心的洄瀾之心參觀,遊客進入花蓮的視野將與眾不同。
這短短4.2公里的762窄軌蒸汽鐵道路線,能提升花蓮旅遊成為更具人文素養與歷史深度的多樣化精緻旅遊路線。當蒸汽火車緩緩偎著美麗的太平洋海岸,揚起 悠揚的蒸汽汽笛與煙塵,這僅存的台灣日治時期工業鐵道,將是國際級最美麗的窄軌蒸汽鐵道。98年初春,鐵路局局長及交通部部長的蒞臨,為鐵道文化園區注入 了前所未有的新希望!值此歷史性新頁的前刻,歡迎各界關心花蓮或鐵道園區的朋友們,大家齊聚ㄧ堂,匯集寶貴意見,或來聽聽別人的想法,為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的活化與再生挹注豐沛的活力吧!
【時間】:98年12月13日(週日)
【地點】:花蓮鐵道文化園區2館工務段圓形廣場
【座談會流程】:
14:00-14:20 報到
14:20-14:30 主席及貴賓致詞
14:30-15:45 學者專家論壇
(邀請蘇昭旭、洪致文、邱上林、陳黎及陳主安等學者專家蒞臨發表卓見)
15:45-16:00 休息及交流時間
16:00-17:30 民眾交流與對談
17:30 珍重再會!
※ 為方便會場安排及掌握與會來賓,請於98年12月10日前完成報名!
報名電話:03-8227121轉316王小姐或蔡先生
報名傳真:03-8237862
報名e-mail:ysm@mail.hccc.gov.tw
投書未獲採用,一些想法與老師交流
回覆刪除台鐵計劃在一○○年六月九日鐵路節當天復駛花蓮港窄軌舊線。不過台鐵運務單位評估,若只復駛長度不到三公里的花蓮港站到美崙溪曙光橋,無法結合花蓮舊站的鐵道文物館,賣點有限,加上對於聯外交通不便,非假日遊客不多的花蓮來說,有限的營運收入恐怕給虧損累累的台鐵更大的財務壓力。
事實上在日治初期花蓮還未築港之前,海上貨物從現在的南濱公園搶灘上岸,再由鐵路接駁運輸。這段1.1公里的鐵路保留到東線鐵路拓寬後才拆除。從臨港線最南端「花蓮港海岸驛」只要沿著洄瀾灣延伸五.六公里就可以到達花蓮溪出海口。這裡是東砂北運的主要砂石產地,鐵路側線也可進中華紙漿、光華石材工業區與各砂石場。這個地區的貨運量佔花蓮港吞吐量的六成以上,利用火車運輸就可以做到DOOR TO DOOR 即門運輸直達碼頭,不但可增加台鐵的收益,也可以一併解決花蓮市區大量砂石車,石礦車與中華紙漿原料成品大貨車進出花蓮港的交通問題。在觀光效益上,南延列車可以飽覽洄瀾灣的海景,更可以與遠雄海洋公園與台開的「光華樂活創意園區」的觀光資源整合,將花蓮的觀光資源從點延伸到整個北花蓮海岸。
更重要的是將花蓮臨港線原本標本式的鐵路文化保存,賦予綠色運輸的新生命。除了藉由貨運收益來降低台鐵的營運成本之外,也將大量排碳的公路貨物運輸轉移為綠色的鐵路運輸,開啟新一代綠色運輸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