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聲光震撼之鏗鏘再起:鐵博鍛冶工場現地展

在這次文博的開放期間,鐵道博物館也準備了另一個期間限定的聲光展演,就是在鍛冶工場裡面的「鏗鏘再起」現地展。鐵博籌備處所在的舊台北機廠裡面,有非常多珍貴的廠房,每棟都有不同的故事與歷史,而其中的鍛冶工場,是遺留相當多現地大型機具的地方,因此我們在修復的時候,也就必須要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對待。這次的聲光展演雖然是期間限定,但也是我一直期許鐵道博物館必須要有新的跨界合作,產生新生命可能性的嘗試。
 

我記得接手鐵博籌備處的時候,我們在處理鍛冶工場修復時曾特別委託高雄科工館的團隊,幫我們調查研究裡面的機具,以及當年的運作動線情況。而在建築本體修復之前,我們也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將裡面的工具一一編號收妥,這樣才能在建築修復之後重新歸位。
 

在調查研究的過程當中,我們理解到鍛冶工場最終期的狀況其實是分成三個空間部分:最壯觀的一處是有很多蒸汽鎚與鍛造機具的空間。這樣的鍛造技術其實是延續自北門的台北鐵道工場時代而來的傳統工作區域。由於這些機具已經不是現代鐵道工廠在使用的,所以也就沒有搬去富岡,而全部完整的留在這裡。

鍛冶工場另一個完整的區域,則是製造彈簧的工區。火車的避震靠的就是這些彈簧。大家熟知的各種轉向架裡面,都有很多彈簧的結構。在火車的修理過程當中,特別是台鐵進入了這些金屬彈簧時代時,彈簧的製造就變得非常重要。為了這一段的歷史,我還曾經寫過台鐵客車轉向架發展過程的專書,就是為了以後這邊的展覽使用。當然這個工場還有另一個區域是比較獨立的被用鐵皮隔間出來的,那就是因為後面的客車工場空間不夠使用的時候,跑到鍛冶工場這邊用鐵皮隔出一區給他們用的部分了。
 

所以,鐵道博物館未來在鍛冶工場的使用計畫中,最有歷史價值的蒸汽鎚機具區域會作為現地展的場所,我們也期許蒸汽鎚真的能夠動起來,配合聲光的展演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機械工廠。至於彈簧製造區,則會配合已經修復的TR-34轉向架(我還想修一個TR-16,或者展示TR-10~12)說明火車的避震原理,甚至這邊還可以連接結到鐵道醫療上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早年火車的行駛震動造成的鐵道傷害。

至於旁邊被鐵皮隔出來,曾經劃歸給客車工場使用的區域,我們希望透過再利用的工程將這個空間打開,重新與原本的場域連結。在這邊可以做金屬實作工坊,有2樓的夾層也可以俯瞰全場的壯觀景象。這些規劃,都將在未來有經費的時候一一實現。而這次的文博,我們以期間限定的方式,做了聲光展演的一個嘗試,也是希望讓這座場域能夠有不一樣的呈現可能。

非常感謝當若科技藝術在這個案子裡面的協助,用鷹架的方式,配合LED面板還有聲音的震撼,讓鍛冶工場裡面的金屬敲擊成為另一種聲光展演的可能性。其實這個案子的進行,前前後後也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籌備。一開始,我們會希望用投影的方式做聲光展演,但後來發現如果要用這樣來製作,必須要遮光才能產生光影的效果。而我們為了尊重古蹟原本的四周採光,因此改用LED的發光螢幕來取代。至於環場的金屬敲擊震動音效,配合這些光影的展現,能夠將鍛冶工場的活力重新以另一種的生命帶回來,可以說是相當震撼人心。
 

在這個聲光展演當中,全場使用了120片LED,中心展演區則加入可以合奏的互動鐵鎚,模擬4個不同尺度的蒸氣鎚音效(2噸、1噸、1/2噸、1/4噸),讓參觀者可以敲擊互動不同的節奏。而中心每一場的主秀為3分鐘,每整點/15/30/45分播映,則是另一種的聲光饗宴。
 

這次的聲音設計團隊,音樂設計特別請到鹿比∞ 吠陀吉他手周家光操刀製作,並且因應鍛冶工場場域氛圍的特殊性,商請台灣樂壇資深音場、音響設計師,進行場域聲響佈局規劃、音軌分析及混音,搭載演唱會等級音場,復刻舊時代工業地景氛圍,帶領觀眾透過最直覺的聲音感官沉入舊時的工廠內時光。

這次在鍛冶工場裡面的聲光展演,是鐵鐵未來對於鐵道劇場,或者是各種不同跨界聲光展示的第一次嘗試。雖然是期間限定,但絕對有值得一訪而細細品味的地方。三分鐘的聲光主秀震撼人心,而待機時候四個不同民眾可以操作的鐵鎚敲擊,則隨時都展現出不一樣的節奏與風貌。鏗鏘再起,是舊古蹟與新生命的跨界展演,歡迎大家別來看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