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鐵博X高廠「二十輛客貨車修復案」順利完成 (最後兩輛通勤客車也修好了!)

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歷時一年多,與台鐵高雄機廠合作的二十輛客貨車修復案,終於在今天告一個段落。而舊高廠在修完這最後的兩輛車後,所有的修車業務也將正式劃下句點,改由潮州的新廠接手。今天的典禮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簡單舉辦,但我內心的感謝還是溢於言表,真的非常感謝過程中所有參與的夥伴,讓這次國內最大規模的一次文物車輛整修順利完成。
 


其實,鐵博這次用在修復的經費少得可憐,大概只有臺鐵藍皮解憂號每輛車的「十分之一」(台鐵修一輛的預算,我們要修十輛),但是鐵博以仔細的考證修復,樹立了博物館等級車輛的修復方針,用不多的經費,著重在內外的考證上,卻屢創鐵道文化保存上的話題。從原始塗裝的莒光號、向觀光號致敬的餐車復原、恢復成浪漫藍的行李車,都是用不多的經費達到博物館的展示需求。當然,這要感謝鐵博同仁的考證與監督,以及承商菩輝歷經二十輛車磨練的技術,才能有這漂亮的成果。
 


在這次鐵博與台鐵高廠合作的修復案中,能以最後的這兩輛通勤客車作為壓軸,而且分別有文化保存上的亮點,確實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這當中的一輛,是大家可能很常見的印度仔通勤客車(TPK32219號),我們除了外觀恢復成浪漫藍的顏色外,內部座椅特別恢復原廠出廠時的棕色椅布,別有一番風味(吊環回台北再說......) 
 


至於另一輛的雙扇自動門通勤客車TPK32862號除了恢復原本的淺綠長條座椅,外觀則特別塗裝成孔雀藍的顏色,紀念「高廠色」的時代意義。



其實,鐵博對於普通車的藍色是做過色層分析的考證,經過我們很多的撥漆比對,台鐵過去的藍皮普通車顏色,是比較趨近浪漫藍。當然,每一批車的顏色還是多少有些微差異,但這個色調大概是可以確定的。簡單說,台鐵當年使用的普通車藍色色號大致是Pantone色號中2182C,也就是C93 M44 Y32 K57,或者R23 G74 B91這樣的顏色。
 

不過這種普通車顏色,在1990年代中期,傳統客車的維修從台北機廠轉由高雄機廠接手之後有了改變,一種孔雀藍,也就是一種更鮮艷的藍色開始出現。就這樣經過了幾年,台鐵的藍皮普通車顏色,就逐漸被孔雀藍給統一了。
 


最近的這二十年,台鐵的藍皮普通車大概就完全都是孔雀藍的天下,雖然這種藍色是因為色號搞錯而出現的卻也沒辦法但是,這幾年的鐵道懷舊風逐漸盛行,很多的普通車在修復後,都會回復成原本大家記憶中的浪漫藍,鐵博過去一些保存車的修復也一樣,讓大家終於能把記憶中的普通車藍色找回來。不過,我們並沒有忘記二十多年來,孔雀藍對於大家的重要回憶。因此鐵博在高廠修復的最後一輛藍皮通勤客車TPK32862號我們特別將它塗裝成孔雀藍的顏色,不止讓大家還有機會可以重溫孔雀藍的普通車回憶,同時能把在舊高廠維修出來的最後一輛車,用這種最能代表高廠的孔雀藍顏色塗裝,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或許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但卻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舊高廠的修車業務劃下句點,但這些車卻將在北廠轉型的鐵博延續生命。
 
 

真的很感謝台鐵同仁,從機務處一直到機廠的各組與各工場,以及相關修復業務的承商菩輝、搬運的陸海、辛苦紀錄的此刻團隊,以及鐵博同仁(特別是老馮的辛勞,以及簽約時宇蔆的燒腦)。我們,終於完成了台灣鐵路車輛保存史上,第一次最大一批的車輛保存案。未來這些車,都將在鐵道博物館繼續說它們曾有的故事,會有更多的故事繼續發生。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高鐵致贈R300A型確認車MO-5278號予鐵博典藏

 

日昨(2021.8.28.) ,台灣高鐵捐贈鐵博的一輛R300A型確認車MO-5278號運抵園區,是這項雙方合作來往將近二年後終於有的圓滿結果,真的非常感謝台灣高鐵在過程中的協助,讓鐵博能有更豐富的收藏。在未來這輛確認車整修之前,將暫放於一般導覽路線上看得到的區域,也歡迎民眾報名園區導覽參觀。


國家鐵道博物館的車輛典藏策略,在經過這許多年的討論已經越趨清楚。基本上,以台鐵北廠轉型的這個博物館園區,會是以典藏重要的台鐵車輛為主,但是在很多權無解的現階段,收藏策略是以:符合在地場域精神、滿足博物館展示功能、鐵道車輛保存極大化及預防性典藏為主要原則,因此不會有過去那種「獵奇式的搜刮典藏」,例如毫無理由地收一大堆世界各國火車,或者把人家什麼阿里山或糖鐵的車全部拿來典藏這種事,場域精神是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當然很多人都會想到如果這樣,當年為何會入藏583?其實那是鐵博建置最初的碰撞期一個不得不的考量,細節只能以後再談,但這車除了彌補台灣沒有1067mm臥鋪車存世的遺憾,也有鐵道博物館建置過程中重大的推手意義。
 

回來,鐵博畢竟是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仍然需要有一小部分的空間來交代台灣各個歷史上的不同鐵道,以及新興的各種新世代軌道。因此,在收藏上雖然不是主軸,卻仍需要。過去只要一講到高鐵車輛的典藏,很多人就會想到那輛0系花魁車,也給了很多壓力為何這輛車不送進鐵博。其實,從高鐵興建過程中,我與現任的鐵博籌備處主任鄭銘彰,我們就一直是高鐵文物保存的委員,這將近二十年來我們也都持續在協助高鐵思考其本身的車輛保存與典藏策略。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就建議過,高鐵需要保留自身重要的鐵道文物與珍貴車輛,0系花魁車、第一組的700T兩輛日本國鐵色的柴油機車、興建期使用的工程車,都應該是未來高鐵集中展示的車輛典藏品。
 


那麼,為何要把0系花魁車搬進鐵博?如果高鐵公司有預算修復,有短中長期的典藏規劃,高鐵的車就不一定要搬入鐵博收藏啊!在我上任的初期,確實曾與高鐵洽談是否在短期0系花魁車先放鐵博的構想。但很遺憾地,鐵博園區的主場館組立工場將在這一兩年施工,柴電工場也還沒整修完,現實就是沒有場地可以有鋪上標準軌的室空間給高鐵放車。而且,因為園區沒有標準軌可以搬移,所有的動作都可能是幾十萬幾百萬起跳,因此現實考量上難度很高。而高鐵未來思考中的珍貴車輛展示,現階段單只有一輛0系花魁車是很難規劃,剛剛的兩輛日本國鐵色柴油機車,甚至第一組的700T都現役中,高鐵博物館的車輛園區其實會很單薄,因此短期想讓民眾看0系花魁車,就需要有一個所謂的中繼展示區,這大概就是會先落台南的原因。
 

那麼,鐵博要收藏高鐵的車,是要收什麼車呢?這兩年來我們也跟高鐵開過許多會議,還包含好多次的現勘。總之,最後在保存極大化的考量下,我們選了「新幹線確認車」。簡單,高鐵可以提供鐵博的車輛就是興建期使用的各類工程車,而高鐵公司本身有計劃保存橫跨興建期與營運期的一些架線工程車,反而是興建期後就沒跑的確認車不會保存(因為與高鐵公司較無關),因此鐵博在彼此可以互補保存的前提下,並以整體高速鐵路興建過程的反思考量,決定典藏「確認車」。
 

如果我們把時空拉回二十多年前,台灣高鐵計畫應該很多人還記得所謂的「歐日混血」爭議吧?當然,Best Mix也是當時的一句口號。但如今,許多的「後見之明」也顯示果然民族性不同,當年的一些考量也未必如日本方的無用。例如,當年在軌道號誌上,日方都是以複線方式思考,號誌只有單向,這樣可以減少維修成本。但是台灣高鐵堅持是雙單線,雙向都有號誌設備。這個差異讓日本人覺得很奇怪。因為日本的新幹線營運邏輯是,只雙線中的其中一股正線無法運作就不是完整的系統,除非全部障礙排除否則不可能某區間單線運轉。但是台灣這邊堅持要有單線運轉的可能,這就是當時的一個雙方差異..... 
 
然後啊然後,大家還記得前陣子高鐵苗栗路段的坍方吧?如果照當時日本的設計,大概要好幾天全線停駛了喔,要雙線都通了才能完整運作。但高鐵的處理方式卻是,苗栗那邊維持單線運轉,每班車誤點約1015分鐘,但還能維持基本疫情班表的運量。這就是臺灣高鐵與新幹線當時的一個台日思考雙方差異。
 
而另一個差異則是,日本新幹線與台灣高鐵一樣是用夜間做路線保養維護,但是每天正班車開出之前,日本會用可以高速行駛(這個高速大概也只有100km/hr)的「確認車」去做路線的安全確認,確保淨空安全(沒有留下什麼施工的障礙物)。這種確認車的作法,到現在JR的新幹線也一樣,但卻不是台灣高鐵的模式。台灣高鐵在興建期(TSC時代)確實也從日本運來了新幹線的確認車,作為測試行駛前的路線安全確認用,但是營運期後台灣高鐵就改用不載客的700T列車做巡軌作業。因此,「確認車」也是台灣高鐵與日本新幹線在運作上的一個差異見證。


對於鐵道博物館而言,我們要講的不只有台灣高鐵存在於台灣土地上的「表象」,而是需要去關注台灣的高鐵發展策略,決策過程中歐系日系的差異(或爭議),以及所謂Best Mix的技術交流文化課題。從這些面向來思考,「確認車」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展示車輛,能的故事很多,而這才是「國家」鐵道博物館要去典藏高鐵車輛的一個態度。
 


當然,鐵博空間有限,每輛車若有多重的展示意義也很讚啊~ 這輛確認車基本上就是「軌道車」「巡道車」的概念啦。鐵博已經有1067mm的小布丁,加上這輛1435mm的確認車,之後若能典藏一輛762mm的巡道車,不就也可以組成一種多軌距的巡道車大集合?

鐵博這次入藏的R300A型確認車MO-5278號,是由日本富士重工於19793月製造,製造番號為51,車種歸類於「軌道Motor Car」。日本的東海道新幹線在通車之初,就是使用富士重工製造的TMC101B型軌道車做營業前的巡軌任務,不過該型車嚴格來只能算是「代用確認車」,真正的本格派確認專用車,是1966年登場的R200型確認車。這款車的R,代表的是Researcher的意味。


1970年代,R200型確認車的後繼車R300型誕生,該款車使用於東海道、山陽新幹線,特別提升了牽引與救援能力。

之後,增加了排雪設計,並把行駛速度提升至100km/h後,用於東北與上越新幹線的提升版誕生,為了加以區別,改稱R300B型,至於原本東海道、山陽新幹線使用的舊款R300,則改以R300A型稱之。


JR化後,這批R300A型與R300B型確認車持續運用在日本的新幹線系統上,富士重工後來也在1993年替JR東海開發出更新一代的R400型確認車,使用於東海道新幹線上。不過,2003年之後,富士重工的鐵道部門轉讓給新潟トランシス( Niigata Transys Co., Ltd. )名字雖改,但仍繼續生R400型確認車,該車也使用在北海道新幹線上。

這次鐵博納入典藏的R300A型確認車,最高速平地線單機運轉可達75km/hr,牽引時70km/hr,若在15/1000坡度,則最高車速70km/hr,牽引時30km/hr。這車的設計是兩端均有駕駛台,中間為引擎機關室,全長7.50m、高3.30m、寬3.15m,總重14.7t,是一輛小巧可愛的軌道車。

 

 

很感謝高鐵公司除了提供這輛車外,也協助取得一些未來外觀修復時會用到的備料。本車的修復將是以外觀修復為主,以靜態展示為整修重點,不會做動態復原。最後,再次感謝高鐵公司的協助,讓這輛車能納入鐵道博物館的館藏。

 

 
 

 

以下是今年六月的高鐵公告


公告本公司董事會通過捐贈退役工程車予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典藏案
2021/06/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實發生日:110616
捐贈原由:退役鐵道車輛進行典藏保存及運用
捐贈金額:新臺幣0
受贈對象: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與公司關係:關係人(政府關係個體)
表示反對或保留意見之獨立董事姓名及簡歷:無
前揭獨立董事表示反對或保留之意見:不適用
其他應敘明事項:依本公司110616日第九屆第十五次董事會決議辦理。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32300系列木造車鋼體化更新車的再發現!

今天(2021.8.27.) 與台鐵的美學小組委員ㄧ同前往潮州機廠參訪,趁空終於再把園區內兩輛非常珍貴的32300系列客車再看一遍。自從上次EOB32389納入鐵博時仔細看了車底的構造後,就很想再看一下送去潮州的另外兩輛。今天看過以後,對於這一批17m的木造車鋼體化更新車有了更多確定的發現。果然,車子還是要留下來,才有重要的研究標本啊!


目前台鐵的客車基本上都是20m級的長度,但過去卻有一批17m的鋼體客車相當吸引人目光。這些車中,32100系列的多是早年的舊型鋼體客車更新來的,有北廠更新也有唐榮更新。至於32300系列的「雜型車」,則因為窗戶外上下的「窗帶」成為其特色。雖然不是全部的32300都有上下窗帶(早年以為是「強化護條」,後來才發現沒有結構功能,就只是施作時比較好收邊的窗帶),但大部分的該系列車都因為這個窗帶而能被人一眼認出。


這批32300的車,幾乎全是來自一大堆的木造客車鋼體化更新,而它們的更新背景,是台鐵在民國40年代開始購入鋼體客車,原有的木造車便到了要改頭換面鋼體化更新的時候。1958年時,台鐵擬定了木造車鋼體化更新的計劃,並在臺北機廠籌建新車工場作為木造車更新使用。木造客車的更新,過去我們以為是只有轉向架留用但車體重造,但經過這三輛殘存車的調查,其實車架有部分留用,而更驚人的發現是,這批車的地板是全木造的!

是上次吊運EOB32389時,我突然發現這車的中梁不單純,除了有一些奇怪的鉚釘外,有很多孔洞是「沒有作用」的。也就是說,這是某種舊品的流用,因為拆掉了一些結構,所以留下無用的孔洞。此外,經過比對,還有一些連結木造客車魚腹形結構的殘跡,啊~,這不是很特別嗎?因此,32300系列客車的車體更新,看起來是木造客車的鋼骨底架有被部分流用,然後側面加長,車體側板結構則新造。



至於這次的發現還有一點出乎我意料,就是32300系列客車的地板是全木造。過去,因為台鐵在客車內鋪上地板布,我一直沒發現地板是一塊一塊的長形木條。從車底結構看,這個鋼架的上面墊了加高的木塊,然後就是一條又一條的木造地板結構,而非後來多數鋼體客車用的凹凸鋼板。

目前,台鐵只有三輛32300系列的客車存世,兩輛在潮州,一輛在鐵博。潮州的兩輛,分別是前為大型木造客車SP22037號,於1965年10月更新改造出廠為SP32375號,之後才又再改造為工程宿營車的ES32375號。本車目前塗裝為浪漫藍,但車內已經改造過,外表缺少風擋與通風器。儘管如此,卻也彌足珍貴。若能把外觀的風擋與通風器補上去,會是比較好的呈現方式。

至於BK32353號行李車,那就很有名了。此車前身為EGK32300型電源車,是為了觀光號加裝冷氣後的電源供應於1963年誕生。這款台灣鐵道歷史上最早也是最小的電源車,外觀製作上與17m級的BK32300型行李車類似,其車身為典型木造車鋼體化更新時代的樣貌,在車窗上下有窗帶。當後續的觀光號正規電源行李車登場後,本型車被卸下發電機組,變更改造為行李車BK32350型。目前僅剩的BK32353號,是由木造客車TMK2002改造而來,塗裝為莒光號色,是台鐵現存最老的客車行李車,也是臺鐵最初的EGK電源車唯一留下的見證,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車輛。


另外鐵博納藏的EOB32389號,前身是SP12301號的中型木造客車,於1965年鋼體化更新為SP32389號客車。本車在西部幹線電氣化後被二度改造,於1986年由唐榮改為工程瞭望車的EOB32389號,車頂增設瞭望台當成觀察電車線用的工程用車。
 

工程瞭望車EOB32389號車內仍保留有32300型的翻背椅,廁所也是「直通式」的哩!


EOB32389過去雖然在路線上行駛的機率不高,但卻因為特殊工程用車的身份而長期在籍,成為意外保存木造車鋼體化更新車的活化石。本車最後能納入鐵博永久典藏,也是在潮州兩輛都不可免地要被放在外面日曬雨淋下,唯一可以室內保存的一輛。而且最難得的是,本車的展示地點,將會是當年施作木造車鋼體化更新的北廠新車工場,更是有場域精神的重要意義!

相對於32300系列的車輛保存,32100實在可惜啊~ 唉唉唉~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莒光50×觀光60回顧特展」在鐵博籌備處正式開展囉!

雖然我在8/1卸下鐵博籌備處主任的工作回到學校,但是這個「莒光50×觀光60回顧特展」某種程度也算是我在鐵博時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一種「畢業展」的概念(大誤)。在我的規劃想像裡,透過這個展的籌劃,也是希望展現未來鐵博不只有各種歷史物件的展示,也能搭配實車的參觀體驗,一同塑造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博物館展示方式。簡單說就是,我不希望博物館展出的都是死的標本,都是放在玻璃櫃裡的展示品、或者生硬的檔案,而是配合鐵博最特別的實體火車展示,有體驗、有真實物件、有各種豐富的鐵道文化內涵。因此,這是一次小的嘗試,但也是要建立未來鐵博常設展脈絡的第一步。我期待未來還有復興號(含莒興號時代)、自強號、光華號、平快車、飛快車.....許許多多的策劃登場。
 
老實說,這次的「莒光50×觀光60回顧特展」,原本是去年要辦的莒光50紀念,與今年六月要辦的觀光60展結合而成的。去年為了紀念莒光號五十週年,鐵博除了復刻完成日本原裝SP32865號客車外,本就打算好好慶生,無奈疫情通通取消,連原本想跟台鐵合作的紀念列車也告吹。時序到今年,本以為把餐車整備好可以讓觀光號六十週年的紀念特展開展,卻又因為疫情臨時改成線上展,於是我才跟鐵博同仁說,不管怎樣,先把實體展做好,等疫情趨緩立刻開展吧~ 而這,就是這次展覽能這麼快馬上上檔的原因。
 
這次的亮點,當然是以原觀光號DC32751號餐車復舊整備的內裝,以及改回原塗裝的莒光號SP32865號最吸引人了!對於特展的籌備,老實說觀光號的時間比去年弄莒光號要有更多的資源。例如去年就修好並恢復舊塗裝的R24號柴電機車,終於掛上法文Bienvenue的頭牌,來慶祝觀光號生日,而莒光號餐改車SP32773號,也在歷經將近一年的努力下,在鐵博恢復車籍為DC32751號餐車,並且把部整理到盡可能可以展演餐車型態的狀況。這些以外,還包含過程中許多設計圖面的整理、照片與影片的收集、物件的整飭。總之,這些努力都將是未來鐵道博物館重要的典藏車輛常設展素材。


其實,DC32751號的重生,為的不只是觀光號的歷史,還包含整個鐵道與餐飲這課題的歷史見證。因為,台鐵在1960年引進日本車輛設計的「觀光號」優等客車22輛份零件,由臺北機廠組立裝配時,搭配的三輛日本原裝進口餐車就是這一款DC32750型。這三輛車因為造型較為特殊且輛數少,所以是直接由原始設計公司日本車輛承製。 而這當中的第一輛DC32751號,經過很多的改造與車籍演變,最後雖然是以SP32773號莒光號餐改客車納入鐵博典藏,但最終我們還是努力將它再變身回當年誕生時的車號DC32751號,來傳承台灣鐵路現代化餐車的發展歷史。這當中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台鐵這種舊式餐車的終曲,其實也剛好是這輛DC32751號在19891130日,加掛於7次莒光號中畫下句點的。

雖然,大部分人對於觀光號的記憶,都是那特別的一米窗,而這也是很多人鐵博修復這車「窗不對」的疑問。但其實,觀光號餐車不是跟客車一樣是十三個一米窗,而是每張桌子對正一個1m寬大窗,兩張桌子間則再夾一個70cm寬小窗的特殊設計(更不用廚房那側的連續小窗了)。因此,在考量如果剝皮改造回原本車窗,那整個車體結構要大改造,這跟新作沒兩樣,整體經費會超過整個鐵博一整年的修車經費還不。我們不可能下這種鉅資去改一輛車,然後放任其他車都不修的。因此在現實考量下,能做的就是遷就最後的七個大窗樣貌,但是改用紅啞鈴塗裝來向今年六十的觀光號致敬的方式來做。雖然餐改車的現況與速簡餐車時代較像,但是速簡餐車與台鐵現役的旅行社包車用餐車較為類似,也不是鐵博展示餐車時訴求的主軸,因此只好割愛。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展示這輛車當年在觀光號時期樣貌的努力,因此目前在車上大家已經可以看到原廠出廠時的這輛車1/20模型囉!
 


原本台鐵的這些舊式餐車是沒有車門,旅客是直接從鄰車走入的,但這輛車在改造為莒光號客車的SP32773號時,被新加了上下車的折疊門。鐵博為了以後營運上的需求,最後我們還是決定保留了上下車門,方便單輛可以運作。不過,為了重現餐車景,這輛車部座椅全部拆除、重新裝上十張餐桌,並且依照原始設計圖面裝回中華風月洞門拱圈,訴這樣的設計來自觀光號餐車的歷史。此外,這輛車車籍重新恢復為DC32751號,再度變回餐車的身份,也是為了未來鐵道博物館的餐車營運所準備。
 


當然,之所以沒有把廚房整個復原,主要也是因為設計圖面並沒有非常完整,照片也不是很足。而最主要的考量,則是未來的應用上,我們不會真的在這輛車上做餐點,而為了完整明這輛車的歷史,也需要一點空間在車上做展示。因此,考量上就是把用餐區參考餐車的格局復原,並且加上月洞門,至於門後原本的廚房就成了可以做展覽明歷史背景的區域,也可當成未來若要以餐車身份營運時,來訪者進入餐室的一個緩衝區。

除此之外,這次的餐桌與餐椅復舊,我們盡量做到尺寸類似的格局配置,但那個高島屋設計團隊設計的心形椅背座椅,雖然我們掌握了設計圖面,也收藏了好幾把,但要全部重做一輛車份時,那個廠商報價實在太驚人,遠超過一輛車的整修費用。因此,我們只能以保存的原本座椅做展示,並且以模型明,但實際的餐車部,則選擇那個時代的類似樣貌餐椅代替。

 

另外,一樣有人地板為何不是地毯,其實答案很簡單,跟我們莒光號客車的考量一樣,就是如果用了地毯,以目前廠區的落塵量,這車大概要永久禁止開進入才可能保持乾淨。但這樣不就失去未來可以展示與使用的可能了嗎?

 

總之呢,現實的考量非常多,很多不是一句為何不做跟當年一樣可以簡單解釋的。其實,單單要把餐車上的餐具找到類似的,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呢!不過,我們不是便宜行事跑去IKEA買一買就交差,而是透過很多老照片考證,找到類似的餐具來擺設。希望這樣的努力,是大家到鐵博參觀時大家可以看到的細節。

 
 

過去這一年,透過好幾輛保存車的修復,我們開始逐漸理解鐵道車輛修復的許多準則、步驟與細節,並且期望能夠拉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過去,台灣很多鐵道車輛的修復,常會把車子「修壞掉」,像是修成跟模型或3D列印的一樣,再不然就是花枝招展地亂塗裝。事實上,鐵道車輛的修復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端看最後的需求與目的,所以沒有那種什麼「一定要修到怎樣不然就是誤導後代子孫」的事。而若這車輛未來的使用需求有特別考量,只要修復時說清楚,沒有那種一定要這樣或一定要那樣修的鐵律,完全就看使用者需求、經費、時間等等考量而定。

國際間對於鐵道車輛的修復,基本上可以參考里加憲章對於保存鐵道車輛的一些準則,但我發現這對於博物館在車輛修復上也不一定完全適用,因此我們其實也正在摸索,在塑造一種值得未來遵循的規範。這些部分的修復邏輯與準則,都可以參考文化資產修復的各種論述,但同樣的,這都不是只有一種選擇,不然你不會在文資委員討論的現場發現不同委員的不同看法好像都說得通,但彼此其實又有不同。

過去一年來的修車經驗,我只能說,如果經費無上限,時間無限制,那很多都可以做啊。不過回到現實,你修一輛車的錢如果吃掉本來可以修二十輛車的錢,修一輛車搞到年度都要結束還無法核銷要被懲處,你能要求同仁無限制地慢工細活慢慢弄嗎?很多東西我們也知道可以重開生產線重新製作,但這東西或零件之所以現在沒人在用就一定有它被淘汰的原因,重新找廠商生產一大批就只為了一輛車的修復,恩~真的要很有錢才可以。
過去最常被討論的是車輛若已經被剝皮改造(例如觀光號、客廳車或餐改車那種)要不要改回來,其實當我們理解了車體重新打造的經費後,根本就是不可能。老實說,政府在交通建設上的花費真的不手軟,大家可以看看藍皮解憂車的修復經費就知道,那種修一輛的錢還超過整個鐵博所有修車經費,當然不是不能做,只是預算的排擠效應會讓人再三考量。說真的,重新打造一輛車體,很多零件的製作都只是為了一輛展示車,這些零件的製作成本之高遠勝過一次做好多輛,如果經費無上限當然可以啊!但現實就不是這樣。此外,實體車輛的修復很多時候要考量的車體結構與內裝配線搭配是無法這樣做的。所以,很多的妥協,很多的現實限制就是這樣來的。出一張嘴都是很容易,但實際的難度或者難關在哪裡,只有這些一連串的嘗試與摸索才能體會。如果不是還抱持著理想,恐怕早就放棄了。

鐵博在去年納入館藏的三輛莒光號,各自的修復目標其實很清楚,一輛代表過去,一輛代表現在,一輛代表未來。代表過去的那輛,我們就是盡量把做得到的都做,修復到接近當年藍白啞鈴形時代的樣貌。代表現在的則是無階化後的橘色形貌,現在台鐵怎麼修我們就怎麼呈現。至於代表未來的,則是以鐵博的營運需求出發,以展望未來但向過去歷史致敬的另一種呈現手法來表現。這是作為一個當代的鐵道博物館,面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詮釋。這樣的詮釋方向未來也許會變,但至少代表我們現在、此刻,對於這些車輛的修復態度。

所以,第一輛展開修復的日本原裝SP32865號,從選車開始其實就是一連串的妥協與不得不。很多人都說,怎麼不挑SP32851號啊!?這我會不知道嗎?其實鐵博在納入館藏車輛的難度上,除了產權問題外(怎麼不收蒸汽火車啊?請先去問問有哪一個手上有蒸機產權的要放手先)在前年我剛接籌備處時,雙方也都還在摸索可以進行的策略與步驟。簡單講就是,在台鐵這個龐大的機構中,不是你看得到的車都可以順利購入。簡單說啦,現役車是不可能被抓下來給博物館,車齡還沒到可以報廢的也不行。車輛使用屆期之後會入廠,要入廠確定不修了之後才會走到除籍報廢的階段。但重點來了,不修到除籍與報廢是一個可能漫長的等待與程序,而更精確地說,也不是除籍報廢的車都可以入手,因為如果報廢後已經走到要標售的階段,這車也不能賣了。所以,只能選報廢除籍但是還沒進入標售程序的車才行,這就是選車當時,SP32865號入選的原因。只能說,真的是天意!
在選定了SP32865號做為恢復莒光號舊塗裝的車輛後,就是開始一連串怎麼修的討論。基本上,一開始100%完全復原回出廠時狀態就已經是一個被否決的選項,因為有很多早被不可逆改造的部分要改回來難度頗高,而另一個原因是博物館未來的展示運用需求考量,簡單講就是,此車修好後的狀態希望是冷氣、照明、軔機都是可以使用的狀態,所以台鐵的技術支援就是依現況修復維持機能,無法做任何逆向工程式地修復。此外,一些我們曾想要做,但無法做的有:

*車體車側下緣改造為圓弧狀以利雨漏的部分,確認當年是在高廠直接切除下部車體改造的,當時是用特別訂製的板材製作,若要修復回會直接動到車體結構,因此評估後無法做。

*廁所原本是男女廁各一間,改為真空抽取式之後一間變成機械室,這個廁所基本上根本沒有料件可以改,因此直接放棄。

*現有服務員室與茶水空間的部分其實經過改造,但要改回來一樣會動到現有車體結構,因此不改造。

*安全門的部分依照現有開關方式不改造,但座椅補回來。

*膠條部分是最傷腦筋的。這車上面用了好幾種尺寸膠條,包含車窗、各個車門、行先等。古早時代用的是灰色的,但現在市售品找不到,要訂製,但是訂製的話為了一輛划不來,時程上也很難趕上。台鐵方面表示沒有老舊庫存品,只能使用現役的。我們比對了一些照片,發現舊塗裝時代有使用過黑色的,所以這部分就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當然,沒有改的還有很多,但基本上就如一開始說的,現實考量應該絕對不會有完全100%復原的狀況,除非有人願意砸下所有資源做這些,然後其他事情都不要做不要修。比較可行的是做完全復原的縮小模型展示來說明,但那個又是另一個議題了。儘管如此,除了上述這些妥協之外,經過許多的討論與努力,這次的修復做了一些原本覺得可能很難的事情,包含:

*原本的折疊門已經無階化改造被切了,要改回來就討論了半年之久,最後是利用廠內事故車SP20075號復興號的車門流用,不過要裝回來還不是完全fit,最後也搞了好久才「有階化」改造完成。


*雖然廁所內部改造無望,但我還是希望外觀改回原本的兩片式。這部分是到修復最後期才確認可以。因為當年改造後的窗戶大小與原本兩片式的略有差異,因此拆掉新式窗戶後要重做外框,然後再拿對號快車的舊窗戶從裡面裝上去,至少外觀看起來是可行的。
*車內的服務鈴部分,因為展示需求希望能恢復運作,但全車都重拉線有難度,因此只恢復靠近服務小姐側的幾個。

*安全門附近的座椅,請台鐵重新補上。
*風擋的部分,改回舊式的,是普通車流用,但不是最初的全包式,且那個布用台鐵現役的,因此顏色是淺黃色的。
*車窗的部分,台鐵後來都用青色,不然就是淺棕色,實車現況則是兩者都有。本次修復直接全部重新製作改為透明略透一點玻璃原本綠色的。
*座椅的修復在椅布的部分,依照考證的顏色整批重新製作座椅布,因此可以盡量恢復,甚至側面的裝飾條也很細工地貼回絨布。
唯一一個最後放棄的是把手。原本的把手是有煙灰缸的不銹鋼設計,但台鐵當年直接貼黑色皮黏死,這部分實在是太難處理,只好放棄。
*目前車內裝還沒處理的是頭巾布,還有窗簾,這部分是回博物館後再後續處理。

*外觀顏色的部分,特別是藍色的選色,是經過仔細考證,擷取原裝車車門的油漆殘色多處比對後才定案。此色與我小時候的印象來比是深了一點,但後來研究的結果是,我們看到的藍色很多是褪色後的顏色,所以會比較淺。在車輛修復時,我們還是恢復原本的原裝色。
*這輛車的線條處理是關鍵,除了依照原廠的設計圖找出各弧度的關鍵外,也參考很多照片。至於車身局徽、車號表記,因為鐵博對於字體非常慎重,這部分會慢慢細工來做。

以上拉拉雜雜紀錄的這些,說明的是2020~2021年我們修復此車時的考量。也許未來再次維修時,會有其他的增補改善,但如同一開始說的,修復的過程只要好好說明,都是代表當代我們在面對這輛保存車時的態度。修復實體火車,經費、時間、技術、細心、耐心都是關鍵。但很多現實的不得不,最後就是妥協的結果,當然聽過我抱怨的應該還知道更多不能說的秘密,就只能等以後有機會再解密了。

最後,要跟大家加碼說明的是,我們並沒有忘記復興號喔!七月中時,鐵博入藏了一輛SP20035復興號,並且將一側改回原本的雙白線條。老實說,我不知道大家等待橘色莒光號和雙白線復興號掛在一起,呈現莒興號模樣的等待是過了多少年。鐵博大部分的經費都(必須)是用在國定古蹟本體的修繕,在車輛典藏的修復方面,其實仍有非常多現實的考量,經費與典藏空間,還有舊料取得的難易和技術施作都是關鍵考量點。相對於改折疊門、窗戶灰色膠條、廁所窗、風擋這些,車體塗裝是成本與展示目標考量上最經濟的,因此這次才會用雙色的概念來呈現不同時代樣貌。如今,預約導覽重新開始,大家可以在這個場域看到這短編成的「莒興號」了喔!

這輛SP20035復興號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在鐵博典藏的車單中,是後來在確定沒有要送去潮州後,鐵博才接手後續的處理。因此鐵博接手時,內部已經依照台鐵使用現況修復完了,折疊門、窗戶膠條、廁所窗、風擋這些在現況上都已經是既成事實沒辦法再更動(高廠已經沒有人力支援了),因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表面再處理,並且塗裝上考證過的顏色,作為展示上的特色。以有限的資源,來滿足最大程度的展示需求,總比開了一大堆的菜單跟清單,最後是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留不住要好啊!所以說,這次除了看莒光號、觀光號,還有復興號舊塗裝的車可以看喔~ 與莒光號搭在一起,也算是短編成的莒興號了。

 



這次的展覽,除了有小禮堂的靜態展,也可以看現場的實車,不過要特別注意:

為了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參觀展覽須採預約制,每日開放 10:00-11:00/11:00-12:00/14:00-15:00/15:00-16:00,共4個場次,每場次開放50人預約入場。預約參觀點此 https://reurl.cc/2r9Wo6
 
另外,鐵博籌備處典藏的莒光號客車及觀光號餐車之參觀,由於車廂較為封閉,考量仍處在二級疫情警戒期間,暫先安排在「例行導覽」及「攝影專場」的導覽服務中增加登車參觀行程(建築專場不開放),歡迎透過導覽服務預約看車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