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鐵博館藏石斗車25BH2001號的曲折身世

鐵博在去年開始納入的一些車,這一年來有不少同型車都陸續很快地大量消失,很多都是被解體到幾乎不剩,真的是好險有留。當然留車時,很多的考量都必須兼顧。像是有一輛石斗車25BH2001號,它的身世有傳奇,將近半世紀的使用歷史,載運過煤、糖、散裝水泥、砂石,車號也改了好多次,真的是好險有留。

 


這輛車最早的歷史,是台鐵於1971年時以世銀貸款向日本日立所購買的7035H20000型煤斗車。這批車廠商交貨後,於1971412日至23日在台北機廠整備完畢,隨即登錄車籍出廠開始使用。它們的車號分別是35H20001~20070號,空1752,皮重17.08噸,車身全部塗裝黑色,車體上清楚可見製造廠日立的名牌。

 


雖然這車是以煤斗車登場,但隨即因為台糖的散糖外銷運輸車輛不足(當時台鐵只有150輛篷斗車),乃於1973年開工先拿20輛改造為載運台糖散裝糖用篷斗車。這次改造主要是把煤斗車加蓋並且增加上方取入口,側板也以篷斗車方式加上夾層。最初改造的20輛於197312月完成,並且變更車籍為30N22000型的30N22001~22020號。本次鐵博納入館藏的25BH2001號,就是這第一批改造的原35H20016號改成的30N22016號。

 

這批車改造後的皮重增為20.30噸,空2151,係於19731212日至29日陸續改造完工。當然,類似這樣把35H20000型煤斗車改為篷斗車30N22000型的改造持續進行,最後一共改了57輛,也就是30N22001~22057號。因此,改造後原本日立進口的這70輛車,就分別以57輛的灰白色篷斗車與13輛的黑色煤斗車身份存在。
 
 

雖然,改造為30N22000型篷斗車使用後,確實也在台糖散糖輸運上有著製糖外銷的功勞,但在台糖限縮製糖業務後,這些車輛就逐漸失去舞台,因此後來就改由亞洲水泥公司承租,載運熟水泥使用。但這款車因車頂棚漏水,造成部水泥結塊,無法再使用,乃辦理停用,直到2001年由現在的高廠張簡副廠長提議,不如改造回煤斗車看看,於是這就是11輛煤斗車30H2000型於2001年改造出廠的原因。 

 

 

 
不過之後因為東砂西運的政策,剩下的46輛就在2003~2004年間改造成載運砂石的石斗車25BH2000型。這次的改造,並非以順號方式編碼,而是以進入線的順序陸續編號,因此第一輛進入改造的即是鐵博目前納入館藏的25BH2001號,原始車號為30N22016號的這輛。改造為25BH2000型的石斗車外觀,變成黑色的樣貌,因為砂石較重,無法承載太多,所以車壁也降低而不似煤斗車那麼高。經此改造後,30N22000型篷斗車形式消滅,但原本1971年時以世銀貸款向日本日立所購買的70輛煤斗車,則分別以原始車型35H20000型,以及改造後的煤斗車30H2000型與石斗車25BH2000型同時存在。不過,在林口線停駛台鐵結束運煤業務後,煤斗車陸續停用報廢解體,如今35H20000型以及30H2000型已經形式消滅,至於石斗車25BH2000型也因為不堪長期使用而有許多報廢。鐵博為了訴這款車曲折身世,特別納入一輛來描述這段歷史。
 
 


其實博物館的保存策略,除了爭取收藏已經被重視的物件,還有一種觀念是「預防性典藏」。也就是,你知道這樣的東西即將大量快速消失,因此在還有的時候,先把它納入典藏,這就是預防性典藏的做法。也許在收藏的當下,你會覺得它是滿地都有的垃圾,但一旦這樣的物件熬過所謂的「垃圾期」,它就會是很珍貴的館藏。老實,我真的沒想到以前到處看得到的煤斗車,竟然會在林口線停駛之後快速地失去舞台。這輛石斗車25BH2001號能納入典藏,大概也就能這一大段的歷史。(對了,不用再要不要把館藏唯一一輛改回灰色30N22000型篷斗車了,這個都已經審慎考量過。如果當年這車那麼好改好修,台鐵也不會改回煤斗車或搞成石斗車了。以博物館立場頂多用模型來呈現此車演變歷史,現存館藏車會以最終的樣貌來呈現喔。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長條椅通勤客車TPK32819號與「六個朋友」專輯的那個淡水線、張雨生回憶

今天(2021.6.20.)中午台北熱到快讓人中暑,好不容易把鐵道博物館那輛在台鐵協助下終於留住,可以好好在室內保存的TPK32819號長條椅通勤客車搬好。想想,這一切還真不容易啊。在熱得要死收工,吹著冷氣降溫的午後,想起了上個世紀的一個炎炎夏日,也是一樣這般的午後,一張「六個朋友」的合集,那個有著張雨生驚天動地「我的未來不是夢」的歌聲,還有橘色R20拉著藍色長條椅通勤客車,一路晃蕩於淡水線上的遙遠回憶。



是啊!為什麼這輛TPK32819號這麼重要?當然不只有因為它是二十公尺單扇門通勤客車,最主要的就在它是目前留下的唯一一輛當年由台北機廠更新車體,仍保有圓盤大電扇的藍皮通勤客車啊。




你記得這種藍皮通勤客車的大電扇,在夏日的午後轟隆隆一直轉的恬靜時光嗎?還有那個拉下來會彈回去的拉環、那個沒什麼乘客時直接可以躺下去的長條椅,還有還有,幾乎永遠都是壞掉、只有扣一個鐵鍊的自動門?

沒錯啊,這車就是以前搭台鐵淡水線的回憶。雖然後期很多TP/TPK32850的雙門通勤客車,但大電扇的記憶,還是一直在腦海裡。然後我的思緒,就跟著這車像是搭乘了時光列車一般,回到1988年的那個暑假。

我一直記得,1988年的7月,是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紅遍台灣大街小巷的那個夏天。對於我來講,那個夏天,也是淡水線即將告別人間的時刻。還在讀高中的我,跟好友打算趁著停駛之前的最後機會,拍攝一些它的最後身影,在校刊上製作一個「最後的淡水線」專輯。

那個酷熱的七月盛夏,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拿起相機去追火車的日子。我們坐著橘色R20型車頭拉著的藍色長條椅通勤客車,一路晃蕩於淡水線上。在關渡圓弧狀的月台下車,瞧著列車一溜煙地躲進了淡水線唯一的隧道裡遠去,怎知幾個月後王傑跟葉歡會在沒了火車的山洞裡拍著「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MV?


在豔陽下,我走著從沒走過的路,沿著鐵道平行地一路踱向竹圍去。途中,忽然聽到賣汽水的小攤收音機裡,傳來了張雨生那首「我的未來不是夢」的歌聲。也許是歌與廣告搭配得真好吧?大太陽底下的酷熱,讓人不得不想起冰涼的汽水,也無可抑制地買了黑松沙士來喝一口。

在關渡大橋旁的一座螺旋觀景台上,高中時代的我們,喝著冰涼的飲料,居高臨下好滿足地等著火車的駛過,然後按下快門捕捉那青春記憶裡的一剎。

觀音山美麗的仰望頭形,在藍天與淡水河的水影映照下,搭配出一副古典美女仰躺水面上的絕景。橘色的車頭,倒像是淘氣的小鬼,噗噗地帶著藍色車廂爬過身邊。而這藍色的長條椅通勤客車,就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於台灣鐵路上。而今,單扇門還有大電扇的通勤客車竟然只剩一輛。不過好在,以後在鐵道博物館裡可以看到了。


我常常想,要不是家裡有一個張雨生的超級歌迷,收集了他的專輯、海報、簽名照、所有電台訪問、電視打歌錄影,我也不會那麼去注意他之後的一切的一切。
 

而在今天搬完了TPK32819號這輛館藏車的酷熱下午,我又一次翻找出那收錄著「我的未來不是夢」的「六個朋友」合輯,那些塵封許久的歌聲,搭配這輛車的回憶還真是剛好。


 
應該很多人好奇這張「六個朋友」有出CD嗎?其實我最早買的是錄音帶,CD我印象中是飛碟很後期,有一度突然壓的。那時候同一批上市的還有七匹狼呢!可惜當是忘記買啊,真是千金難買早知道。


老實說,看著博物館內終於可以永久典藏的火車身影,聽著雖只能從錄音中回味的高亢聲音,但我想,我還是會永遠記得那個難忘的夏天,那個年輕時代搭著這種藍皮通勤客車追著一條八十七歲老鐵道最後身影,而且,還有著張雨生在六個朋友合集裡「我的未來不是夢」歌聲的那個夏日…。啊~ 這就是歲月啊。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觀光號餐車DC32751號六十大壽重生記

記得去年初莒光號五十大壽時,本來一直想要辦的慶祝活動因為疫情來搗亂,最後原本跟台鐵談一半談到要復刻一列舊塗裝車的計畫也就吹了。但是一整年間,我們還是努力搞出了一輛原塗裝的莒光號,作為五十大壽賀禮。相對於莒光號,鐵道博物館就有更多時間來籌備觀光號六十大壽了。只不過這次的疫情,還是讓原本策劃的許多實體活動都不得已取消轉成線上展,但我們為了以後館的典藏車輛展示,仍然持續進行著這些館藏車輛的整備。

 

 

例如去年就修好並恢復舊塗裝的R24號柴電機車,終於掛上法文Bienvenue的頭牌,來慶祝觀光號生日,而莒光號餐改車SP32773號,也在歷經將近一年的努力下,在鐵博恢復車籍為DC32751號餐車,並且把部整理到盡可能可以展演餐車型態的狀況。這些以外,還包含過程中許多設計圖面的整理、照片與影片的收集、物件的整飭。總之,這些努力雖然因為現在疫情關係無法一次展出,但都將是未來鐵道博物館重要的典藏車輛常設展素材。




其實,DC32751號的重生,為的不只是觀光號的歷史,還包含整個鐵道與餐飲這課題的歷史見證。因為,台鐵在1960年引進日本車輛設計的「觀光號」優等客車22輛份零件,由臺北機廠組立裝配時,搭配的三輛日本原裝進口餐車就是這一款DC32750型。這三輛車因為造型較為特殊且輛數少,所以是直接由原始設計公司日本車輛承製。 而這當中的第一輛DC32751號,經過很多的改造與車籍演變,最後雖然是以SP32773號莒光號餐改客車納入鐵博典藏,但最終我們還是努力將它再變身回當年誕生時的車號DC32751號,來傳承台灣鐵路現代化餐車的發展歷史。這當中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台鐵這種舊式餐車的終曲,其實也剛好是這輛DC32751號在19891130日,加掛於7次莒光號中畫下句點的。

雖然,大部分人對於觀光號的記憶,都是那特別的一米窗,而這也是很多人鐵博修復這車「窗不對」的疑問。但其實,觀光號餐車不是跟客車一樣是十三個一米窗,而是每張桌子對正一個1m寬大窗,兩張桌子間則再夾一個70cm寬小窗的特殊設計(更不用廚房那側的連續小窗了)。因此,在考量如果剝皮改造回原本車窗,那整個車體結構要大改造,這跟新作沒兩樣,整體經費會超過整個鐵博一整年的修車經費還不。我們不可能下這種鉅資去改一輛車,然後放任其他車都不修的。因此在現實考量下,能做的就是遷就最後的七個大窗樣貌,但是改用紅啞鈴塗裝來向今年六十的觀光號致敬的方式來做。雖然餐改車的現況與速簡餐車時代較像,但是速簡餐車與台鐵現役的旅行社包車用餐車較為類似,也不是鐵博展示餐車時訴求的主軸,因此只好割愛。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展示這輛車當年在觀光號時期樣貌的努力,因此很快地,大家就可以看到原廠出廠時的這輛車1/20模型囉!
 
 



原本台鐵的這些舊式餐車是沒有車門,旅客是直接從鄰車走入的,但這輛車在改造為莒光號客車的SP32773號時,被新加了上下車的折疊門。鐵博為了以後營運上的需求,最後我們還是決定保留了上下車門,方便單輛可以運作。不過,為了重現餐車景,這輛車部座椅全部拆除、重新裝上十張餐桌,並且依照原始設計圖面裝回中華風月洞門拱圈,訴這樣的設計來自觀光號餐車的歷史。此外,這輛車車籍重新恢復為DC32751號,再度變回餐車的身份,也是為了未來鐵道博物館的餐車營運所準備。
 



當然,之所以沒有把廚房整個復原,主要也是因為設計圖面並沒有非常完整,照片也不是很足。而最主要的考量,則是未來的應用上,我們不會真的在這輛車上做餐點,而為了完整明這輛車的歷史,也需要一點空間在車上做展示。因此,考量上就是把用餐區參考餐車的格局復原,並且加上月洞門,至於門後原本的廚房就成了可以做展覽明歷史背景的區域,也可當成未來若要以餐車身份營運時,來訪者進入餐室的一個緩衝區。

除此之外,這次的餐桌與餐椅復舊,我們盡量做到尺寸類似的格局配置,但那個高島屋設計團隊設計的心形椅背座椅,雖然我們掌握了設計圖面,也收藏了好幾把,但要全部重做一輛車份時,那個廠商報價實在太驚人,遠超過一輛車的整修費用。因此,我們只能以保存的原本座椅做展示,並且以模型明,但實際的餐車部,則選擇那個時代的類似樣貌餐椅代替。

 

 

 

另外,一樣有人地板為何不是地毯,其實答案很簡單,跟我們莒光號客車的考量一樣,就是如果用了地毯,以目前廠區的落塵量,這車大概要永久禁止開進入才可能保持乾淨。但這樣不就失去未來可以展示與使用的可能了嗎?

 


總之呢,現實的考量非常多,很多不是一句為何不做跟當年一樣可以簡單解釋的。其實,單單要把餐車上的餐具找到類似的,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呢!不過,我們不是便宜行事跑去IKEA買一買就交差,而是透過很多老照片考證,找到類似的餐具來擺設。希望這樣的努力,是未來到鐵博參觀時大家可以看到的細節。

 

最後,還是祝觀光號生日快樂!我們,讓你有了一個風光的六十大壽喔~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藍皮DR修復工程開工囉!

今天(2021.6.11.)籌備已久的藍皮DR修復工程,終於在台灣車輛的廠房開工囉!這真的是值得紀念的一刻,畢竟這四輛藍皮柴油客車,是文化部接手北廠改造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計畫中,最早與交通部開啟的合作維修案,不過卻也是來來回回奔波最久的。很高興這四輛車的動態修復最後由台灣車輛得標,回到當年改造它們的唐榮進行整修,期待一年後的重獲新生。
 
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天的開工典禮相當簡單,由我及台鐵馮副局長、台灣車輛許總經理一起開工祭拜後,就算是這個修復工程的開始。其實,回首鐵博車輛的修復,真的是很多的曲折故事呢!
 

如果回到2018年那個當下,文化部除了文建會時代就已經購入的一輛代用行李車外,對於台灣珍貴火車的收集其實還不知道如何著手進行,而當時的台鐵也只能想像文化部大概就跟一般文化局處理展示車一樣,把車子請台鐵修一修擺一擺就好,不太能理解何為「活的鐵道博物館」。
 
我記得當時,文化部在爭取館藏珍貴火車時,比較容易的反而是從外國下手。像是JR東日本就無償慨贈兩輛583系寢台車,跟泰國國鐵洽談台北機廠製造的守車也都還更容易。但是台灣的珍貴火車呢?各縣市政府不放手、台鐵局也不放心交給文化部。我記得當時文化部的長官問過我,有什麼車的納入館藏可以象徵我們開啟鐵博保存火車的決心呢?當時我就說,就是那一批四輛放置在台東日曬雨淋好多年的藍皮柴油客車。那是一定要救的,但卻一直救不了。
 
於是,經過很多很多的協商,交通部與文化部終於達成協議,先把這四輛車回送進鐵博,再來展開修復吧!於是,2018年上半年這批車從台東陸續回送七堵,之後陸送進園區內,並在2018.6.9.舉行了修復的記者會。
 

這次的整修案,由文化部委託台鐵主辦,花蓮機廠辦理,但因為招標是由台鐵承辦,因此來來回回拖延許久。而鐵博籌備處成立之後,博物館等級的車輛修復逐漸上軌道,反而像是與台北機廠合作修復的R24,或者與高雄機廠合作整修的一大堆客貨車,或者是鐵博自己承辦的許多車輛整修都陸續完成,剩下最早開始的這四輛柴油客車,反而一直留在廠區內一放三年!不過,最後終於還是啟動了這個計畫,並且由台灣車輛來整修,確實非常值得期待。
 

依照與台鐵的合作協議,未來這批車中的兩輛將回到鐵道博物館作為園區內動態運轉的使用,另外兩輛則恢復車籍轉交給台鐵運用。也就是說,在這個合作的修復案完成後,鐵道博物館將有兩輛藍皮柴油客車可以在廠區內運轉,而台鐵也有兩輛可以不定期回歸各支線運轉,勢必會造成轟動。
 
今日開工的第一輛是DR2303號,預計明年中就會修好,敬請期待!
 
以下是2018年回送時的一些照片。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台灣第一輛重新塗上二戰間車號表記的保存車ワル10015號

臺灣有那麼多的保存火車,很多也是製造於日本時代,但是當要拍電影或電視劇時,卻很少有能忠實呈現時代氛圍的,主因是很多車輛在拍攝的時候,車號或台鐵局徽都會跑進來入戲,轉向架換過後若沒修掉又會呈現很奇特的現代感。不過,鐵博收藏的一輛代用行李車,將在考證後塗裝回二戰時的表記塗裝,忠實呈現那個消失年代的歷史。
 
 
就像KANO是一部幾年前相當轟動的電影,故事裡的主線當然是日本時代嘉農的野球隊進軍日本甲子園的傳奇,但整個電影裡卻有另一條小小的故事線,不斷地提醒觀影者有關戰爭、殖民這些更深層的課題。而電影中這條線就是一開始那位十餘年後在二戰間前往戰場前,踏上台灣土地的日本軍人錠者博美。錠者博美在片中是嘉農進軍甲子園時遇上的札幌隊投手,在那個未竟的甲子園之夢將近十年後,變成軍人身份要趕赴前線,踏上台灣這個島嶼無論如何也要一探孕育嘉農的土地。為了這條故事線,片中出現了許多的火車場景,例如基隆港邊的上岸,以及火車沿著縱貫線一路到嘉義。


片中一開始的基隆場景,是在西二西三碼頭所拍攝,雖然請來了CK124蒸汽火車,但片中最後呈現時,大部分真實火車的樣貌都被電腦動畫給修過了,所以成為一種超現實的架空意象,大家也就不會執著是真是假。但是,電影裡一開始卻有個車輪轉向架很搶眼,那個民國六十幾年唐榮製造的35F20029平車,裝有RCT軸承,一整個就回到現代。經過後來的了解,其實當時台鐵還提供了另一輛比較符合史實的貨車,亦即當時車身寫著25C10077號的代用行李車,已經經由高廠巧手裝回日本時代原裝時的TR-76菱形轉向架,只不過這輛車的戲份幾乎全被刪光光,只剩一張當年電影公司釋出的劇照中,有著錠者博美與這輛車的留影(右圖為果子電影提供的劇照,左圖為當年參與拍攝的車輛)。

據台鐵高雄機廠張簡副廠長回憶,當時這輛代用行李車已經換回TR-76型轉向架,並且還2013年時回送到基隆參與拍片,可以是最符合片中1940年代初期二戰間的設定,但最後畫面幾乎都沒用,反而片中民國六十幾年出廠的平車超級搶戲,甚至在電影裡嘉義那一段又再度演出


目前,最能代表二戰時氛圍的這輛25C10077號代用行李車,已經納入了鐵道博物館的館藏,並且在經過考證後,證實車體來自原本的10015號。因此,在縝密的塗裝考據後,這輛車將重新恢復日本時代鐵道部時期的表記塗裝ワル10015號,訴台灣經歷二戰時的那段歷史。

當然,這輛車的車體來自10015號的考證,是經過很多比對與整修參與者的回憶才確認(這個之後有空再來寫),但之所以能真的恢復ワル10015號的標記塗裝,也是因為原廠的日本車輛留有完工初期的該型車形式照,加上一些陸續出土的表記文獻,才可以很明確地恢復日本時代的樣貌。此車恢復成1940年代前期的塗裝,剩下的大概就是後來被拆掉的通風器不知要怎麼補了,不過大部分的外觀與表記,都已經可以訴那個二戰時代的故事,完全不用電腦特效去修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