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看到火車上的「月洞門」拱圈,應該是印象深刻吧!大部分人看到這個,都會想起,啊這不就是往返東部以前常會搭到的柴聯自強號?既使是鐵道麻瓜,也會跟你說,這就是東線那些「臭臭車」中間有的設計。當然,這幾年很多網路新聞、網站梗圖,都用這個當話題,「大驚」原來月洞門拱圈的內部暗藏排煙管,很多「達人」都是這樣解釋。但話說回來,台灣鐵路何時開始在車廂內出現這個中華風月洞門拱圈?真的最早是來自柴油客車的排煙設計嗎?
其實,答案並不是。台鐵最早使用這種「月洞門」拱圈在車內的,其實是那三輛日本車輛製造的DC32750型觀光號餐車。而這也是鐵博要把SP32773改回DC32751號當餐車用時,特別要把這「月洞門」拱圈做回來的原因。那麼,餐車為何要有「月洞門」拱圈?又怎麼變成柴油車的設計呢?
這個緣由,其實跟日本國鐵戰後新型客車的發展有關,要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說起。
目前オシ17形食堂車,只留一輛後來改為教習車的オヤ17形在碓氷峠鉄道文化村內展示。
這款オシ17形食堂車的設計,廚房出餐口是在走道中央,為了區隔廚房與餐室,便有了一個小小的隔間設計。當時,是以簡略的ㄇ字形來隔開,但其實這種作法也仍在更早期的食堂車見過。
真正影響到台灣觀光號餐車的設計,其實是緊接著在1958年誕生的20系寢台客車用食堂車。20系是劃時代的日本國鐵固定編成寢台客車,當中配屬的食堂車為ナシ20形。當時日本國鐵為了強化設計的美學(一甲子前的「日本國鐵美學小組」?呵呵),特別讓製造的日本車輛與日立分別就同樣的車體做了不同的設計。日本車輛的內裝部分,是由幫皇室、知名旅館設計的高島屋設計部門擔當,至於日立的內裝,則是該公司很多家電產品設計所倚賴的KAK設計事務所(秋岡芳夫等)來協助。
日本車輛所設計的ナシ20食堂車,燈光是以日光燈走在中走道,兩側有冷氣出風口的方式設計,食堂與廚房的隔間,比オシ17形食堂車要隔得更徹底,其形狀被稱作「蕈菇形」,不過角度要方正一些。日本車輛的設計,最特別的是那個椅背為心形的餐車座椅,後來就這樣移植到台灣鐵路的觀光號餐車上使用,成為台日兩種車的共通備品。
目前,僅有一輛ナシ20食堂車保留在京都鐵道博物館,不過該車是日本車輛最末期製造的一批,內裝簡單許多,但仍可見「蕈菇形」的設計。
雖然台灣的觀光號餐車是日本車輛製造,但其實內裝的月洞門拱圈,反而類似日立的ナシ20食堂車內裝設計。日立製的內部,冷氣是以圓形出風口裝在中間,燈光以間接式照明營造氣氛,各餐桌上再另外補光。其座椅是倒三角形的椅背,而食堂與廚房的隔間,用的是馬蹄狀的圓弧形,非常有現代感的設計。
如果我們看一下這些RDC的原始設計,煙管等設備都是走到車的中間再往上排,因此客室內就要多留煙管等的空間。
RDC的設計,就是在車體中間直接做成像是隔間那樣隔開,把客室分成兩半
但是東急給台灣的設計,運用1961年啟用後廣受好評的觀光號餐車中華風月洞門概念,包覆排煙等設備,成為台鐵往後柴油客車的一種特殊樣態。
因為DR2700這樣設計,後續的DR2800也就如法泡製,直到日立製造的DR2900與DR3000,也都一樣把煙管等引到車體中間,成為台灣民眾搭乘柴油客車的共同回憶。君不見很多小屁孩,把月洞門拱圈當溜滑梯?沒座位時,很多屁孩喜歡坐在這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