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六燃高雄廠的625小精靈

之前跟大家說過,文獻啊它會自己跑出來找它想見的人。今天再跟大家說一個有趣的事,每一個值得保留的古蹟建物,裡面一定住著小精靈,小精靈會找能理解它的人,訴說它的故事,希望它想找的人能幫它把故事傳出去,最後能夠留下來不要被拆。所以,來說說六燃高雄廠的625小精靈吧。

林炳炎阿伯一定知道,當我看到他跟林身振前輩弄的那本六燃書時,我就對625裝置念念不忘。這也好多年了,為何625的遺跡那麼吸引我?因為小精靈一直有故事要跟我說啊~ 結果結果,真的沒想到625還有遺跡存在!它等我等了超過七十年耶。
 故事從這裡開始說。當你搭高鐵列車快到左營時,車速緩慢了下來,窗邊出現一堆像是外星基地般的煉油廠風景,然後是半屏山,左營便要到了。為何這邊有這麼一大片的工業地帶?半屏山麓竟然還有二戰時挖的大型洞窟,當年日本人想在這裡做什麼呢?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逐步地走向了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但是其國土資源上在原油鋼鐵的短缺,卻限制了其富國強兵的發展。而這樣的先天弱勢,也導致了日本軍國主義興起時,向外獲取資源的侵略。以日本進出南洋為例,石油開採的考量即是一個重要的目的,而位於南洋與日本本土間的台灣,則成為一個興建燃料廠的極佳地點,而這樣的背景,也成為日本海軍在日本統治台灣後期,有了第六燃料廠在台灣興建的規劃,做為生產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潤滑油等軍需油料的工場。

這座編號為「第六」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係接續位於平壤主要做無煙煤採掘和煤磚製造的第五海軍燃料廠之後。其主要開始規劃的時間,已是日本統治末期的昭和16年(1941年)。當時的構想,是將這座燃料廠依照不同的製造流程與原料取得,分為三個不同地區,分別為高雄、新竹與新高。高雄原本就是良港,南洋運來的原油可以方便卸載後處理成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然後再轉運回日本或其他領地。因此,這個六燃的設施,後來又稱為「精製部」,主要是較為傳統的方式來做原油分解。
關於六燃的建廠順序,主要以高雄、新竹、新高這樣的安排主要來進行。因為高雄原油煉製有現成的技術可以繼承使用,因此在建造上是最有把握的

位於高雄的精製部,主要是參考日本四日市的第二海軍燃料廠加以規劃,大約1942年開始擬定基本計劃,於隔年7月完成,至於廠區的第一期工程,於19439月正式開工,且為了興建資材的運輸,也於此時完成了從舊城(今左營站)北方分歧出至廠區的4.8km鐵路。目前廠內還留有一段鐵路遺跡!
這個廠區內重要的辦公廳舍,是一棟二層樓有著拱圓外形的高雄建設事務所。該建物於1943113日正式落成,面向廳舍右側一樓為總務部,左側一樓為會計部,至於二樓右側為廠長室、會議室,左側為第一企劃科,後面另有一棟為員工餐廳。如今,前棟的主要建物仍然健在,是六燃在高雄的精製部重要的遺跡。
至於工廠區的部分,第一期工程包含了第一原油蒸餾裝置(620-1)、裝卸設備及重質油槽、53加侖桶之製造修理與裝卸設備及鍋爐等設施。上述此第一期工程完成的第一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55日試車後進入正常操作生產,直到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時蒙受空襲災害而停止操作。 

至於第二期工程的部分,則因海上資材運輸隨著戰局而越來越困難,計劃往往臨機應變地修改,相當多機械與資材也改以台灣本島內提供為主。這第二期的工程也包含了第二原油蒸餾裝置(620-2)、潤滑油製造裝置(625……等。雖然說,第二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9月試車後即進入正常操作生產,但因南洋運來的原油不足而停止操作。

由於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期間台灣遭受美軍猛烈轟炸,1945年起的空襲更是密集與猛烈,故為了躲避而有了疎開的規劃,像是興建較為小型的第三原油蒸餾裝置(620-4)在半屏山東南側山麓採咾咕石場之凹地,將一些原本的機器移設至此,各機械間也以防護圍起,避免直接受到轟炸毀損。這個設施於19441020日決定興建,到19453月大致完工,但試車時發生漏油而中止操作的意外,後來又因常遭轟炸而停止運作。
其實,在美軍轟炸威脅下,疎散用的機械還有編號625的潤滑油製造裝置。該設施位於半屏山西南山麓的洞窟內,於1945814日工程完竣,但隔日原本要試車卻因終戰而終止。
原本,我以為625的裝置因為搬到山洞裡而消失了,沒想到竟然還有紅磚廠房健在!所謂編號625的設備,主要是潤滑油製造,原本規劃是要將蠟分解重合生產潤滑油,但未到貨的機材太多,只建造了真空蒸餾裝置。這部分施工的是新潟鐵工所,於1945.4完工。此外,脫蠟用的冷凍機也進口了,但因裝置計劃變更,所以改為製冰工廠。至於現存的紅磚建物推測是潤滑油混油設備廠房,是為了將625所有潤滑油照海軍規格混合成各種油料所蓋。簡直太驚人的發現了!沒想到之前看到的山洞,跟這紅磚建物有關!


如果仔細看,這在二戰中的建物,因為資材不夠,能省則省。能用紅磚的地方都用紅磚蓋了,風格非常類似其他地方看過的二戰軍事建築。真的沒想到,625設施還有遺跡~ 真的太意外了。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台北建成圓環記憶

今天(2016.11.24.)台北圓環開拆,又勾起許多老台北人的記憶。我在念大學時,曾在南京西路上拍過圓環。那時候圓環周邊都是「味王」的廣告呢!第一張是在南京西路太原路口天橋上拍的,第二張則是我常等公車的指南站牌前 拍的。眼尖的朋友可以看到第一張照片下有一輛三重客運的2路,行駛泰山到圓環間喔!


在我新出版的「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一書中,其實正好有一篇是講圓環的興衰。當時,我問了一些家中的耆老,又加上一些資料的考察,大致推估出圓環、四角環與長環的故事。

圓環附近攤商的興起,是源起於1935年地震後開始的攤販聚集。不過進入戰時體制後的燈火管制,以及圓環開闢防空用水池與防空壕後,造成圓環用地內攤販的 無處可去。在戰爭最末期,圓環地區沿著重慶北路一段與二段的二層樓房都被因為疏開而拆除,戰後這些空地在失去防空機能後,立刻被回來營業的攤販所佔據。當 時,除了圓環內有攤商,還包含自天水路拐由重慶北路一段,再轉而入南京西路之「四角環」。

此外,當攤商越聚越多,沿著重慶北路一段往南延伸到長安西路口, 也有許多攤販聚集。這條沿著戰爭末期疏開空地所聚集攤商而形成的露店,在政府的默許下於1954年將泥濘空地舖上水泥,也把零亂簡陋的攤子搭建成固定攤 棚,並掛上統一的制式招牌,每個攤子門面以七尺為度,東側是以雜貨衣物為主(深六尺),西側則是以吃食攤為主(深十尺以上)。整條的重慶露店,又被當地居 民稱做「長環」,與圓環內的攤商連成一氣。不過,原本在「四角環」用地內的攤商,因為日本時代後期被強迫徵用拆除為防空用地的地主陸續取回土地所有權,並 要將之改建大樓,乃被逼往路街營業。

這個「四角環」周邊的攤販,共八十一間違章建築的部分,在1961年5月16日拆除,由政府安排將商販遷至中華商場三 樓繼續做生意。至於屬於當年「疏開空地帶」的重慶北路二段部份,依照都市計劃道路的規劃,在1965年底拓寬闢建。至於最後與圓環相連的重慶北路一段重慶 露店「長環」,因牽涉到有三百多間的攤商與住戶,直到1973年2月才拆除。這批「重慶露店」的違建攤販,有114攤遷入新興市場,160攤遷入承德路攤 位,剩下91間違建分配到整建住宅。

之後的發展,詳見「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一書囉!

👉👉買書這邊走(緊急再印,已經重版再刷出來,不怕買不到)
💻網路書店
TAAZE https://goo.gl/L3sSSh
博客來 https://goo.gl/evBEcx
誠品  https://goo.gl/JO5KuN
金石堂 https://goo.gl/IQqAjR


📖全台連鎖書店、獨立書店皆可購買/訂購。
直接來電本社訂購:02-25865708(台語嘛會通專線)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重版再刷出來!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

在我出了這麼多本書的經驗裡,這次跟前衛的合作相當愉快,而書出版後也讓我嚇到了。因為發書當日出版社的庫存竟然就是「負」的,於是「緊急再刷」。這種發書日就再刷的經驗實在新鮮,而印刷需要時間,二刷的書今天終於出來了。雖然主編跟我無法跳「重版出來舞」狂賀一下,但做了這個有點噁心的小動畫跟大家分享。
說真的,在這個台灣出版環境惡劣,已經沒有多少人買書讀書的時代,還能有出版社願意出這樣的一本書,真的只有感謝再感謝。隨著網路的興起,冷門的題材,肯定不會大賣的書,身為作者的我也不敢讓出版社跳出來做功德,於是過去幾本書,在考量到品質的堅持下,都是拿出自己好幾個月的薪水來印刷自費出版。但是,這樣的獨立自費出版雖然可以降低成本把品質顧好,但缺點是流通的廣度就會打了折扣,甚至賣得再好,也沒有那個勇氣去再刷。因此,這本書一出版就再刷,我簡直驚呆了。
也許很多人總覺得我是鐵道迷,是鐵道研究者,怎麼會跑來「插手」文資保存?其實,鐵道迷對於失去事物的敏感,往往很容易就衍生成對於城市地景、產業文化資產與各種歷史研究的興趣。

回首我們一群鐵道迷從1990年代開始疾呼留下台鐵支線鐵路,搶救彰化扇形車庫,到保下台北北門區域的鐵道部,再到最近的台北機廠全區保存。這一路走來,其實並不容易。想當年為了留下台灣最後一座完整的彰化扇形車庫,我們在報紙投書,在立法院辦公聽會抗議,甚至被台鐵官員稱做「鐵道文化流氓」。但秉持著解決問題,留下文化資產的決心,與台鐵人員找出彰化地區通勤車基地的解決方案,最後留下了扇形車庫。但是,當這座扇形車庫成為台鐵自傲拿來「文創」的文化商品時,可曾記得我們這些被叫做「鐵道文化流氓」者的委屈?如果沒有我們當壞人的抗議,今天台鐵還有彰化扇形車庫可以拿來說嘴?

同樣的台北機廠一案,也是走得好辛苦。這個不全區保存就將失去其完整精神與價值的場域,在地方與中央的各種戰場上,有了更多文資保存伙伴的加入,但面對的卻是更險惡的商業覬覦與開發壓力。
這本書在此時出版,是為了記錄過去十多年來台灣的文資困境與荒謬。希望新版文資法上路後,這些文資保存的笑話能夠不再發生。

最後,還是感謝前衛出版社能勇敢出版這本書,謝謝林君亭先生在編輯上的協助,美編蘇品銓的設計,讓本書能完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感謝助理郭承鑫在編輯過程中的校對協助,馮維義在地圖繪製上的幫忙。


最後的最後,我想還是要感謝所有一路走來一起努力過的文資保存朋友們。不管你是否已經灰心而引退,或者仍在第一線抗爭,這本書記錄下二十一世紀初台灣文資保存的荒謬,與我們無能為力搶救下的那些古蹟建物身影與城市歷史。

對於顢頇的執政者與文化官員,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是我們在惡劣文資保存環境下唯一能做的。希望你們看到書中自己當時的那些言論與作為時,能有一絲絲反省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事。

期許台灣在文資法於2016年大修後,書中寫到的種種荒謬文資慘案與蠢事不要再發生。天佑台灣!

👉👉買書這邊走(緊急再印,明天重版再刷出來,不怕買不到)
💻網路書店
TAAZE https://goo.gl/L3sSSh
博客來 https://goo.gl/evBEcx
誠品  https://goo.gl/JO5KuN
金石堂 https://goo.gl/IQqAjR

📖全台連鎖書店、獨立書店皆可購買/訂購。
直接來電本社訂購:02-25865708(台語嘛會通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