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了一個到處破壞文化資產的市長,難怪文化恐怖份子要不斷哀嚎。[柯P推土機]即將開向超過六十年歷史的公路台北西站,乘載許多人悲歡離合記憶的扇狀月台也將被市府剷平。原本以為會有機會在2016年9月28日的凌晨替這個公路台北西站做最後的再會與感謝,
目送最後發出的班車,結果沒有想到它是在大颱風天所有班次都停駛的情況下,默默地告別這個世界。(下圖為國家文化資料庫提供)
很可悲的是,這座台北市現存最古老的客運總站,在台北的客運東站與北站陸續拆除後,也終將不敵柯P推土機的破壞,為了他的西區門戶計畫,即將被拆除而消失。
這個老客運站依照國光的記錄,是建於1954年,亦即戰後的民國40年代。 從中研院GIS中心提供的1956, 1957老航照可以看到,它與旁邊的老台北車站互成為一種一左一右的角色。在城市的佈局裡,火車站一出來旁邊就是客運總站的設計,是很多城市的發展歷程。台北的老火車站在不到六十年的情況下被拆毀而讓大家想起來都惋惜,但如今這個市長卻要拆掉超過六十年歷史的老公路車站,一點也不手軟。
看看國家文化資料庫提供的歷史老照片,可以看出這棟客運建築最初是屬於一字形的樣貌。
如今1950年代建築的趣味與特色,都被拉皮包在中華民國美學的外牆內。可惜啊
這棟老車站是台北市戰後發展中最有歷史意義的公路客運車站,歷經公路局時代與台汽時代,最後則在國光客運手中要走入歷史。
這個客運台北西站建築最大的特色,就是如今一字排開的扇狀月台。這個月台是在1966年8月2日啟用,今年剛滿五十年!依照當時的報紙報導指出:「這座新造的月台,可於同時間內有九輛汽車出入......」。「這座新造的月台,建有水泥的頂篷,使乘客上車下車,不受風雨侵襲」。從1974年的航照,就可以看到這個扇狀月台的樣貌。
扇狀月台如今數一數其實有十個上下月台,但其實只有十個出入門,因為從 1,2,3.....開始排列的月台,雖然一直排到11,但其實沒有4,往台中的兩個月台剛好是3與5。
我實在不懂,這個這麼有歷史意義的公路台北西站,可說是台北最重要的「公路交通門戶」,也是整個中華民國首都公路客運交通發展上最重要的建築,為何可以在沒有任何文資考量下就這樣要被 [柯P推土機]剷平,只為了他的西區門戶計畫?這個台北的新門戶計畫,已經要搬走超過百年歷史的三井倉庫,也拆了舊市議會,接著就是這個超過六十年歷史的公路台北西站。因為臺北市文化局已經失職失能,我想只能呼籲文化部文資局立刻啟動這個建築的審議與保存,先列「暫定古蹟」搶救,否則台北人永遠的公路局台北西站,就將被這個柯P市府給剷除了!
補充:民國四十五十年代現代主義的建築在外國已經開始有保存聲浪與論述,但在台灣仍不受認同。這個問題就像三十年前你要保存日本時代建築,那時代的人並不覺得這有啥需要保存。但現在你會覺得日本時代建築很多很珍貴要留。現代主義的機能形式是二戰後初期的產物,消失很快,像是德國就開始保存很多這類東西德分裂時代的建物。台北西站包在外皮內的部分,很可能是原本的建物。這個都需要作文資調查後才知道。而文資法對於建築的保存,不一定只單從建築形式上看,還包含民眾集體記憶。台北地上v保存的客運車站這一棟歷史最久最有代表性,除了它找不到第二棟了。所以,當它是最後僅存時,這又是文資法下一個重要的指定理由。不過,當文化行政機關失職失能時,這些都只是文資保存學理上的論述,他們都當屁!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台糖現存汽油客車身世考證
最近深深覺得,很多事情老天的安排都有其深意,只是我們人類不一定有那個智慧去理解這樣安排的背後原因,直到某天也許某人突然有緣發現了始末,或者某天某人湊巧夢到,於是真相大白,這樣安排還真有些「天意」。台糖現存有3.5輛的汽油客車(或簡稱汽油車),長期以來身世成謎,既使已經有3輛都要重修完成了,但是不管塗裝或者來歷都是不清不楚,解說牌上連哪一國造的,什麼時候出廠的都不清楚。我一直對於這件事很不解,因為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民國四十幾年,怎麼說應該都還有人證,怎麼會這樣眾說紛紜。此外,台糖怎麼可能沒有記錄,都才幾年的事情而已啊!反正不管怎樣,這幾天我日夜整理了許多的資料與人證,最後夢到的結果幾乎完全解開這些謎題。要引用的話,請註明出處並仔細看,不要又搞錯了才好。
首先要說明的,老天安排所留下的這3.5輛汽油客車,完全就是戰後登場的主流派車型,不包含那種有欄杆、 流線型等少數派的車子。這段戰後台糖汽油客車歷史,要從1949年台糖購入的一批三十輛日本日立製造鋼皮客車說起。
這批鋼皮客車一共有三十輛,於1949年由日本日立製作所製造, 目前看得到的製造時間有1949.11與1949.12.。這批車是戰後初期台糖在鐵道車輛上的一個新形式車輛,車體外部與主結構是鋼製,但內裝多數仍為木構造(包含車窗)。台糖在1950年代開始想要著手動力內燃車化,在客運營業線方面,也想補充可以單輛行駛,方便用來跑閒散區間營業線的汽油車。但因為購買新車花費很多,於是想到一招可以拿這批很新的日本製客車加裝動力成汽油車來跑。因為是以既有客車更新,只要把省下的燃料費用來更新改造加上動力即可。這個改造計畫分成兩批進行,第一批有15輛,交給台灣機械公司改造,從1953-1954年間辦理,最後十五輛於1954年7月全數完成。這批交給台機改的車,全屬台中總廠與虎尾總廠的部分,在台機廠內改造時留有照片,推測這個塗裝是該批車原本的顏色樣貌。
目前現存於溪湖糖廠的524號,屬於這第一批由台機改造的車輛,於1954年1月改造完成,7月開始啟用。而這十五輛由台機所改造的車,其中有二輛撥交溪湖糖廠使用,還有另一輛是522號。
應該很多人都好奇為何溪湖的這輛524號的顏色是上面白色下面藍色?其實,這批日立客車的原本塗裝就是「上面白色下面藍色」外加「一條白線」。推測是後來當成巡道車後塗裝簡化才省略白色。證據是有看過斗六廠這批車的照片,此外烏樹林那邊還保存一輛汽油車廢車體,正是這種日立客車殘留下的台機改造版塗裝。
最早有說為何目前汽油車只有3.5輛保存?那個半輛,就是廢棄在烏樹林的這輛。此車車體為日立客車改的汽油車無誤,因為車廂內可以看到裝過引擎的檢修蓋遺跡。至於外觀塗裝雖然鏽蝕很多,但明顯就是「上面白色下面藍色」外加「一條白線」。
所以,戰後這三十輛車的改造,第一批是台機改的,以溪湖這輛524為代表。而第二批呢,就是曾在新營,目前在烏樹林,鼎鼎大名的「勝利號」汽油車了。第二批的改造從1954.4.開始,這次由台糖的農業工程處承辦,全部改造工程到1955年7月完成。目前現存的勝利號538號,就屬這第二批的改造車,而農工處改出來的塗裝,就是比較繁複的那種,我們目前常看見的樣貌了。因此,勝利號的存在,代表的就是這三十輛日立客車加裝動力後第二批的代表!
現在問題來了,烏樹林目前還保存有一輛被叫做「成功號」的562號汽油車。這輛車跟勝利號根本就「不是同型」,來歷眾說紛紜,最大的特色是,這輛車根本就是一輛超級「不對稱」的車體,不像是日立客車對稱的很徹底。對於這樣的車輛設計,敏感的人一看就知道「不單純」。
我第一次看到這輛車是在岸內,那次與好友石川先生與古仁榮先生一起去,在新營洪頭的好意安排下,還看到它在動呢!
這輛車的來歷其實很有趣,它是1957年台糖農工處自製的汽油車附掛車廂,該年共造了8輛,隔年繼續生產(輛數不明)。這批車最初兩輛於1957年完成時交給台中總廠行駛中南線,另外的六輛在11月完成。這個汽油車的附掛車廂座位只設40個,其餘空間讓乘客堆放零擔貨物或行李。所以,從外觀上看,車門到端面還有三個窗的那一側,就是不設座位讓人放東西的「荷物空間」。
因為這個附隨客車的載客與載貨規劃,讓車輛外觀與日立客車的對稱樣貌不同。不過,台糖在1959年又打上主意要把這些車的其中一些抓來加裝動力成汽油客車,於是烏樹林的562號就這樣誕生了。
562號與後來配屬溪湖的563號屬同一批改造的車輛,563的記錄上寫著車體是農工處新營工作站於1957.12製造,1959.3.3.改造為汽油車。由此推斷,562號的改造應該也是差不多。當年我在岸內第一次看到562號時,車上還有製造銘版,上面寫著「農業工程處承造,中華民國48年4月15日」,推測就是指改造出廠的時間。
但是,562號比較特別的是,它的改造加裝動力是由屏東工作站負責,並且改造為可翻背的「高背彈簧座椅」的「對號快車型」。台糖歷史上最初的對號快車,於1959年4月20日首航,通車典禮於當天早上9:30於北港車站舉行。依照當時台糖的簡介指出,此營業線的對號快車係以二輛大型汽油車擔綱,每輛有座位31位,乘客需對號入座,車身外殼呈「淺藍色」。這個顏色記錄,導致了後來在岸內時車體色比較淡的結果!?
改造後的562好對號快車座位只有31位很特別,因為基本上此車是以2+1的方式配置座椅,連續7窗側裝二人座椅共14位,連續8窗側單人座椅共8位,另外原本荷物空間的3窗位置則是(2+1)位三組共9位,所以加一加有31位。依照乃哥的記憶,對號的座號是從單門那邊開始,最後有三組連續窗的號碼最大。
雖然此車是以對號快車型態在運行,但好友野澤先生在1977年11月拍到時,此車已經改為長條椅在運行了。後來,此車在1980年前後轉撥岸內,也就是如今在烏樹林這一段了。
最後說說結論就是,老天安排現存的3.5輛台糖汽油車,剛好是各種不同的產物。日立製造的三十輛客車分兩批改造成汽油車,第一批交給台機改,是以溪湖的524號為代表,烏樹林的那個破爛的證明了塗裝。至於日立第二批改造由台糖自己的農工處改造,以勝利號538號為代表。而原本是汽油車附隨車加裝動力改成的,則是被叫做成功號的562號,而此車早年在北港線還當過對號快車使用。以上,結案~
首先要說明的,老天安排所留下的這3.5輛汽油客車,完全就是戰後登場的主流派車型,不包含那種有欄杆、 流線型等少數派的車子。這段戰後台糖汽油客車歷史,要從1949年台糖購入的一批三十輛日本日立製造鋼皮客車說起。
這批鋼皮客車一共有三十輛,於1949年由日本日立製作所製造, 目前看得到的製造時間有1949.11與1949.12.。這批車是戰後初期台糖在鐵道車輛上的一個新形式車輛,車體外部與主結構是鋼製,但內裝多數仍為木構造(包含車窗)。台糖在1950年代開始想要著手動力內燃車化,在客運營業線方面,也想補充可以單輛行駛,方便用來跑閒散區間營業線的汽油車。但因為購買新車花費很多,於是想到一招可以拿這批很新的日本製客車加裝動力成汽油車來跑。因為是以既有客車更新,只要把省下的燃料費用來更新改造加上動力即可。這個改造計畫分成兩批進行,第一批有15輛,交給台灣機械公司改造,從1953-1954年間辦理,最後十五輛於1954年7月全數完成。這批交給台機改的車,全屬台中總廠與虎尾總廠的部分,在台機廠內改造時留有照片,推測這個塗裝是該批車原本的顏色樣貌。
目前現存於溪湖糖廠的524號,屬於這第一批由台機改造的車輛,於1954年1月改造完成,7月開始啟用。而這十五輛由台機所改造的車,其中有二輛撥交溪湖糖廠使用,還有另一輛是522號。
應該很多人都好奇為何溪湖的這輛524號的顏色是上面白色下面藍色?其實,這批日立客車的原本塗裝就是「上面白色下面藍色」外加「一條白線」。推測是後來當成巡道車後塗裝簡化才省略白色。證據是有看過斗六廠這批車的照片,此外烏樹林那邊還保存一輛汽油車廢車體,正是這種日立客車殘留下的台機改造版塗裝。
最早有說為何目前汽油車只有3.5輛保存?那個半輛,就是廢棄在烏樹林的這輛。此車車體為日立客車改的汽油車無誤,因為車廂內可以看到裝過引擎的檢修蓋遺跡。至於外觀塗裝雖然鏽蝕很多,但明顯就是「上面白色下面藍色」外加「一條白線」。
所以,戰後這三十輛車的改造,第一批是台機改的,以溪湖這輛524為代表。而第二批呢,就是曾在新營,目前在烏樹林,鼎鼎大名的「勝利號」汽油車了。第二批的改造從1954.4.開始,這次由台糖的農業工程處承辦,全部改造工程到1955年7月完成。目前現存的勝利號538號,就屬這第二批的改造車,而農工處改出來的塗裝,就是比較繁複的那種,我們目前常看見的樣貌了。因此,勝利號的存在,代表的就是這三十輛日立客車加裝動力後第二批的代表!
現在問題來了,烏樹林目前還保存有一輛被叫做「成功號」的562號汽油車。這輛車跟勝利號根本就「不是同型」,來歷眾說紛紜,最大的特色是,這輛車根本就是一輛超級「不對稱」的車體,不像是日立客車對稱的很徹底。對於這樣的車輛設計,敏感的人一看就知道「不單純」。
我第一次看到這輛車是在岸內,那次與好友石川先生與古仁榮先生一起去,在新營洪頭的好意安排下,還看到它在動呢!
這輛車的來歷其實很有趣,它是1957年台糖農工處自製的汽油車附掛車廂,該年共造了8輛,隔年繼續生產(輛數不明)。這批車最初兩輛於1957年完成時交給台中總廠行駛中南線,另外的六輛在11月完成。這個汽油車的附掛車廂座位只設40個,其餘空間讓乘客堆放零擔貨物或行李。所以,從外觀上看,車門到端面還有三個窗的那一側,就是不設座位讓人放東西的「荷物空間」。
因為這個附隨客車的載客與載貨規劃,讓車輛外觀與日立客車的對稱樣貌不同。不過,台糖在1959年又打上主意要把這些車的其中一些抓來加裝動力成汽油客車,於是烏樹林的562號就這樣誕生了。
562號與後來配屬溪湖的563號屬同一批改造的車輛,563的記錄上寫著車體是農工處新營工作站於1957.12製造,1959.3.3.改造為汽油車。由此推斷,562號的改造應該也是差不多。當年我在岸內第一次看到562號時,車上還有製造銘版,上面寫著「農業工程處承造,中華民國48年4月15日」,推測就是指改造出廠的時間。
但是,562號比較特別的是,它的改造加裝動力是由屏東工作站負責,並且改造為可翻背的「高背彈簧座椅」的「對號快車型」。台糖歷史上最初的對號快車,於1959年4月20日首航,通車典禮於當天早上9:30於北港車站舉行。依照當時台糖的簡介指出,此營業線的對號快車係以二輛大型汽油車擔綱,每輛有座位31位,乘客需對號入座,車身外殼呈「淺藍色」。這個顏色記錄,導致了後來在岸內時車體色比較淡的結果!?
改造後的562好對號快車座位只有31位很特別,因為基本上此車是以2+1的方式配置座椅,連續7窗側裝二人座椅共14位,連續8窗側單人座椅共8位,另外原本荷物空間的3窗位置則是(2+1)位三組共9位,所以加一加有31位。依照乃哥的記憶,對號的座號是從單門那邊開始,最後有三組連續窗的號碼最大。
雖然此車是以對號快車型態在運行,但好友野澤先生在1977年11月拍到時,此車已經改為長條椅在運行了。後來,此車在1980年前後轉撥岸內,也就是如今在烏樹林這一段了。
最後說說結論就是,老天安排現存的3.5輛台糖汽油車,剛好是各種不同的產物。日立製造的三十輛客車分兩批改造成汽油車,第一批交給台機改,是以溪湖的524號為代表,烏樹林的那個破爛的證明了塗裝。至於日立第二批改造由台糖自己的農工處改造,以勝利號538號為代表。而原本是汽油車附隨車加裝動力改成的,則是被叫做成功號的562號,而此車早年在北港線還當過對號快車使用。以上,結案~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柯P推土機] 北市仍留有舊台電標誌的建成變電所
台北市有很多跟城市發展有關的重要建物,卻往往在不被注意的情況下要被剷除。台電在臺北的本社於二戰時被美軍轟炸毀了,但並不是戰前的台電建物都沒有保留,以變電站來說,林小昇介紹過的中山變電站便是其中一棟。不過,另一座有拆除危機,文化局只列冊追蹤不做古蹟審查的,則是位於太原路上,五月天也在這邊拍過MV的建成變電所。
我爸出生於1930年代末期,他說這個建物他小時候就有了,因此歷史應該更久。這棟建築是1930年代很特別的Art Deco外觀,上面還有台電的舊標誌,幾乎可以說是全台北市最老的一棟台電建築之一。
目前查到這一棟建築的功用,應該是當時大稻埕地區非常重要的變電站, 推測是1934年配合日月潭水力發電而成立的二次變電所,與城內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變電所間有地下線路。該路線是從宮前町變電所過來,經過這個變電 所,再往總統府旁的本社那邊去的。台北市僅存的台電史蹟並不多,特別是產業建築更少,這一棟有著面磚外型與台電社徽的老建物,確實值得大家關心與保留啊!
這個建物有個高高的塔狀結構,要鳥瞰才看得清楚。
從更高的點來看的話,整個空間配置如下:
這棟建築在去年有傳出可能會被柯P解決掉的新聞。其實,直到今年,應該很多人都非常討厭家裡附近有變電箱或變電所。但是自從抓寶樂出來後,有變電箱才有補給站啊,為了抓寶,應該很多人都很歡迎吧~ 哈哈。以下是去年的新聞。
http://m.ltn.com.tw/news/
〔記者蕭婷方/台北報導〕
大同區星明里建成變電所改建案爭議多年, 今早里長李秀男在里長座談會直接向市長柯文哲反映, 列席的台電代表頻頻向柯解釋,
因其它變電所找地失利、改建案因此取消,柯不耐問「結論呢? 結論是什麼」,台電代表才說「變電所改建案取消」。後柯表示,「 上個禮拜台電也是派另一個來,
常常講了五分鐘,但我都聽不是很懂,我也不是很笨, 但就是聽不懂」,表示要和台電董事長一次解決。
柯說,近來太多里長於會議上反映變電箱、所, 連議員也頻反映相關問題,表示不要「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要民政局長藍世聰發公文給北市所有的里長, 在七月一日北市「道路及管線中心」成立前蒐集相關資料一次解決。
我爸出生於1930年代末期,他說這個建物他小時候就有了,因此歷史應該更久。這棟建築是1930年代很特別的Art Deco外觀,上面還有台電的舊標誌,幾乎可以說是全台北市最老的一棟台電建築之一。
目前查到這一棟建築的功用,應該是當時大稻埕地區非常重要的變電站, 推測是1934年配合日月潭水力發電而成立的二次變電所,與城內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變電所間有地下線路。該路線是從宮前町變電所過來,經過這個變電 所,再往總統府旁的本社那邊去的。台北市僅存的台電史蹟並不多,特別是產業建築更少,這一棟有著面磚外型與台電社徽的老建物,確實值得大家關心與保留啊!
這個建物有個高高的塔狀結構,要鳥瞰才看得清楚。
從更高的點來看的話,整個空間配置如下:
這棟建築在去年有傳出可能會被柯P解決掉的新聞。其實,直到今年,應該很多人都非常討厭家裡附近有變電箱或變電所。但是自從抓寶樂出來後,有變電箱才有補給站啊,為了抓寶,應該很多人都很歡迎吧~ 哈哈。以下是去年的新聞。
台電代表話太多 柯文哲:我也不是很笨、但我就是聽不懂
http://m.ltn.com.tw/news/ politics/breakingnews/1260378
〔記者蕭婷方/台北報導〕柯說,近來太多里長於會議上反映變電箱、所,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柯P推土機] 天橋不見了!
日昨經過太原路口時,還是有些惆悵,就好像一個老友的離世,一種無奈,一種無力。日新天橋在2016年9月25日凌晨的最後拆除,彷彿一場送葬出殯的儀式,這樣地送走了天橋,也告別了一個城市地景(我們好友周明德前輩,也在這一天舉行告別式)。據說,這些天橋的橋體,將被送到北流那邊解體,化為灰燼。
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這個天橋被帶著許多市民對文化歷史期望而選上的柯P市長拆除。而我相信,這個「柯P推土機」,不只拆了讓人叫好的忠孝西路雞肋公車專用道,或者纏繞北門的高架橋,還有舊市議會,還有臺北市許許多多的天橋地下道,接著是三井倉庫、國光台北東西站......。因為是台北,選了一個這種市長,大家都累了,隨便他吧,歷史定位已經在那裡,就是一個只會亂拆城市記憶的市長。
日新國小旁的這個天橋,其實是臺北市最早的一批天橋,興建於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期之間,工法與市內現存的幾座早期天橋類似。這些天橋是以鋼筋混凝土外加鋁柵組成,很多都是跨越學校週邊。這座日新天橋完工於1970.11.10.,守護著日新國小與蓬萊國小許許多多的通學生。在臺北市人行陸橋存廢評估時,民政局方面表示建功里與建泰里建議保留,星明里無意見(但有居民強烈要求保存),教育局指出日新國小有學生使用需求,交通局也表示因屬校區旁應考量通學需求。顯見,這個天橋其實長期以來保護著學童安全,但是碰到柯P這個市長就完蛋了,因為今年八月有報紙報導:「工務局長彭振聲表示,市長希望拆除全市天橋,但拆除天橋前會辦地方說明會,若居民不同意,則不會拆除;即便要拆天橋,也會辦廿一天封橋測試,期間讓民眾提出意見。」
事實上,因為市長想要拆光全臺北市的天橋,除非居民大力抗爭不然根本不敵這個「柯P推土機」。所謂的地方說明會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辦過,至於封橋測試就是留個電話跟公告,是要民眾天天打電話去鬧場嗎?總之,因為是這種市府,大家也累了,要拆就隨便,城市的天橋歷史與記憶被你拆光光,就這樣吧,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記憶與紀念它的存在與消失。
9月11日,七點多拆除大隊還未進場前,我最後一次走上這個天橋,小時候的回憶一一浮現。我想「天橋不見了」,會是一個城市地景的大事,但這在毫無文化跟歷史概念的柯市長眼裡,根本一點也不值一提.....。
看看這天橋生命最後一個小時的一些記錄吧!
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這個天橋被帶著許多市民對文化歷史期望而選上的柯P市長拆除。而我相信,這個「柯P推土機」,不只拆了讓人叫好的忠孝西路雞肋公車專用道,或者纏繞北門的高架橋,還有舊市議會,還有臺北市許許多多的天橋地下道,接著是三井倉庫、國光台北東西站......。因為是台北,選了一個這種市長,大家都累了,隨便他吧,歷史定位已經在那裡,就是一個只會亂拆城市記憶的市長。
日新國小旁的這個天橋,其實是臺北市最早的一批天橋,興建於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期之間,工法與市內現存的幾座早期天橋類似。這些天橋是以鋼筋混凝土外加鋁柵組成,很多都是跨越學校週邊。這座日新天橋完工於1970.11.10.,守護著日新國小與蓬萊國小許許多多的通學生。在臺北市人行陸橋存廢評估時,民政局方面表示建功里與建泰里建議保留,星明里無意見(但有居民強烈要求保存),教育局指出日新國小有學生使用需求,交通局也表示因屬校區旁應考量通學需求。顯見,這個天橋其實長期以來保護著學童安全,但是碰到柯P這個市長就完蛋了,因為今年八月有報紙報導:「工務局長彭振聲表示,市長希望拆除全市天橋,但拆除天橋前會辦地方說明會,若居民不同意,則不會拆除;即便要拆天橋,也會辦廿一天封橋測試,期間讓民眾提出意見。」
事實上,因為市長想要拆光全臺北市的天橋,除非居民大力抗爭不然根本不敵這個「柯P推土機」。所謂的地方說明會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辦過,至於封橋測試就是留個電話跟公告,是要民眾天天打電話去鬧場嗎?總之,因為是這種市府,大家也累了,要拆就隨便,城市的天橋歷史與記憶被你拆光光,就這樣吧,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記憶與紀念它的存在與消失。
9月11日,七點多拆除大隊還未進場前,我最後一次走上這個天橋,小時候的回憶一一浮現。我想「天橋不見了」,會是一個城市地景的大事,但這在毫無文化跟歷史概念的柯市長眼裡,根本一點也不值一提.....。
看看這天橋生命最後一個小時的一些記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