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的 春節真的是好累,我們一群在乎臺北城市記憶的朋友,幾乎天天都到北門報到,拍攝這個台北將要快速消失的「北門高架橋」。為什麼說好累!?因為交通管制,北 門兩側很難通行,每天都要從重慶南路端拍到北門郵局,接著繞到西寧南路,再轉回展望高台前。雖然說,台北市府很貼心地設計了一個高台來「告別」與「懷 舊」,但如同柯P市 府一慣對於城市歷史文化的漠視,從頭到尾根本名詞用錯,告別錯了對象。我想,對於老台北人而言,應該都很清楚,這座最後殘存橋體的橋,根本就不是台北市政 府說的什麼「忠孝橋引橋」,甚至這次拆的更不是市府副市長一開始說錯的「忠孝橋」。這個忠孝大橋根本沒有要拆,而最初為了解決北門交通問題而蓋的也不是 「忠孝橋引橋」。回到1970年 代末,當時蓋的這座橋叫做「北門高架道路」,或者是市民熟知的「北門高架橋」。完工時,預留了未來能上忠孝橋的部分。是之後因為鐵路地下化,北門高架橋大 部分的分支都被拆光到剩下連結忠孝橋的部分,所以才被市府誤以為是「忠孝橋引橋」。說真的,這個高架橋對於北門景觀影響很大,確實該拆,但市府也該好好做 功課,替這個「北門高架橋」正名一下,多尊重一下城市歷史啊!~ 搞出個「忠孝橋引橋」實在是讓人非常OOXX。所以,想了好幾天,決定寫這篇文章悼念,也算是死了都要幫它正名的「北門高架橋」說聲「再會啦!」
如今,我們看「北門高架橋」,一定覺得它像個怪獸一樣,纏繞得北門很可怕。但如果大家把時間拉回到1970年代,那個時代的思維,其實認為這種高架道路,轉來轉去纏繞著的高架橋或引道,是種非常城市進步的象徵。在我們小時候,繞得越誇張,轉得越離譜的道路,根本就是「未來城市」的一種想像啊。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北門高架橋的誕生一點也不意外,甚至成為城市或國家進步的代表。我一直記得,當北門高架橋在1978年10月10日通車後,我是多麼的高興!我記得那天跟老爸去中華商場郵票社買完郵票後,一路沿著三井倉庫那排走回到當時公路局車站那邊。我跟個小屁孩一樣吵著要「上橋」,要搭車上「北門高架橋」啦!於是老爸只好叫計程車,跟司機說,你就直上忠孝西路,到西寧南路那邊下來,再轉回家去。
而對於住大稻埕的我們而言,從西區要進城,北門高架橋還有個最神奇的設計,那就是從延平北路過來繞到塔城街後,可以轉上一個宛如蝸牛回圈的大坡道直上高架橋,然後一溜煙從延平南路台北郵局旁轉下來。這個記憶,只要搭過的人一定印象深刻。
所以,北門高架橋絕對不只是單純的「忠孝橋引橋」,它是台北市區為了解決縱貫鐵道在北門地區所造成的堵塞,以及化解多路口交通問題下的一個不得不設計。
當年北門高架橋興建時,除了解決周邊六條道路盤根錯節的交通議題外,最主要就是跨過仍未地下化的縱貫線鐵道。因為當時,火車要通過之際放下平交道柵欄,常會讓汽車等個好久,交通大打結,因此跨過火車,是這個高架橋興建時一個重要的原因。
北門高架橋興建當時,西部幹線正好在電氣化,所以高架橋的高度,是要能夠讓橋下還有空間可以架電車線。於是,高架橋還不能太低,至少要讓電車線可以掛上去。當然,這種跨鐵路的陸橋,也為了安全,怕民眾亂丟東西下去,都會在鐵路經過處架高一部份鐵網。這麼多年了,從1978.10.這個高架橋完工到現在,鐵路早都到地下了,但北門高架橋上卻依然留著一排鐵網見證當年的鐵路跨線橋痕跡。
北門高架橋當年是怎麼運作的呢?以一張1991年的航照來看(雖然當時鐵路已經地下化),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它的上下橋方式。
依照1978年時台北市府的說明:
上橋入口共有三處:(一)忠孝西路重慶南路口:可由東向西直行及由北右轉上橋。(二)忠孝西路西寧南路口:可由南、北、西等各方向依號誌燈指示上橋。 (三)北門公園塔城街口:凡由延平北路方向南行欲進入市中心區車輛均可順向上陸橋,由塔城街南行車輛則須繞行圓環後再順向上橋。
下坡道共有四處:(一)忠孝西路重慶南路口坡道:下橋車輛只准直行,禁止左右轉行駛。(二)忠孝西路西寧南路口坡道:下橋車輛可依號誌指示直行或左右轉行駛。(三)延平北路鄭州路口坡道:下橋頭車輛須依號誌指示直行或右轉(禁止左轉)行駛。(四)延平南路坡道:此坡道為進入市中心區最便捷,行車狀況最好道路,目前行車流量稀少,請多予利用。
下坡道共有四處:(一)忠孝西路重慶南路口坡道:下橋車輛只准直行,禁止左右轉行駛。(二)忠孝西路西寧南路口坡道:下橋車輛可依號誌指示直行或左右轉行駛。(三)延平北路鄭州路口坡道:下橋頭車輛須依號誌指示直行或右轉(禁止左轉)行駛。(四)延平南路坡道:此坡道為進入市中心區最便捷,行車狀況最好道路,目前行車流量稀少,請多予利用。
如果依照我們這些老台北市民的記憶來說,幾個車行動線就是,1. 從忠孝西路上橋可以右轉下延平北路,也可以直行到西寧南路下(後來忠孝橋通車後可以直上忠孝橋)。2. 從西寧南路上橋(或後來從忠孝橋直接過來的),可以直行下忠孝西路,也可以右轉下延平南路。3.從塔城街旁的北門公園圓環繞一整圈上橋後,可以直下忠孝西路,也可以右轉下延平南路。
我畫的圖中,打星號的是北門,有三個空心圓點就是連結繞一圈大回圈,以及接通延平北路與延平南路的三個點。這三個突出點,正是這次北門高架橋拆除前,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何有的「遺跡」。
我想,對於台北人來說,北門高架橋除了在1978年國慶日啟用的記憶外,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興建時高架橋倒塌壓死人這件事。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天颱風來襲風雨交加,老爸宅在家中組他的「赤城」艦船模型,卻傳出颱風天興建中北門高架橋倒塌的事情。這個插曲,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是薇拉颱風侵襲,造成工程鋼樑坍落,有八人死亡,十一人受傷,縱貫線火車也因此停駛。
其實,北門高架橋的興建,也造成北門是否拆除,是否保留的爭議。如今的柯P市府對於北門愛護有加,要重塑為西區門戶計畫,與當年想拆北門的官方看法大相逕庭。然而,柯P對於北門景觀的執著,要暴力挪開三井倉庫的決策,其實與當年想要挪開北門的看法如出一轍。我們大可以回頭看看當年的府方與民代是怎麼看事情的。最有趣的,還有現在檯面上人物的發言喔!
依照聯合報1977年4月的報導,「吳敦義昨天在議會民政部門質詢時首先提出:市府對古蹟的認定,應該經過很詳實的鑑定才行,像某林園大道旁邊,有棟破破爛爛的古屋,既未有先聖先賢的血汗,也沒有傳統文化的特色,但市府為了開馬路,不但計劃要拆遷重建,甚至還有人提議要這條林園大道繞道而行,這棟未列在內政部核定的古蹟名冊內的房子,不知道市府為何如此重視它?實有錯把「烏鴉當鳳凰」之嫌。吳議員說,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古蹟,卻未見市府維護,譬如長沙街口的一棟樓房,當年是國父來台時居住過的地方,但知道的市民卻不多,身為主管單位的民政局實在應該檢討一番。張同生議員說,韓國對一塊實際上並沒有多了不起的石頭,只要有點歷史價值,都維護得使它看起來很重要,何況我們維護的是一棟北市古老的民屋。因此他建議市府應該「盡量」維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還未待民政局長回答,蔣淦生議員也發言,他認為保存古蹟要看它是否有真正的價值,而且保存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以原地保存為最好,譬如北門,當然應加維護,但像現在仍把它放在交通擁擠的地點,路過的市民,勢必不可能長留駐足欣賞。」
至於當時市長林洋港的說法,聯合報1977年9月的報導則是這麼說:「北門古城門在當初市府研議興建高架道路時,即有拆遷之議,但由於其為台北市的古跡,市府官員均不敢輕意主張拆遷,只好保持現狀。目前北門高架道路的橋墩已大致完成,城門在橋墩的襯托下,覺得不夠莊嚴,有人說像個土地廟,市政府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中曾再度討論拆遷的問題,林洋港市長認為如果輿論認為應該拆遷,則拆遷亦無不可,將來可配合民俗村的設置,搬到民俗村去,不過,拆遷事宜還要報中央核准才可。據說,古城門經過一個世紀的歲月風霜與人工修飾,已不若當初興建時的雄偉,因此將來拆遷重建將參考原來的圖樣興建。」
老實說,時空回到大約四十年前的台北,林安泰古厝與北門,就是考驗著文化資產保存法誕生的重要關鍵事件,但那種對於文化資產不重視的態度,看不順眼就想要拆遷重組的姿態,對比於北門與三井倉庫的不同命運,只能說市府還要多加努力。
位於台北市北門忠孝西路上的三井倉庫,因為市府的北門改造計畫,可能要被拆除,最多只能移地保存。為何三井倉庫會在這裡?為何修改忠孝西路的路線線型會必須拆它?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後,就是它存在巨大的文化資產價值與歷史意義,但市府看不見,文化局也看不見!
忠孝西路是日本統治初期拆除清代城牆後,新建三線道路所闢成的馬路,是台北走向現代都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坐落於三線道路「頭」的三井倉庫,興建時就已經保留了道路邊的「亭仔腳」寬度,這是當年三井倉庫在文資會勘時,做為召集人的李乾朗教授特別提出必須留意的城市發展脈絡。因為,它是這條三線道路上現存最早的建築,其位置對於台北城走向現代化有重要的歷史見證意義。所以,今天市府為了北門前的景觀,要改掉三線道路的直線路段,當然會卡到三井倉庫,而這個「卡」住,其實說明了它的價值!它做為三線道路頭,與北門間的關係位置,剛好展現了清代城牆轉化為三線道路的城市街路歷史脈絡。
拆除真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再以只有幾張照片可以參考的規劃師創造,要搞出一個北門的門戶意象。這樣拆掉真正可以訴說城市發展脈絡的建築,搞個假的城牆與路線的滑稽門戶規劃如果成形,將足可替柯P市府的文化功過做一個完整的定位!
拆除真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再以只有幾張照片可以參考的規劃師創造,要搞出一個北門的門戶意象。這樣拆掉真正可以訴說城市發展脈絡的建築,搞個假的城牆與路線的滑稽門戶規劃如果成形,將足可替柯P市府的文化功過做一個完整的定位!
我覺得柯P這個市長,不要到最後就真的只剩下拆東西拆得很快,不管是拆公車專用道,拆北門高架橋,拆歷史建築,拆那些他曾說過要全區保留的文化資產。要
「拆」真的很快,但要做出好的建設,要做出有遠見的規劃,就不是這麼簡單。大家的眼睛都在看!這次北門那個「雞肋觀景台」,前面擋了兩個大帳棚,就是典型的市府失敗之作,一種華而不實,以為可以讓市民見證個什麼城市演變的秀,結果變成笑話。老實說,市府作秀的功力,並沒有勝過前朝太多,還是一樣破綻百出......。
所以說,2016新春時節超強迫力快速拆除北門高架橋雖然看得大家很爽,但後續的交通與文化歷史景觀規劃,才是最大考驗的開始。這是否會是一次城市歷史的災難,是否如同這次市府連個「忠孝橋引橋」與「北門高架橋」都搞不清楚的城市記憶錯亂?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人非常憂心,但在此刻,我們也只能真心的說一聲,「1978-2016,三十八年來的辛苦,再會與感謝,北門高架橋,謝謝你!」
以下是這幾天的一些拆除照片記錄。
按柯市府對歷史建築的態度,其實把北門移走對整個交通是最好的。找個廣場擺不就好了,呵呵。
回覆刪除感謝洪老師貫穿時空的全記錄!
回覆刪除感謝洪老師貫穿時空的全記錄!
回覆刪除洪老師我可轉貼此文章至臉書及LINE嗎?
回覆刪除洪老師我可轉貼此文章至臉書及LINE嗎?
回覆刪除洪老師 您好
回覆刪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5年委外拍攝全國92處國定古蹟環景,並已經具體成果。
看到老師提到的北門,文化資產局已於2015/11/9拍攝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並將成果放至Google平台以及「文化資產局國定古蹟環景導覽計畫」FB粉絲團、Google+。
「文化資產局國定古蹟環景導覽計畫」FB粉絲團:
https://goo.gl/jdBkhc
文化資產局國定古蹟環景導覽計畫Google+
https://goo.gl/0gjyfD
供參~
洪老師 您好
回覆刪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5年有進行全國92處古蹟環景拍攝作業,目前已經具體成果。
文中提到的「北門」,文資局於2015年11月9日有拍攝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可參閱以下粉絲團及Google+。
「文化資產局國定古蹟環景導覽計畫」FB粉絲團
https://goo.gl/LimYSx
文化資產局國定古蹟環景導覽計畫- Google+
https://goo.gl/0gjy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