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立法院是日本時代原本的「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 校」(老一輩台灣人稱的第二高女,跟戰後稱北二女的中山女高不一樣。中山女高在日本時代是「第三高女」)。這間學校以前大多是日本人念的,戰後跟第三高女(現在的中山女高)名稱互換,和台南一中與二中戰後名稱對調一樣。
戰後,從第二高女改成省立台北第三女子中學的這個學校,因為校舍在二戰時被毀損嚴重無法使用而停辦。不過,該建物修好後,曾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使用,直到省府於1950年代後期搬去中興新村,空下來的這個建物才由立法院於1960年進駐。

如今仔細看第二高女的建築,除了靠近中山南路側被一堆鐵門與奇怪的橘色玄關給拉皮 美容外,其實保存的還不錯。整個ㄇ字形格局,中央是操場,為典型學校型態。而校舍因考量到日照,南側棟的迴廊在南 邊,而西側棟的迴廊是東西二邊都有。
依照美軍二戰時轟炸後的空照圖看,除了1935-36年度新築的校舍沒毀外,其餘的L形紅磚建築似乎屋頂已經燒失,是戰後保留紅磚外皮加屋頂重蓋的。1935-36年度新築的校舍其實是貼上褐色的國防磚(青島東路側可見),不過目前立院把靠近內側的部分也漆上紅色。
事實上,立法院的老建築不知道是不是古蹟,但狀況其實不賴,可以保留保留,也算是留下一點城市記憶。
下圖是二戰時美軍轟炸後的第二高女狀況。美軍1945航照,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p=1786

下圖是第二高女的學校平面

這是1935-36年度新築的校舍立面圖

以下是2010.8.26.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