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台北舊市議會快被柯P政府用怪手拆光光了!


沒想到,神秘的臺北舊市議會,整個大議事堂竟然依然健在,連以前市議員的桌子都好像時空凍結人去樓空一樣扇狀分列。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整個建築,很快在二週內,可能就被柯P市府下令用怪手拆個精光了!
因為文長,習慣只看簡短懶人包的人搞不清楚寫這篇要幹啥。我早說過,洪家當年捐出土地,就沒有要去要回來,只是秉持祖先當年捐地做公益的態度,監督市府的文化歷史作為。所以,簡單說就是:

1.郝市府作的文資鑑定太過粗糙,有需要好好重新檢視一下以免拆光就什麼都沒了。
2. 建物內仍有議政歷史相關文物,需要清查後才能拆。
3. 建物本身需要先做測繪。既使要拆,也要先測繪。
4. 最好請高建築師回來指導一下那些建築構件,是可以保留作為未來所謂的城市願景館的展示用(市府官員說,以後展示廳可以用大圖輸出或做模型呈現,這也太糟糕了吧!)
5. 慎重考慮立面保存與後部高樓興建的整合。

==== 以下文長,慎入=====
台北市的舊市議會開發案,在今年十一月初第三度流標。雖然這讓市政府的開發再度因此延宕,但柯P市府卻怕夜長夢多,早已發包出去打算本月底就要拆除地上建物。畢竟,在都發局規劃者的眼中,認為這建物很醜,所以要趕快拆一拆的心態下,文化局又一副這個建物裡面外面都沒有文資價值,2005年也在郝市府主導開發下早已說過「沒有文資價值,不列古蹟也不列歷史建築」,所以一切似乎就要如此消失於台北的城市歷史記憶裡。真的如此嗎?
我對於這個案子是一直有在關注,因為這塊地在清代是屬於我家所有,是我的先祖洪騰雲的地。他為了捐建考棚而將此土地捐出來,甚至還被清廷頒了一個急公好義坊。在郝市府時代,我們洪家曾群起反對市府將這塊土地送出去給財團開發蓋旅館。到了柯P時代,則原則同意60%招商開發,40%保留為公益使用,且部分要作為城市願景館。但是這個規劃,雖然考量進去洪家對於這塊土地歷史的尊重,但如果以為裡面放個洪家祖先的介紹就問題解決了,那就太狹隘也太小看洪騰雲的願望了。其實,洪騰雲希望的精神,不是蓋什麼宣揚他的個人公益事蹟,或者政府政令宣導政績的城市願景館,而是要好好保留臺北的城市歷史,這裡面也包含臺北議政與市政上重要見證的舊市議會相關建物與遺跡,甚至文物! 
台北市的副市長說,建物拆除過程中,已經委請廠商要做記錄。似乎,這樣就做好了影像調查記錄!?其實不然。今日受邀在李慶峰市議員與顏若芳市議員辦理的會勘中,第一次進到舊市議會內,這才大大大的開了眼界。原來,在市府官員眼中已經被警察局改造,沒什麼遺跡,沒什麼價值的舊市議會,竟然如時空凍結般,留下了整個舊市議會大議堂,以及許多重要的建築構件。

從舊的市議會大門進入,氣派的樓梯健在!
大議堂健在!比對老照片看看~~~~

 以下老照片來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臺北市戰後最早的議會位於原臺北公會堂,即今中山堂。後於1964年遷至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口的這棟舊市議會大樓。此建築由臺北市政府工程處設計,名建築師高而潘任職基泰工程司時做為設計顧問。依照建築專家凌宗魁的調查研究指出:「舊臺北市議會原址採用扇形平面議場,並反映於外型量體,回應位於路口面相轉角的城市表情,放眼臺灣地方自治史,屬於極為特殊的案例。在議會建築設計中,「民主的傳統」是最重要的表現元素。會議空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雅典城邦普尼克斯(Pnyx)的公民大會,是由土牆環繞,類似劇場的開放式扇形空間。該處有固定席位,常務委員會每年定期於此召開大會,共同討論城邦立法等公共事務,集會場所的中心是演講臺,演講人與在場參與群眾可互相觀看對話,咸認為是近代多數決政治的前身。此種政制模式確立了雅典做為其他城邦民主政體的示範地位,該種空間也被賦予了開啟先河的象徵意義」。

凌宗魁指出:「近代於英國首先再度出現此種意識空間。英國是現代民主和議會制度的發源地,其觀念隨著國力發揮影響,議會空間需求也傳播至全球。若將英國議會 進行系統分析,會發現兩種不同的設計類型:如愛爾蘭議會般使用半圓形的空間,以及西敏寺內部則使用長方形的議事桌,這兩種不同形狀的議事廳則在會議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長方形會議廳擺明對抗的架勢,從空間上區分出了左派和右派,扇形議院則更增加在場全體參與共決的功能。理想的會議進行應該聚焦於議題本身,不需要派系對抗,所有人都朝向圓形建築的中心發言,代表注意力和情緒都集中於一點。現代民主不再是透過階級高低來解決紛爭,而是透過各個政黨與派系結盟、對抗、辯論和協商來尋求支援和共識,座席也應以緊湊狹小的空間,不宜太過寬敞舒適,以加強民意代表注意力的集中,和為了盡早離開座位所促使的審查法案與議事效率增加,且避免媒體無法捕捉議場的全景畫面,讓民意代表失去被社會監督的機會,造成漫不經心的出席和討論情況,這種空間的設計並非不夠人道,而是 工作性質的需求致之,1964年的臺北市議會議場,已經充分反映此種精神所轉化的空間在臺灣的落實,今日的新議會空間反而太過寬敞乃至鬆散。」

如今,走入台北市議會舊址,依然有氣派的大廳與樓梯可以直上議堂。在彷彿時空凍結而從未曝光的扇狀建物中,沒想到整個議堂竟然保存著。更令人訝異的是,連議員兩個一組的座位桌子,依然神秘地保留著。現場的市府官員說,這些都應該是警察局時代弄的,「不是什麼古物啦」。但是調出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歷史照片比對,這些扇狀分列的桌子,都是當年台北市議會留下來的啊!市府想要趕快拆一拆以免夜長夢多,但卻沒有好好測繪這棟建築,甚至調查內部有什麼重要的台北市議政文物,甚至有什麼建築構件值得保留。
看看這些旋轉樓梯,通往二樓的旁聽席。

電梯!

其實,以這棟建築在臺北市議政史上的重要性,開發時留下中山南路與忠孝西路扇狀的立面並不為過。只不過台北市府看不上這種1960年代的現代建築,想要以文青的浪漫想像去蓋新的,剷除舊的。未來,這裡可以是城市願景館,一個有願景的地方,卻沒了歷史的虛偽空間,正符合柯P西區門戶計畫一路以來缺乏文化歷史深度,想要幹掉三井歷史老倉庫,搞個偽甕城假護城河的敗筆。

聽說柯P可能在兩週內就要把台北市舊議會給用怪手拆個精光!我們當然都相信柯P的魄力,就像我們喝采於他一上任就拆除雞肋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一樣。但是,舊市議會是台北市重要的議政歷史。難道,你做的那個城市願景館,只放舊照片嗎?只放怪手拆剩的瓦礫堆嗎?都沒有立面保存的可能性?拆除前有沒有先把建築測繪過?如果都沒有,就請怪手進場拆,那柯P跟以前好幾任沒有文化的野蠻市長又有什麼不同呢?這個案子很急,市府會怎麼做,很快就可以知道了。

補記因為文長,習慣只看簡短懶人包的人搞不清楚寫這篇要幹啥。我早說過,洪家當年捐出土地,就沒有要去要回來,只是秉持祖先當年捐地做公益的態度,監督市府的文化歷史作為。所以,簡單說就是:

1.郝市府作的文資鑑定太過粗糙,有需要好好重新檢視一下以免拆光就什麼都沒了。 
2. 建物內仍有議政歷史相關文物,需要清查後才能拆。 
3. 建物本身需要先做測繪。既使要拆,也要先測繪。 
4. 最好請高建築師回來指導一下那些建築構件,是可以保留作為未來所謂的城市願景館的展示用(市府官員說,以後展示廳可以用大圖輸出或做模型呈現,這也太糟糕了吧!)
5. 慎重考慮立面保存與後部高樓興建的整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