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神人神出阿公來去「公會堂」的角落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群HRR小隊「神人」神出這張照片的總整理,感謝皇哥、吐白大師謝老大與林小昇的協助,我把這一系列的討論整理如下。故事的開始是,我找到這一張我阿公洪長庚帶著家人去參加「台灣博覽會」的照片。這張照片上面寫的日期是:1935.11.17.,然後標註著「博覽會」。那麼,地點是哪兒呢?前面有個日式木造建築,後面貼面磚的建物我直覺是公會堂,就是如今的中山堂。但是,那個凹凹凸凸的窗戶Bay Window又是怎麼一回事?於是,神人等級的HRR小隊就開始進入超時空,回到1935年開始神這一張照片的拍攝地點。

首先,謝老大神出這一本書[台灣建築會誌]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觀て步る記(P304-305附圖),推測拍照地點,應該在交通土木館、產業館之間。
會做成這樣的猜測,主要是皇哥立馬神出「台灣建築會誌」的附圖,從四面的設計圖面比對,有bay window的只有靠近如今中華路的那一面,而阿公的照片裡又有個中國式的屋簷,因此推測是西面靠近南邊處。

 加上背面這張照片,幾乎神出了拍照地點。

 接著就是以各時代照片再次確認。下圖是博覽會時代的空照。
運用中研院GIS中心的歷史圖資,可以這樣神出,那一棟現在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建築,前身雖是國民大會,但原本是沒有的。而且,公會堂在中華路這一面,很可能立面都被連接的新建築給GG了......。
老照片裡,靠近中華路那一側原本是沒有建築的。皇哥查出,國民大會建築是榮工處的作品,沈景鵬主持的。「民國70年底,台中港第一階段興建完工,沈先生奉調榮工處擔任設計組組長,主辦國民大會秘書處增建中華路辦公大樓及監察院議事廳新建工程設計工作,保存維護原有歷史性建物外觀,完成增加新功能之設計目標,深獲業主讚揚。
所以,阿公在1935年拍照的地點,看起來就是公會堂靠近中華路的那一側。可是這一邊被後來國民大會的建築給擋住了。要找到bay window痕跡可能就得往裡面去找。日昨去中山堂光復廳看周成過台灣,剛好來個調查一下。這是側邊南面的樣子。這個出入口旁那個新立面是新蓋上去的。

 可以看到怎麼接。
 進去以後的樣子.......
 公會堂的壁面面磚好漂亮!
 地板也好美!
這是樓梯,上面有相當著名,目前登錄為台灣「國寶」的雕塑家黃土水於1930年所完成的「水牛群像」。維基百科有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就不多寫了:「累積多年對台灣水牛形體的觀察紀錄心得,並多次入選台展與帝展的黃土水,於日本東京池袋的工作室中,以淺浮雕的技法,創作此一高250公分,長500公分的大型雕塑,為其創作史上首見的大作,打算以此做為參選帝展的作品。由於黃土水傾全部心力於此創作之上,除有過度勞累之跡象外,亦因盲腸炎延誤就醫,終在1930年屆臨此作完成之際,因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病逝。本作也因此不及參加帝展。1937年,黃土水遺孀廖秋桂將此作捐贈予台北市役所。由於作品尺寸巨大,經考量後,決定鑲嵌於甫落成不久的台北公會堂二樓與三樓間樓梯前的中央牆壁上,以作展示。」
 這是二樓的「光復廳」。
 登登~~~ 看到沒有,那個那個bay window,就是我阿公照片裡頭背景的建築樓上。看起來這些窗戶都已經「遮起來」,不可能有陽光跑進來了.......。
再看一下以前完工時的照片。
 以上,case closed.

1 則留言:

  1. 公會堂可說是台北市最早的文化中心、公民會館,除了黃土水之外,四周還有很多寶,是個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地方。:P

    1938年為慶祝台灣日日新報成立40周年,本社就在對面的日日新報(後來的新生報,招牌還在)捐贈了一座4吋的望遠鏡給台北市役所,於是公會堂的頂樓設立了天文臺。這便是今天市立天文館的起源。這個望遠鏡後來搬到圓山天文台,目前繼續在士林天文館展示。

    至於藝術,除了這棟建築物本身、或是曾在此舉行的表演之外,1929年為慶祝天皇陛下即位所繪製的一批膠彩畫也長期收藏在此。2003年這批畫作移撥給北美館典藏,上個月剛在「典藏品修復展」展出過。

    另外,公會堂廣場上的 國父銅像是臺灣第一座戶外的孫文銅像,作者是雕刻家蒲添生(1912-1996,嘉義人,陳澄波的女婿),1949年雙十節揭幕。

    不過這個銅像底座則是來自西門「橢圓公園」的民政長官祝辰巳銅像。這仙 國父銅像已由台北市政府列入「古物」。(不確定有沒有包括底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