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張報紙,來自1992年五月九日的中國時報。不過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一個標是這麼早,1942年千千岩助太郎所設計。畢竟當時塔身,是以戰後地震重修時的年份為主。不過,我那時候就覺得這個標很漂亮,因此才特別撰文希望保留就是。或許是這個機緣,後來知道千千岩助太郎的一些故事,特別是他當年測繪了這麼多原住民建築的事蹟,就非常地感動。
以下是今天開幕的一些照片。
兩位大老的交換名片,右為千千岩助太郎的兒子千千岩壬,左邊不認識就科科了。
千千岩助太郎的兒子千千岩壬真的不簡單,他也很愛爬山,跟隨父親腳步,拍攝父親走過的路,看過的景。
今天現場有位大大,穿得跟千千岩助太郎一樣,好像穿越古今跑來現代,拿著相機也在拍。
看完千千岩助太郎展後,我們逛了校園。我這才發現,北科大除了紅樓外,還留有這一排舊房子耶~希望不要拆啊!
這就是到北科大必拍的老梗點了,紅樓舊書庫。
門口有一些現代建築,這個樓梯像不像是國父紀念館啊~?
這個建築書上常會提到,以前每天上學都會經過。過去好像是寫臺北關。
最後是拍衛理堂。很特別的建築,希望能留著!
您好,
回覆刪除很喜歡您把北科拍出那種歷史的痕跡
可以引用你的圖放在校園簡介的簡報內嗎?
(我是北科的學生,僅供課堂作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