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演講公告:風‧火‧台北


下週三我將有一場演講,講題是:「風‧火‧台北——二戰時期簡易飛行場與殊開空地帶之闢設對台北街道紋裡的影響」。地點在師大地理系十樓會議室,時間是14:10-16:00,歡迎大家來聽。這場演講基本上是以我兩篇論文為主,一篇是已經發表在地理學報關於臺北簡易飛行場的,另一篇是將刊登在台灣文獻的疏開空地帶。兩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對於「風」在城市選址上的角色,以及城市佈局中工業區與居住空間相對位置的選擇都有所探討。然而,透過盛行風與飛機場跑道的相關,繼而影響了城市中的街道紋理,則尚未有論述提出。本研究嘗試從臺北的城市街道發展中,解構其透過飛行場的規劃與建設,特別是二次大戰後期在臺北市東區所興建的簡易飛行場為例,說明「盛行風向 → 飛行場跑道方位與軸線 → 防禦用圳溝範圍 → 街道方位與走向」的發展過程,如何影響都市的街道紋理。

飛機場的設立,盛行風方向的考量至為重要,因為飛機起降必須要避免過大的側風導致翻覆,故多以盛行風向作為跑道方位,如此一來也可讓飛機起飛時獲得最大逆風下的最大浮力,以較短的跑道起飛。因此,一地的盛行風向,往往影響了跑道方位的規劃以及機場的用地範圍。這樣的飛機場建設,常常也在都市的脈絡中劃下長遠的改變痕跡,即使機場已經廢棄轉為他用,其受盛行風向所影響的軸線,仍將繼續刻劃著都市的街道紋理,或者農村的農地範圍。

日本時代的臺北飛行場,在1930年代中後期的規劃與建設時,為了避免影響未來臺北市的發展,而選擇了市區最北端靠近基隆河岸的城市邊緣用地。然而,此一地點雖對從淡水河進場的飛機無多大影響,卻對從基隆港端進出之航機,有了自然地形上視線較差的缺點。主要的原因,乃是基隆河河谷的弧度折入臺北盆地時,臺北飛行場的跑道其實是在較北之處。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以軍事考量為優先的情況下,日本軍方會依照基隆河河谷地形的弧度,增闢一處範圍方正且跑道更長的簡易飛行場讓軍機使用。而此簡易飛行場的建造,包含其外緣的防禦用圳溝,因而讓戰後機場撤廢之際,這些溝渠加蓋而形成今日之延壽街與健康路時,依然延續著當時的軸線;甚至1960年代後期開始規劃的棋盤狀民生社區格局,也依此方位劃設,而讓戰時的簡易飛行場跑道與臺北盆地內的東北東方位盛行風,深深刻劃在臺北的城市街道脈絡裡。這樣的盛行風、機場跑道、城市街道佈局與紋理相關,就這樣影響了城市的街道軸線,而烙印下長久而難以改變的歷史刻痕。

火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印記——
二戰時期臺北市的疎開地帶與戰後城市街道發展演變



臺北的城市發展歷史中,在二次大戰時期為了避免美軍的轟炸造成廣泛延燒,而有了 開闢「疎開地帶」的作為。這些在1944-1945年間才緊急開闢的城市內疎 開地帶,主要是為了區隔開大範圍的日式木造建築,避免一旦遭受轟炸後會整片延燒造成重大傷亡而拆屋劃設。這些非在承平時期都市規劃 中出現的疎開地帶在台北的街道紋理中烙印下防防火的戰爭印記,但卻未曾在先前的研究當中被深入探討。本研究利用二戰 時期美軍的航照判讀,標定了臺北市內數條的疎開地帶其劃設的位置與相關都市發展之關連,可分為:(1)以既有道路拓寬 開闢、(2) 以計劃道路為基線所開設、(3) 未在承平時期都市計劃中出現,但考量到日式木造住宅密度過大而強迫緊急劃設。這些疎開地帶在戰後 初期多因市府未立即闢建為道路,乃被民眾侵佔搭蓋違章建築,而又在戰後歷經了違章的時代。有名的龍泉街小吃、圓環附近攤商,均 是疎開地帶在戰後初期所形成的特殊臺北城市風情。而像是南北縱貫的金山南路,或者留有狹長師大公園的師大路,亦都是疎開地帶所遺 留下的城市遺跡。



依照戰爭末期美軍的航照圖判斷,如今的金山南路,從日本時代北端的樺山町,一路縱 貫往南穿越幸町、東門町、台北刑務所之福住町再到錦町,直切了當時日本式木造住宅區的集中地,而止於如今的台師大。這條切 割日式木造住宅區的防用「疎開地帶」,在1932年的臺北市區擴大計畫中並不存在,但戰後卻因此地帶的劃設,而順理 成章地在1950年代的都市計劃中成為計劃道路,嗣後歷經金山街違建時代而至最終拓寬的金山南路,可說是台北的街道發展中,最有代表 性、因為戰爭時期防防火需要,由「疎開地帶所演變而成的道路。這條縱貫台北市日式木造住宅區的南北向地帶,在止於 如今的台師大後,往東又從現今的師大路繼續沿伸,切割開古亭町的日式木造住宅區。師大路在1932年的都市計劃圖中並未出現,依照航 照圖來看,成排相連的一戶戶木造宿舍區,若非「疎開地帶的開闢,此處在當時應無出現道路之計劃。從如今師大路二側的建 築基線分佈,還有額外出的狹長形師大公園,此皆師大路最初為「疎開地帶」所造成的痕跡。



如今,臺北市內這些疎開地帶多已闢建為寬廣之道路,當年作為防火對象的日式木造 建築也泰半拆除改建,但若深究其形成的歷史緣由,卻可視為戰火下防概念中,二次大戰時「不燃都市」理念在台北所烙印下的痕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