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0.5.2.)早上天氣晴朗,於是出門來去雙連陂趴趴走。雙連陂現在當然是不存在了,但是透過老地圖與航照還有孤狗大神的幫助,也就這樣走了 一大圈。今天的踏查,主要是從雙連打鐵街開始,也就是美軍老航照中的A路線。打鐵街基本上就是現在的興城街,不過戰前的老路只開到如今的歸綏街而已。沿著 打鐵街來走,老房子的痕跡依然可尋,那一棟左邊的L形巷道依然健在!我這樣走啊走,轉到B點時,看到這個馬先生題字的蔣渭水紀念公園。這個公園最神奇之 處,是整個公園的外圍基座全是與臺北城牆完全相同的基石耶!看那個長度幾乎是標準SIZE,那這些石頭是怎來的?這個公園在終戰時根本不存在呀!在這個公園的北邊,就是雙蓮國小。這個國小依照他們自己的校史紀錄,該校於 1942年4月4日以明治公學校之名創立,借用大橋國民學校校舍設校開辦,到1943年2月23日遷移至太平國民學校,直到1943年9月25日校舍建築 完竣後才遷回現有校址。不過依照1945年的美軍航照,北邊的校區根本已經炸爛爛了。今天比對的結果,發現戰後的國小校區有往東擴展,大概多了一半呢!而 且神奇的是,這地名明明叫做雙連,不太清楚為何會改做雙蓮國小說。走完了這一段,又接著往回走。這次走的歸綏街83巷,可以說是雙連陂殘存的最後水道遺 跡。依照我的判讀,雙連陂在填土後,原本河岸成為目前直通到民生西路的巷道,也就是先前有說過的民生西路171巷-萬全街103巷-錦西街97巷,但是當 時還保留了水圳的渠道,這在1945年的美軍圖上是可以看見,不過如今也加蓋成為歸綏街83巷(圖中的C)。這條雙連陂最後的渠道遺跡,變成巷道後並未直 通道民生西路,目前巷弄內的老房子也不多,但少數幾間可以看出有趣之處在於,似乎是加蓋後的路面有填高,因此原本的門與建築就變得比較矮小。大概有二棟房 子目前都仍可見這種矮小狀況,推測是渠道仍在時的建築。雙連陂現在遺跡已經不多,不過仍有刻劃出的巷弄永遠揭示著它的存在。
美軍1945航照,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p=1786
下圖是在A區的打鐵街。
下圖是B區公園內的石頭。
下圖是歸綏街83巷內變矮了的建築。
此公園原名「錦西公園」,2007年8月5日舉辦「蔣渭水紀念公園啟用典禮系列活動」,由當時京師馬府尹主持紀念碑揭幕儀式。
回覆刪除説到打鐵街,稍微往西北一點,大同分局(空照圖上的臺北北警察署好清楚哇)西北側一帶的寧夏路稱「柴寮(仔)」。前幾天跟保生大帝拜訪此處時,看到兩排的建材行才恍然大悟。
或許昔時雙連陂具備儲木與航運的功能?
十一年前找房子時曾經找到這巷弄裡的房子,頗有下町風情,若不是房間太小就真的住到這一帶了;後來住到民生西路405號去,同樣是充滿下町風味的地方。版大的文章喚起我不少回憶....
回覆刪除十一年前找房子時曾經找到這巷弄裡的房子,頗有下町風情,若不是房間太小就真的住到這一帶了;後來住到民生西路405號去,同樣是充滿下町風味的地方。版大的文章喚起我不少回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