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12月13日(週日)14:00於花蓮鐵道文化園區2館(舊工務段)舉辦的『洄瀾鐵道風華再現』願景交流座談會暨志工進階研習會議,也有我發言的記錄,以下提供大家參考:
主席:文化局長吳淑姿
司儀:文化資產科長陳進村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洪致文教授:
從剛剛不管是老照片或外國的經驗例子來反思,在座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地花蓮人,對身邊鐵道消失的敏銳度,可能比我們這些外地人還要強烈!但這二十多年來,我 對花蓮的歷史文化消逝,特別是鐵道文化這一塊的消失感到憂心。我們怎樣去紀錄跟留下一些東西?在我們身邊看到不管是火車站或是差點消失的噴水池,也許有一 些東西被保留下來了,但也有很多東西消失了,甚至未來會消失更快!
剛剛邱老師照片中的光華號是黃色加白色的,其實那時候是台鐵的員工,去台北出差時,看見台北的公車都是黃皮車,於是突發奇想覺得我們花蓮這邊的火車,如果 塗成黃色也不錯,所以後來東線火車才變成那個顏色。1966年10月31日西部光華號通車,那就是西部在電氣化之前最快的火車了。所以當時花蓮人就跟政府 抗議,為何西部有這麼快的光華號,但花東卻沒有。於是,後來政府才買了窄軌的光華號給花東民眾。但是,花東地區的光華號與西部的不太一樣,西部光華號是不 銹鋼亮亮的,但台東線的卻塗成灰色。是後來又買了鋁皮的光華號,才有沒塗妝前也是亮亮、很像西部的光華號。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東部的窄軌光華號曾破世界 記錄,時速曾跑到70幾公里,是世界762mm軌距跑最快的火車呢!。
今天透過這個聚會,我想可以傳達一些概念給關心鐵道的大家。第一,台灣常常認為捷運是快速便利的象徵,傳統鐵路就是慢、落伍的!如果有去過日本、或去過一 些先進國家搭火車,你會發現它的鐵路軌距跟台鐵的一模一樣,可是班距跟行駛速度、效率與地下鐵沒什麼差別;像在日本JR的山手線,車子一直來一直來,你會 以為它好像是捷運。因為,傳統鐵路也可以經營得非常有效率!第二是花東地區的人快要失去,恐怕要好好珍惜的,就是花東鐵路電氣化後要消失的風景。電氣化往 往被認為代表火車能夠跑得比較快,更有效率。花東地區的人,特別是台東、玉里民眾要到台北可能會越來越快。但我想講的是,鐵路電氣化並不代表效率就會變 好,速度就會變快,火車班次就會變多。因為這些通通都不一定是如此必然!這些均取決於鐵道經營者的排班,也就是運輸效率。花東地區的人經歷了762mm軌 距變成跟西部一樣寬的改變,但我們的行車速度,並沒有比較快啊!現在的莒光號,可能比當時的光華號還慢。連西部幹線日本時代蒸汽火車牽引的急行列車,跑得 也比電氣化的復興號還快。所以,重點不在電氣化,重點在於經營者有沒有效率。如果是因為路線容量不夠,應該是朝向多增設交會站,再加強效率地排點,鐵路電 氣化帶來的是環保思維,但大家要去思考的是,沿線放那麼多的電線桿,那麼多的電氣設備,路線上的火車如果沒有那麼多在跑(運量沒那麼大),那投資的設備是 不是就太多?
電力火車為什麼會比較環保?是因為它加速的時候是用電力,但減速時馬達可以變成發電機,把電送回電車線,這是再生回饋的效果,可以節省能源。但現在的科 技,有油電混合車的設計,減速時多餘的能源,也一樣可以透過發電存在電池裡,之後再提供車廂裡其他的用電所需。所以這類油電混和火車,它在節省電力與環保 方面,並不輸給電車的系統;以實用性來講,法國已經有這種傾斜式柴油車,且已量產。所以,電氣化絕非環保考量的唯一選擇。而花東地區民眾最關心的是,台 東、花蓮到台北可不可以再快一點?現代的科技一再進步,外國有很多跑的比台鐵自強號電車還要快的火車,可是它卻是柴油動力。我們發現,台鐵傳統的自強號電 車跑得比日本北海道特急柴油車還慢,在技術上柴油車可能都可以跑得比電車快!所以,跑得快慢似乎與電氣化與否也沒有那麼大的相關了。
隨著花東鐵路電氣化後,現在各位習以為常在身邊、花東最美麗的風光、縱谷間的鐵道風景都會消失!拍火車的鐵道迷都知道,宜蘭線已經毁了,是因為沿線充滿了 電線桿,本來你可以看到很漂亮的龜山島、北海岸,但現在都被電線桿破壞;花東線現在是最讓外國人青睞的鐵道;我有很多外國朋友,包含未來文化局會出一本東 線鐵道專輯中的一個美國人安有仁。他每次來台灣一定要來花東線拍火車,他說這是台灣現在的幹線裡面,唯一沒有電線干擾美景的地方!不過,這樣的美景也快要 消失了。前幾年他來花東拍路牌交接,再早一點他來拍臂木式號誌機,這幾年他比較少來了,我跟他說,你再不來,電氣化施工後,電桿一支一支放下去,就什麼都 不用拍了。
這十幾年來,我們看到現場身邊的這些建物,零散地被保留在花蓮舊站週邊區域。這代表著,如果這些文化保存的聲音沒有出來,這裡可能早已被夷為平地。所以我 們要開始學會一件事,商業的發展而完全不顧文化歷史這一塊時,其實只會使商業跟觀光沒有歷史的深度,就會像現在各位看到的一片空地一樣,活不起來!要讓它 活起來是要有故事,要有記憶;所以我們才會希望把噴水池留下來,因為我們已經失去火車站了,如果再沒有噴水池,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我對花蓮舊火車站的 記憶,還有像旁邊的老旅社、花蓮客運車站,那幾乎是我現在唯一能夠去定位曾在這個花蓮老火車站來去的經驗。我想,在地的花蓮人,對於這老車站,可能有比我 更深的感情存在!有一次我還特地去住車站旁那間舊旅館,其實只是要回味一下老車站附近的氣氛。
在這個願景座談會裡,我想要跟大家一起期待的是,馬總統的政見裡有提到恢復一段窄軌花蓮的鐵路。交通部長還為了達成這個政見下來勘查。我自己對這區域很有 感情,1995年曾花一段時間住在花蓮,跟一個好朋友保存了一些東西。那時候,我們做了一些事,就是保存現場後面那一塊車長室的門板。很高興主辦單位特地 把那東西搬過來。這有一段故事。那時候,我們在搶拍小叮噹列車、路牌交接、號誌機等照片時,無意間在南濱撿到這塊車長室的門板。當時台東線的窄軌鐵路拆得 差不多了,像這個車長室的門板不多,所以就搬去他家存放,一放就放了十幾年;其實當時門板旁有一個1912年造的鐵橋鋼樑,沒辦法保存很可惜。以前南濱那 兒,曾經放了一排蒸汽火車,後來被解體當廢鐵賣了。而有的賣到日本,就是在我文章裡可以看到的東線LDK56、57。它們有的流落到日本柏青哥店前面,沒 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很可憐!
花蓮離海很近,但又好像離海很遠。她被稱為後山,但是從太平洋來看,花蓮卻是門戶!在1981年我第一次來花蓮看到台東線的窄軌火車時,是從海上來的!那 次我們坐花蓮輪,大家還記得侯麗芳唱一首歌,歌詞有「駛進金色的港灣」嗎?我看到的花蓮,就是那樣閃亮亮的。火車在花蓮港邊走過,那整個意象跟這個區域現 在要塑造的感覺有點類似。我真的很希望,將來如果東線窄軌在花蓮復活,應該是把舊站從工務段這裡拉一條線一直到海邊,這樣就連結了舊站的意象,還有到海邊 的感覺。那要比從花蓮港站拉到花蓮新站,要更有歷史跟文化深度。如果做得起來,就可以當成台灣非常大的觀光號召。
洪致文教授:
徐段長講的概念有連接歷史、文化、鐵道等等,是非常棒的想法!為什麼我對剛說的那扇門念念不忘?因為我撿到門時,不是說旁邊有橋嗎?不知道那個橋後來是被 埋了還是拆了。但聽徐段長講,我才猛然想到,那橋上是寫明治45年汽車會社製造,所以是大正元年(1912年)。窄軌台東線一剛開始的第一年買來的鋼樑 橋,也就是去南濱的那條鐵路啊!這座橋是後來廢棄不用了,鋼樑才從七腳川被搬到門的旁邊丟棄。十幾年前,我還看到那個鋼樑健在。我覺得徐段長這個把鐵路延 伸到南濱的概念很好,跟歷史上從海上來花蓮的連結也非常棒。如果剛剛說的,往花蓮港去的路段有技術上的問題,那往南濱這邊的走法,若相對簡單,且又有歷史 脈絡連結,我覺得是可以考量的。
咦?花蓮輪1981年還沒停航喔?
回覆刪除北迴線不是1980就開通了嗎?
還有別府丸的資料在網路上真少啊...
我也很喜歡花蓮。
回覆刪除我覺得文中確實有很多重要的提醒。
這會讓我想到,我們的文化局長(和其他都市規劃的主關單位首長)有沒有願景?
我們自己的市民,可不可能更有文化願景?
「花蓮被稱為後山,但其實換個位置(從太平洋的方向)看,卻是門戶」這段!海港和鐵道連結的意象和可行性,跟我們正在努力的打狗驛保存似乎有可以參照之處
「那要比從花蓮港站拉到花蓮新站,要更有歷史跟文化深度。如果做得起來,就可以當成台灣非常大的觀光號召」
可不是!
我們的主政者一直強調自己是現代城市,卻很少更深刻地對市民和自己說明「現代」是從何產生?歷史的堆疊、痕跡在哪裡,活水又可能可以從哪裡激發?
沒有了這些,現代城市真是徒具空殼、一番幻象罷了。
文中確實有很多重要的提醒。
回覆刪除這讓我們想到,我們的文化局長(和其他都市規劃發展的主關單位首長)有沒有願景?
我們自己的市民,可不可能更有文化願景?
「花蓮被稱為後山,但其實換個位置(從太平洋的方向)看,卻是門戶。」這對我尤有啟發!海港和鐵道連結的意象和可行性,跟打狗驛似乎有可以參照之處。
「那要比從花蓮港站拉到花蓮新站,要更有歷史跟文化深度。如果做得起來,就可以當成台灣非常大的觀光號召」
可不是!
我們的主政者一直強調自己是現代城市,卻極少更深刻地對市民和自己說明或用行動展現,「現代」是從何產生?歷史的堆疊、痕跡在哪裡,活水又可能可以從哪裡激發?
沒有了這些,現代城市真是徒具空殼、一番幻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