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理工背景出身的我,一拿到資料與數據,就會想要來給它分析一下。最近開始做我阿祖洪以南漢詩的研究,蒐集的詩詞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5.7.1.~1911.11.30.)與臺灣日日新報(1898.5.6~1944.3.31.)中漢文版所刊登的作品取材。拿到的數百筆資料 中,交叉比對重複的部分,整理出的漢詩便成為分析的重點。雖然很多研究文學的人,一定會馬上跳下來看詩的內容,但我卻想來給它做一下「年際變 化」(interannual variation)的分析,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玩的訊號。
依照初步的分析,我先把每年刊登的漢詩筆數做了一個統計。這邊之所以並沒有將年循環(annual cycle)當成分析重點,乃因為阿祖投稿到刊登往往經過一段時間,因此刊登時間未必與季節有所對應,但是年份的分佈上應該是比較有特徵可以來看。初步看出來阿祖在報紙發表漢詩的時間,最多的當屬1910年,第二多的則是1907年。這二個高峰期,正好是洪以南在三十五到四十歲的壯年最盛期。而若更進一步分析,馬上可以看出這幾年創作頗豐的原因主要有二。1907年春夏間,洪以南帶我阿公洪長庚赴日求學,因此有了一趟日本行。1907年這時期所發表的許多漢詩,便都是在日本遊覽時所作,甚至是特別以「東遊吟草」或「東遊唫草」為專欄發表者。至於1910年的最高峰,則要追溯到瀛社這個北臺第一大詩社於1909年創設之故。由於伴隨著與社員交流而作之詩,讓洪以南詩作在1909年起開始增加,至1910年達到最鼎盛時期,而1911年則開始減少。因此,透過洪以南漢詩於報紙發表的年際變化分析,可以知道其漢詩創作的高峰,主要在攜子赴日並東遊的1907年,以及瀛社成立後伴隨的以詩會友機緣。
雖然瀛社成立讓洪以南漢詩的創作數達到人生最高峰,但該年之詩作的題目與方向亦相當多面向,而沒有1907年遊日本時的統一。因此,若從旅遊的角度來看,洪以南在1907年的日本旅行,可以說在其創作生涯中,最有系統的一次旅行漢詩創作。
洪以南1907年的日本旅行,依照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載,是在1907年4月20日搭乘北上的第二番列車前往基隆,然後轉搭大阪商船所有的臺中丸前往日 本長崎。臺中丸(Taichu Maru)是於1897年6月下水,由Sir James Laing Co.,Sunderland製造的台日間客輪。其可搭載的旅客定員,一等艙42人,二等艙444人,三等艙303人,與台南丸及福岡丸在1898年3月 開始,一起共同經營基隆與神戶間航路(經由長崎)。此船於1944年4月12日在奄美大島沖被美軍潛水艦HALIBUT(SS-232)擊沈。洪以南的回 程,是在1907年的8月3日回臺。這趟一共大約為百日的日本旅遊,一共有超過五十首的漢詩發表,可謂臺人在日本時代前期,前往日本接受文明洗禮的旅遊記 實。其間發生的種種,也很值得研究哩!
總之,我這個阿祖也真會玩。阿怎麼我想去的地方,他給我一百多年前就去過了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