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迪化207博物館的「再會與感謝」!

雖然知道迪化207將只營運到2022.8.31.,暑假忙著忙著就忘記要過去了,直到這週末驚覺這已經是最後的週末了,於是趕快在傍晚殺往迪化街來懷舊紀念跟回憶一下。
 
我與經營迪化207的團隊其實相遇很早,特別是該館的華安綺館長,算一算應該是大約十多年前,那時我剛從美國回來開始在學校任教,而她還在圓山那邊的台北故事館要開始籌辦之時,因為我的阿公洪長庚博士有一張圓山那邊拍攝的照片,安綺問我可不可以提供他們使用。回想起來,我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知道陳國慈女士開始推動的老屋保存運動的。因為這一張老照片的關係我們認識之後,隨著團隊接手撫台街洋樓,我竟然在九年前還破天荒地接了他們某一次在國慶日舉辦的導覽,帶著大家到北門那邊晃來晃去順便還在半路上看飛機。果真是年輕時候的往事啊!接著從撫台街洋樓再到迪化207,除了一檔又一檔有趣的展覽外,印象中他們的團隊也因為接台電的展覽規劃,而到師大找過我,不過我每次到迪化207都見不到華館長,今天終於知道原來她固定休週五週六,難怪都沒有見到本尊⋯⋯⋯。
 

 
目前,迪化207正在推出的是最後一檔的「老宅。曾經」特展,以五十間台灣百年民宅之美替這間博物館劃下謝幕。這間私人博物館是2016年陳國慈女士承購台北市歷史建築「迪化街一段207號店屋」開始,於2017年創立迪化207博物館,以推廣老房子再利用及台灣常民生活文化為宗旨,成為在博物館法後第一個自然人所創立的私立博物館。迪化207從開館至今五年,已經舉辦了21檔展覽、87場講座活動,甚至開館至今超過40多萬人次參觀,實在厲害。不過隨著創辦人陳國慈女士決定退休,結束迪化207博物館的營運,這五年來的大稻埕傳奇終將劃下句點。
 


今天除了去看看這個最後的展覽,重點也是好好回顧一下這間戰後興建的街屋帶給我的城市記憶。 迪化207是一棟1962年完成的大稻埕老宅,也許有些人覺得它歷史不夠久遠,但是對我來說,類似這樣子的建物格局卻是我從小印象深刻的住家形式。我相信每一位去過這個博物館的民眾,應該對於那個很陡的樓梯會印象深刻。 
 

 
這種建物的樓梯通常直直的通上去然後又很陡,小時候的我非常害怕走這種樓梯,既使它已經不是木造的還是很恐怖。由於這種樓梯都是直接設在室內穿來穿去,都會經過住家的內部空間,所以很難每一層樓分開分租出去。
 


這麼陡的樓梯小朋友怎麼上下呢?小時候的我,上樓的話就是四肢併用的爬上去,下樓的時候就是先坐在樓梯上,然後一階一階往下坐⋯⋯,小朋友總是有辦法的啊⋯⋯
 
1960年代的老房子基本上不太有那種一大堆裝潢做好的收納空間,但是卻往往會在牆壁上搞這種鑲嵌在裡面的木櫃,像是樓梯旁的這一個,我們家其實也有類似這樣的東西⋯⋯。小時候,我家跟隔壁的木櫃剛好是ㄧ戶一半的格局,過去我的床是靠在這個木櫃的旁邊,所以晚上有時候翻身撞到牆,我堂姐睡在隔壁也會聽到。
 
 
迪化207的屋頂也有我好多的回憶,想到8月31日關門之後就再也上不來了就感到很可惜。過去我其實上到這個屋頂有好多次,不過之前往往都不是在傍晚時分上去的,所以沒有發現這跟我童年大稻埕屋頂的記憶有那麼多相似之處。直到某一次傍晚閉館之前到屋頂上後,才找回了我記憶深刻的童年回憶,也讓我總特別喜歡選這種傍晚四、五點的時間來這裡緬懷。
 

 
在我成長的那個時代,小學下課大概四點多吧,回家寫完功課好像也不能在街上到處亂跑,因為我們大稻埕這邊的街道上其實相當的繁忙,我家前面還有夜市正要準備開始營業,家裡自然是不容許小朋友在外面玩。那麼我們要在哪玩呢?自然就是屋頂囉!
 
 


傍晚的屋頂不會有很熱很熱的太陽,除了有斜坡般的瓦片屋頂外,其實我成長的年代已經有那種平台的頂樓存在,而且還沒有搭上鐵皮防漏雨呢!那時候我們會在頂樓玩各種遊戲、跳繩啦、跳房子啦,甚至有時候還會抓隔壁阿伯種花的土壤裡面的蝸牛來玩。我們跟隔壁的屋頂是相連的,所以隔壁的堂哥堂姐也會過來一起玩。我印象中當時屋頂還有一棵樹會長雞蛋花,當然日日春也是免不了的。
 

迪化207還有一個讓人懷念的外貌,就是位處街角的圓弧形流線型特色。我喜歡這種造型的房子,小時候都很會腦補想像它好像是太空船的艦橋的感覺,如果能住在裡面一定很威~
 
 


 
迪化207即將在8月31日「再會與感謝」,想要留下一些回憶的朋友,請把握剩下的這幾天喔。 
 
 
「老宅。曾經」特展
展期:2022年5月20日~2022年8月31日 
地點:迪化二0七博物館 一樓、二樓及三樓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
週一至週五(週二休館)Monday to Friday (Closed on Tuesdays) :10:00-17:00
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 Saturday, Sunday and public holidays:10:00-17:30
地址:103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07號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鐵博館重現M113上平車的上鐵皮記憶 (2020-2022)

我一直認為,鐵道博物館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保存、延續跟發揚鐵道文化,而這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作法,其實就是鐵道車輛的保存。因為只有這些車輛的保存,才能讓這些與它有關的鐵道文化可以繼續被流傳下去。當然,只有車也還不夠,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車輛的保存,找回人們與它的故事,以及傳承這樣的情感。


前陣子鐵博把軍車放上平車的上鐵皮策劃,獲得許多的回響。事實上,要把這樣子的鐵道文化保存下來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這整個的策劃,其實從我是鐵博籌備處主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想,然後歷經了好幾年才終於能把這個上鐵皮的鐵道文化在鐵博具體呈現。


老實說,用麻繩綁軍車固定在平車上面的這種上鐵皮方式,確實是20世紀留下來的一種活古董。在了解了它力學上面綁的邏輯跟方式之後,其實很容易就知道這樣子的方法是相當傷車子的,特別是輪車的部分。因為,這種方式主要的固定施力位置並不是這些車子原本該受力的地方,所以很容易造成車子經過長途的運送會有操控方向需要調校的問題,甚至會讓整個車體的結構因為受力的關係而受到影響。這也就是說,進到21世紀之後,若軍車要用鐵道來運輸,就應該開發更新更好更快速的方法,來避免傳統的麻繩絞棒綁鐵皮會讓軍車受損。不過不管怎樣,傳統的軍車上鐵皮卻是一個重要的鐵道文化記憶,而鐵道博物館也一直希望能夠把這樣子的東西在這邊傳承下去,所以總希望能讓後人看到這樣的傳統技術(當不完的兵啊!)。

 


為了讓這樣的傳統軍車上鐵皮能夠在鐵道博物館重現,我任內的時候其實第一件事就是把台鐵留存在北廠內的幾輛平車納入館藏,並且開始修復。在當時修復之初,其實我們就已經擬定了其中一輛35F6082平車,是要用來擺放軍車的。在開始跟國防部聯繫時,由於輪車的膠胎容易漏氣,用麻繩綁完之後可能就會漏氣鬆掉,所以我們在接洽的時候ㄧ開始就是以履帶車為目標。

 
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同仁跟國防部接洽之後,獲得了有一批國軍美製M113剛除役,因此我們就去南投現場看了一下,並且理解整個接洽展陳的流程。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冗長的行政程序,很感謝台鐵局杜局長的牽線,才讓過程順利推進。而過程中讓我感到非常驚訝的地方是,原來並非發個文到國防部就可以申請到軍車的展陳,因為我們選的這個M113車輛是美軍裝備,所以依照規定還必須由我具名簽署文件送到AIT,再由他們轉到美國國務院同意之後才可以。總之,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就從我是主任的任內,以英文簽署文件送到美國去後,到最後確定有兩輛M113運兵車可以修復後讓我們放到平車上,都已經是我卸任之後好幾個月的事情了。


一開始,我們先把這兩輛M113放在臨時的平車上,等到修好的平車吊放到鐵道博物館的南線系統中後,才把它們吊掛到幾年前修復時就已經規劃好要放軍車上鐵皮的平車。

 


 

一定很多人會問說,為什麼你們一次要兩輛M113呢?其實很簡單啊,因為打從一開始我的規劃修好平車的時候,上面就是想要放兩輛履帶車,就像當年那樣。所以自然是一次要放兩輛才行囉!


經過了一連串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努力,接下來其實就是要怎麼把用麻繩、絞棒跟三角形止滑木條去組成當年綁鐵皮的這種傳統工藝了。非常感謝陸軍的第三地區支援指揮部運輸兵群支援,先請我們準備好所有的工具與需要的材料,並親自表演怎麼綁以外,也讓鐵博的同仁直接親手參與學習,終於徹底理解這種用麻繩、絞棒跟三角形止滑木條組成的上鐵皮是怎麼一回事了。



以一輛軍車上平車來說,需要前後各兩根三角形止滑木條來卡住前後的位移,然後前端跟後端各需要有一條大約35公尺的麻繩來做捆綁的動作。

 


這個35公尺的麻繩,會先繞到三角止滑木條上,然後再往兩邊的車輪繞過去。基本上,卡住前後的移動這件事情,前後的三角形止滑木條卡緊綁緊之後就可以達到目的。而前端跟後端各要用一條35公尺麻繩的原因,是因為從止滑木條過來,左邊跟右邊兩個車側要彼此以相同張力去避免軍車左右位移。而從三角形止滑木條往左右過來的這一條麻繩叫做主繩,它會直接纏繞到平車下面的T形鈎。


 
到了左右的側邊之後,麻繩就要繞進履帶車的車輪,呈現一個對稱的等腰三角形狀態。基本上,只要左邊跟右邊全部都綁緊,那麼車子就會跟平車黏成一體,而不會往左或往右位移或傾斜倒下去了。





這個用麻繩與車輪組成的等腰三角形結構,其實拉完了後看起來很緊,但事實上沒有真的很緊,所以就要在十點鐘與兩點鐘方向,轉成一個橫向的麻繩互相拉緊綁起來。最神奇的地方,就是這個拉緊的地方中間要有一個削得光滑的絞棒。這個絞棒要上下很方便地滑動,才能讓中間這條繩子可以轉啊轉的讓所有的這些綁好的繩子達到最緊最緊的狀態。
 


這個絞棒在轉的時候,轉了半圈後幾乎要用吃奶的力氣由上往下把它壓下去,才能再繼續轉,轉到非常緊的狀態,垂直的卡住就行了!當左邊跟右邊全部都這樣弄得很緊的時候,軍車的這一端也就綁好了,左右的車輪不會側向的傾斜,至於前後的部分,當前輪跟後輪都有用三角形的止滑木條去卡住也就不會動了。據說,有經驗的老手,必須要在12分鐘之內綁完一邊⋯⋯。
 

 

前面有說到,這樣子的綁法其實是很傷車的,因為這些麻繩綁的位置並不是這些軍車結構上原本應該受力的地方,所以車輪容易被這樣子的拉緊方法而受損。不過,目前國軍雖然改用卡哩卡哩來綁車,但是新的綁法還是傳承了這種古法,因此會不會同樣造成車輪方向上需要調校的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雖然這是過時的軍車上鐵皮技術,但確實也是鐵道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真的很高興這樣的傳統,能夠在未來的鐵道博物館繼續傳承下去!如今,綁好的車輛放在原本的鈑金工場內,如果參加園區的預約導覽就可以看到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