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再次搶救舊山線,大家一起來!

好好一條可以當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舊山線鐵道,竟然要改成這種遊樂場式的軌道腳踏車(Rail Bike),毀掉真正的文化資產,改成這鬼東西,到底苗栗縣政府在想什麼呢? 可不可以請文化部直接將整條舊山線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景觀,避免這種恐怖的文化破壞呢?

  (下圖為苗栗縣力推的舊山線鐵道自行車原型車的設計,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24/2350976 )
山線鐵路其實是縱貫鐵道 1908 年完工時最後完成的一段,因為其橫跨的重山巨溪天然艱險,讓工程的興建增添不少的困難。在海線於 1922 年通車後,山線(又稱台中線)的縱貫鐵道正統地位被取代,長途列車改行海線,原路段改開區間車,使得台中的發展頓時大受影響,地方民眾亦頗感不便。後來經過 3 年的奔走,1925 年 5 月的時刻表改點,長途旅客列車才又改駛回山線,而此後台鐵大多數旅客列車走山線,南北貨物列車走海線的型態亦維持迄今。
1935 年,新竹台中州大地震把山線震得柔腸寸斷,共花費了 3 年的時間才重建完工通車。由於山線山洞橋樑老舊,台鐵於 1987 年開始了新山線的興建工程,並於 1998 年 9 月完工,讓擁有豐富歷史遺跡的舊山線功成身退。

舊山線經歷拆除與重建的爭論超過十年,最後在2010年復駛上路,但台鐵一直認為舊山線沒有價值想要委外OT出去,而苗栗縣府在包車行駛幾次後,也興趣缺缺,於是花大錢修好的鐵路又繼續擺爛(擺放到爛),等著不確定的未來,一晃又過了好幾年。
近年來,重修好的舊山線,台中市端雖然想要復駛,但苗栗縣府卻想搞遊樂場式的軌道腳踏車(Rail Bike),還以「舊山線魅力世遺‧國際慢城」為主題,向交通部觀光局申請「跨域亮點計畫」,獲得中央三億元補助款來推動全台首創的自行車Rail bike。台鐵與苗栗縣府一方面說,如果以傳統鐵路來經營舊山線一定虧損,所以才要做成軌道腳踏車路廊。但想想,政府要投入三億元補助這個案子!為何不拿這三億元來補助台鐵跑舊山線的火車班次呢?「搞建設毀文資」就有錢,而且還有三億元之多,但讓舊山線保有鐵道最原始與傳統的特色,卻就說會虧損而沒有錢?

蘇昭旭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文化資產與遊樂場,兩者的價值天差地遠,卻因為短視近利,懸命於一念之間。 Rail-bike更是將鐵道文化資產,變成運動休閒的遊樂場,投資很高效益有限,最重要的是破壞與傷害將是不可逆的,如今連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都無可倖免,更何況其它的文化資產呢?如果這就是我們對待文化資產的方式,失去同理心,無可避免地,不久的將來,我們將面臨一場大浩劫,誠心地希望這場舊山線的浩劫,只是個恐懼,不會成真!」

好好一條可以當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舊山線鐵道,竟然要改成這種遊樂場式的軌道腳踏車(Rail Bike),毀掉真正的文化資產,改成這鬼東西,到底苗栗縣政府在想什麼呢? 可不可以請文化部直接將整條舊山線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景觀,避免這種恐怖的文化破壞呢? 

不只舊山線要被Rail-Bike毀了,竟然現在連魚藤坪斷橋都要被開墾了。昏(下圖古庭維提供)

HELP TO STOP THE RAIL-BIKE PROJECT AND SAVE THE MOUNTAIN LINE IN TAIWAN

by Chih-wen HUNG

When Japan ruled Taiwan in 1895,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main (also known as trunk) lin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e Japanese planned to undertake in order to move freight within Taiwan. Having taken about 10 years and 28,880,000 Yen, the construction was finally completed on April 20th 1908, with the opening ceremony taking place on October 24th the same year.

When Japanese government in Taiwan planned to build a Trunk Line linking north and south of the island, it was a difficult choice between a Mountain line or the Coast line through the middle of Taiwan a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several fast flowing rivers that flood easily, which made building long bridges across them a hazard and a difficult exercise. Therefore, the decision was made to build the Mountain line.

The Mountain Line was part of the Trunk Line linking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iwan when it was buil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owever,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Coast Line, the Mountain line was relegated to become a branch line, and was named as such in the mean time (also known as the Taichung Line). In 1935, a massive earthquake devastated middle Taiwan causing major damage to the Mountain line that took 3 years to re-build, reopening in 1938.

During the 1980s, due to aging track, bridges, tunnels and congestion over the single track running of the Mountain Line, as well as the inability of the current track to handle modern faster trains, plans to build a new route to the Mountain line with double tracks started in 1987 and duly opened to traffic about 10 years later in September 1998. The old Mountain line was then retired but was restored and reopened to the public as a preserved historical tourist railway in 2010 due to this particular line having many valuable historical sites and magnificent scenery. However, sadly after a few years of irregular infrequent operations, the old Mountain line was once again decommissioned and abandoned; paving the way for the recent plans of "rail bike" by Miao-Li county council. The short sighted plans by the council will destroy this valuable railway and site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turn a living breathing railway line into an amusement park.

Please join us in preserving the old Mountain Line in Taiwan, and help us share this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this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railway for short sighted short term gains. The Miao Li county council needs significant pressure from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ailway community to STOP "rail bike" project and let the trains roar through the tunnels and bridges of the old Mountain line again!


感謝陳俊穎先生協助英文修正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日曬雨淋中的台鹽鐵道最古老1938年製造火車頭

經過一天的整理與研究調查,也感謝好友名取紀之前輩的協助,目前日曬雨淋中的台鹽鐵道最古老1938年製造火車頭No. 2身世基本上已經水落石出。老實說,台鹽現在幾乎把所有火車頭都放在室內展示保存是很不錯的,但缺點是竟然把車身車號全部給抹掉,塗裝也出現錯誤,不過最弔詭的是,竟然把最古老的「創業機」擺在外面日曬雨淋,反而是比較新的車都放室內。推測原因是台鹽根本自己也沒對這些車做過任何調查研究,完全不清楚它們價值與重要性的差異。不過不管怎樣,做功德就是幫他們把歷史背景研究好,後續就看是否有人要來提報重要古物當文化資產了。
基本上,這輛日本加藤製作所(就是現在做很多怪手的那家KATO)所製造的6t內燃機車,是屬於七股鹽場的車子。根據日本方的記錄,大日本鹽業會社曾納入三輛1938年3月製造的汽油機車,製番分別是21794, 21795, 21796。這輛No. 2的車,應該是其中的一輛,因為其車身有SHINAGAWA的字樣。加藤製造的機關車,只有在1938年(含)之前製造者會寫上製造地品川SHINAGAWA,因此此車絕對是1938年或之前的製品。
而七股鹽場日本時代屬南日本鹽業,該會社是臺拓於1938年6月與大日本鹽業會社、臺灣製鹽會社合資成立的。因此這批車,很可能是由大日本鹽業納入,而成為七股的南日本鹽業開業時最初的汽油機車。
此車製造之初裝的應是K-2的汽油引擎,不過現在車身上的引擎是日本五十鈴的柴油引擎,是後來改造換裝的。這個五十鈴引擎,上面寫有日文表記いすゞ,推測可能為 DA120型柴油引擎,或與其類似的型號。
這輛車因為車身上的SHINAGAWA字樣,年代至少在1938年或之前,因此為目前臺鹽鐵道歷史上現存唯一最古早的火車頭,這樣放在外面日曬雨淋實在很可憐。這輛車其實還有個神奇的身世結局,那就是當1987年夏天,七股鹽場在拆除所有鐵道時,拆除列車就是由它牽引的,因此此車不僅是七股鹽場最初的火車,也是最後的火車,從1938-1987,五十年的歷史就這樣畫下句點。希望這輛車未來能被好好保存,最好放室內。然後,台鹽保存火車時,拜託要重視一下塗裝跟車號考證,不然亂弄實在是很可惜。(下圖取自臺灣鐵道印象,照片為古仁榮攝)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台鹽現存八輛機車頭身世調查

今天前往台南調查台鹽鐵道的機車身世,收獲不少,簡單整理如下。這輛屬於七股鹽場的No. 2是個非常珍貴的內燃機車頭。本車為日本加藤製造,車側除了寫有KATO WORKS外,還寫有SHINAGAWA。基本上,寫有SHINAGAWA的字樣的加藤君,一定是1938年(含)之前的製品,因此這輛車推估至少將近有八十年了。而七股鹽場鐵道日本時代屬南日本鹽業會社(1938年),因此,這輛車可以說是南日本鹽業七股鹽場創業時期所留下的車了。
這輛車其實是七股鹽場一直行駛到最後的火車頭。我出版的「臺灣鐵道印象」一書中有七股鹽場當年的「軌道拆除列車」,裡面行駛的就是這輛二號機。此車保持著戰後標準的七股鹽場塗裝,虎紋班是黃黑色的。
這輛車可以說是現存台鹽鐵道最古老的火車頭,也是唯一可以確認為戰前所造的車。竟然也是現存保存車中唯一一輛露天保存的,實在是「非常瞎」!

看完了這輛,轉往七股鹽場就可以看到展示中的另外六輛車頭與一輛巡道車。這幾輛車目前車上的車號都被抹掉,塗裝也未必正確,不過經過考證大概所有身世都已經可以確認。

下圖為原本七股鹽場的No. 7號。
其旁這輛也是七股鹽場的No. 10。此車的駕駛室窗戶橡皮圈作法比較新,與布袋的808號是同型車。本車的虎紋斑塗裝錯誤,應該是黃黑才對。
布袋的808號塗裝成橘色。與七股的No. 10同型。
以下是當年808號的樣子。
接著旁邊這輛是七股鹽場的No. 9。這輛車我最有印象,因為此車在布袋一直跑到最後。此車一樣塗裝錯誤,虎紋斑顏色不對。
 以下是當年現役中時我拍的這輛車。
另外這輛協三製造的車,編號815號,當年曾載著我去鹽田裡過咧!此車是協三1971年8月製造,製番08765。
 這輛巡道車目前也保存著!是1969年10月製造,原屬七股,1987.4.轉入布袋使用。
 除了以上這些車,台鹽還有兩輛1963年2月SCHOMA製造的4t小車,原屬高雄鹽場,1971.12.9.轉屬入布袋。目前這兩輛車,一輛在七股鹽山的倉庫內,一輛在臺灣鹽業博物館內。下圖是在七股鹽山倉庫內的。
 下圖是在臺灣鹽業博物館內的。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大山書店劉萬來老師翻譯鐵道書的日文原版!

終於,找到大山書店劉萬來老師翻譯鐵道書的日文原版了。看著這些小時候翻到爛的書,第一次知道原版的圖片長什麼樣子,真的是好感動!我也才能理解之前「台鐵全車輛」第一本出版時,有朋友跟我說他第一次看到本來在「臺灣鐵道傳奇」書內只出現過畫質很差黑白照,卻有「高清版」寫真時的悸動。真的很謝謝劉萬來老師當年翻譯的這一系列啟蒙書,當然還有竹島紀元寫的這入門書,真的是影響了許多人啊!
為什麼劉萬來老師翻譯的書對我們來說這麼重要呢?有時想想,在以前那個還沒有什麼鐵道迷的民國六十幾七十年代初, 台灣的書店裡哪有什麼給小朋友看的火車書呢?到專賣日本書的書店找找, 也許還有一些日文的鐵道書籍雜誌,或者是那種厚紙板印成的日本圖畫童書, 但說到給火車迷的中文火車書,就真的是付之闕如了。但是,那時候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台南大山書店印行的書。他們版的竹島紀元著劉萬來翻譯火車書——「火車‧鐵路圖鑑」與「蒸氣機關車圖鑑」,大概是唯一給喜歡火車的小孩子看的書。它對我們這一輩鐵道迷的啟蒙,有非常非常大的影響。
我曾經跟一些飛機迷軍艦迷在閒聊時,都不約而同回憶到小時候看書店翻譯日文少 年讀物的往事——原來,不只是火車迷,像是飛迷、艦船迷、怪獸迷、忍術迷……, 都是看大山書店的書長大的那時候,台灣日本間完全沒有什麼版權保護協定,所以大山書店可以一系列地把日本印給青少年看的圖鑑都翻譯成中文。當我們一夥人在 大學時代要籌組火車社團時,才發現原來大家小時候都是看劉萬來先生翻譯的書長大的呢!
這些書裡譯者劉萬來的翻譯,有時也真是超爆笑地有 趣。像是什麼「這輛車看起來好『史麥脫』」、這個「波基車廂」怎樣怎樣,還是把日 文的車輛形式編號直接翻成「基哈八十二型」、「莫哈四十型」。老實說,小時候的我們當然是看得霧煞煞,怎麼會知道「史麥脫」是說Smart,「波基」就是 轉向架bogie,基哈、莫哈其實要從日文的車輛編號規則去理解?

這些書更有意思的是,在那個戒嚴時代,即便是翻譯,譯者都要加油添醋 一些愛國的篇章,以免全書都是翻譯自日本書,會給新聞局當作 「媚日」查禁的藉口。所以,劉萬來先生的字裡行間,就添入了一些要建設復興基地的段落——明明都是在說日本的火車,也要避嫌地改成是「亞洲的火車」,甚至 連一些日本的私鐵,也被刻意變成什麼德國鄉下或法國郊外的火車。

小時候看這些書,其實也沒有什麼分辨的能力,但是就只有它是唯一中文寫 成給小孩子看的火車書,所以我們只好將就一點。長大以後,在 獲得了許多的日本鐵道資訊,才赫然瞭解書中的意思。其實,大夥兒都很感謝大山書局在那個時代提供了我們這樣的一個管道去認識火車,也很欽佩譯者劉萬來「生 動」的日式翻譯,當然原書作者竹島紀元更是功不可沒——我便曾經透過友人跟這位鐵道雜誌編集長的竹島先生表達了我們的謝意。

真的,雖然這些書的印刷品質極差,但是內容卻相當豐富,而且滿足了我們童年時缺乏火車書可以看的「飢渴」。

每當我翻著那已經給我翻了好多好多年,都快翻爛的大山書店火車書時,我總會想起那找不到一個同年齡火車迷的童年,是怎樣抱著這本書度過多少個放學的午後。有時想想,只有走過那個時代的我們,才能體會有一本火車書是多麼幸福的事吧?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台中州北斗郡豐里移民村指導所宿舍

我們師大台史所的張素玢老師的博士論文是寫日本時代臺灣的官營移民村,「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1909─1945)」,是個台史研究中很多朋友想要收藏的珍品。絕版多年的這本書,最近又重新以「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書名再版,今天在書店看到翻了一下,真是本值得收藏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在這本書裡,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東部移民村外,也特別提到了臺灣中部,也就是張老師故鄉的一些官營移民村歷史。在1930年代,舊濁水溪的溪底地,臺灣總督府規劃了豐里、鹿島、香取、八洲、利國、秋津等六個官營移民村,其中的豐里村設立於1936年,位於北斗。在她的書中,意外地看到了我曾經到過的豐里村大橋組指導所宿舍。
 在張老師書中,有這棟僅存木造建築在1995年時的樣貌,還沒有這麼殘破。
書中並且說明了豐里村的情況:
 張老師書中也有配置圖,寫著這棟建物的位置:
對於這樣的日式木造建築,老實說在保存上非常棘手。因為很多這類建築是以標準圖面興建,也就缺乏獨特之建築工藝。保存的理由通常都是歷史相關的意義,譬如這棟是日本時代中部官營移民村少數留存的指導所建物,但除此之外,很難找到更多的歷史意義。
現場狀況來看,因為木屋已經荒廢多年,要整修一定是大工程,是否值得用很大的經費與力氣來做,是否每一棟都要高規格地整修,確實是很難很難的課題。
 裡面屋頂坍塌,進去差點被砸咧~
 這棟建物果真是見證了台中州官營移民村的歷史,但是要怎麼救,要不要救,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