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鐵道文化協會成立20周年白鐵光華號紀念專列

依循過去鐵道文化協會成立後的「光華三十」,以及成立十週年時的林口線白鐵專列,這次為了慶祝鐵道文化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則是包下白鐵光華號堂堂八輛,以長編成的特急快車之姿,重現時速超過一百公里的當年勇。
為了這次的專列,光華號於2015.11.27.以4679次從台東(07:17)回送花蓮(10:46),再以5929A次由花蓮(13:50)回送七堵(16:16)。由於從花蓮出發提早約十二分鐘跑,因此抵達七堵時並沒有誤點,而且還「跑很快」!當天我帶著公視的記者朋友到暖暖拍攝,表定16:10通過,結果通過時間大概是16:03,衝很快~~~
 光華號經過一整天的奔馳,進七堵後,開始加油,替隔天的活動準備。
 之後則在暗夜裡頭安裝列車名牌。
 在七堵這列車靜靜地等著隔天的重返縱貫線舞台!
就在2015.11.28.,真正的活動專列隆重登場。5929次於早上08:42由七堵出發,回送至台北於09:11進站,09:15準時出發,一路狂飆,列車停靠桃園、台中、新烏日、成功、彰化、台南、新左營、高雄,之後續開往台東,沿途停靠潮州、加祿,於18:23抵達。

以光華號的這個飆速排點,想要開車或搭臺鐵列車來追拍簡直不可能,大概只有搭高鐵趕場才行。因為光華號難得在縱貫線如此登場,沿途吸引許多鐵道迷追拍。以下是在樹林時的狀況,表定通過是09:31,本來還擔心樹林一樣09:31發車北上的通勤電車會來個偷襲GG,還好光華號比表定還早通過......。
在這場活動中,大家應該有特別注意到一塊設計不凡的列車名板。台灣鐵道歷史上曾經開行過許許多多的活動專列,這些專車往往也為了標示其特殊性,而在列車前面掛上列車名板(headmark,臺鐵又稱「列車頭牌」)。受限於美學程度的差異,這些列車名板往往設計得圖案複雜難以一眼辨識其主題,不然就是配色奇差無比,無法與實車搭配, 徹底展現台灣普遍低落的美學水準。鐵道文化協會這次的二十周年光華號專列,特別花了超過一萬元找名家設計,訂製了這塊台灣鐵道史上有史以來最美的活動專列 名板,期許未來台灣火車的前面,能再有這樣漂亮的設計。
過去光華號的列車名板,是一個以秋海棠為底圖配上「光華號」三個字的「反攻大陸」設計,這次的專列 則第一次以台灣島為底圖用在光華號上,散放出光芒,搭配金屬材質呈現的鐵道文化協會(RCS)二十年(20th anniversary)主題。
 感謝眾多媒體的報導,讓這個活動曝光率很高。聯合晚報甚至上了頭版頭的一整頁!
 不過內容就請各位自己去品味囉~~~
 另外公視也有深入的報導。

如果,您不清楚成立二十年的鐵道文化協會是怎麼一路走來的。以下的故事可以提供您參考。

在一九九五年的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二十年前,台灣第一個沒有官方色彩、純民間的鐵路研究、保存、推廣團體「鐵道文化協會」終於誕生。這一刻,是全國火車迷、鐵路研究者及廣大關心鐵道文化資產保存者所最企盼的時候。
 
回首鐵道文化協會從寄生於交通大學鐵道研究會「地下社團」時代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真可說是有血、有淚、有苦、有樂。這群喜歡火車的傻子,就像研究糖鐵有 成的衛生所醫師許乃懿所說:「我們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憑著自己努力的鑽研,面對每天翻開報紙,不是相撞、出軌,就是裁路線、拆車站、廢車廂的台鐵 提出一些建言。」

基本上,鐵道文化協會的誕生與交大鐵道研究會時代,積極與校外鐵道愛好、研究者交流有關。一九八八年交大的鐵道社團成立,謝明勳與蘇子嘉這 些創會的核心會員,就不排斥與外界交流,因此認識了不少非交大出身的鐵路愛好者。在台大火車社也成立後,這股力量越來越大,才由籌備會積極運作,而於一九 九五年十月底正式成立。
在一九九三年暑假,籌備中的鐵道文化協會辦了高雄臨港環線之旅活動;一九九四年底提出搶救彰化扇形車庫的訴求;一九九五年則結合許多社團辦了「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的老車站保存活動,鐵道文化協會的名號也逐漸為人所知。
籌備鐵道文化協會的同好們,並不想把這個全國第一個的民間鐵道專業團體,定位在「火車迷的俱樂部」上。「玩樂」的鐵道趣味推廣,僅是這個協會一部分的工作。從名稱上來看,研究及保存鐵道文化資產,才是這個協會成立的宗旨。

他們除了要求政府、台鐵重視鐵道文化資產外,也常在各媒體發表十分專業,而且有建設性的建言給台鐵。時常發表言論的鄭銘彰說:「我們不是苛責鐵道事業單位,而是要給他們一些反省及建言。」
鐵道文化協會成立後,舉辦過各種知性、有內涵的活動,來讓大家珍借我們身邊所有的鐵道資源;也持續研究、發表鐵道文化資產的研究,不讓這些珍貴文化財,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台鐵給毀棄、解體。
或許,民眾在鐵道文化協會的活動裏,可能看不到嬉鬧的玩樂活動,或者體貼的旅客服務;但絕對會發現,他們提供的是一種有豐富知識性與開創性,能讓您了解到 台灣鐵道文化精髓的精心企劃喔。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切蛋糕般被切一半的日式住宅

每天上學從古亭站三號出口出來,就會看到一棟漂亮的日式建築,去年(2014.11.)還曾拍過它的全貌,沒想到今天經過時,發現已經被切一半了......。
 很多日式宿舍一整棟的格局,在戰後都會被切成兩個單位給不同人居住,於是就會有兩個入口,中間原本的庭院也會切成兩半。但其實,整個建築還是一體,屋頂整個是連在一起。這棟建築,不知道什麼原因,就這樣被切成一半,露出原本的內部,看了好心痛。不過,這種沒有文資身份的老房子,恐怕也是留不住的,只能感嘆。你也看過被像是切蛋糕一樣切成一半的日式木造住宅嗎?
 好漂亮的內部客廳啊,整個露在外面了~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八十年前,松山機場是這樣誕生的!

每到選舉,松山機場遷建的議題就會浮上檯面,因為這往往被當成是選舉的利多。一方面是空出的土地可以「好好利用」,航高限制可以取消,都市就可以更肆無忌憚地開發房地產,一堆人等著數鈔票。小英陣營都還沒選上總統,竟然就被姚立委給綁出這個政見要2020年廢掉松山機場。大家可以看看桃園那個什麼爛跑道,每次出國尖峰期間怎麼塞爆。重點不在航廈蓋好沒或可容納多少人,先想想跑道吧~ 連一條跑道都修不好,廢掉松山機場只是畫大餅。而且,離島交通怎麼因應?都要民眾去桃園搭嗎?很多問題,不是你臺北市說了算,不是你一個立委為了選票說了算。也該問問桃園居民吧。

這兩天媒體在報導松山機場的議題時, 松山機場是「1950年4月16日啟用」這件事又被一再提起。例如蘋果日報的「小檔案」 。松山機場真的是「1950年4月16日啟用」的嗎???
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松山機場明年就八十歲了喔!但是,媒體或民航局完全漠視從一九三六至一九五0年間的歷史。如果不是 一九五0年之前就有這座機場,實在不知道國民政府的高官(包含蔣總統),在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是怎麼從中國來台灣的!?

而且大家更不知道的是,今天政府在說桃園機場可能在2030年會蓋好「第三跑道」,但其實松山機場的「第三跑道」在日本統治時代的二戰末期就蓋好了,只不過戰後被國民黨政府給廢了!

如果你記得,2010年時,媒體一直在報導臺北的松山機場慶祝六十週年,連民航局也表示該機場雖是日本統治時代所建,但僅有「軍機」飛行,否定這座機場的民航歷史其實已經超過七十年,甚至明年(2016)將是八十週年的事實。

這確實是長久以來,教育體制下對台灣歷史漠視的結 果。因為,以民航局所指稱的歷史,充其量只是國民政府搬到台灣後,臺北航空站在1950年4月16日成立的這個時間點。真正的松山機場歷史,應該要回溯 到1936年的正式完工與開幕!

松山機場在戰前是叫做台北飛行場,是在航空時代開啟後,許多臺北民眾熱切期待中所完成 的台灣第一座民航國際機場。台北飛行場在一九三六年初大致完 工,該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早晨七時,屬於民航的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DC2型 客機「富士號」,從福岡飛行場出發,經那霸添加油料後,於下午三時七分降落台北飛行場,受到航空相關官員的迎接歡迎。

在這次的歡迎儀式之後,台北飛行場正式「開場式」在同年的三月三十日中午盛大舉行。儀式後還有由屏東飛行隊表演的空中戰 技,讓現場觀眾享受了一場豐富的空中饗宴。這個盛大的台北飛行場開幕儀式,是在該機場的大機棚內舉辦;日前飛來的 DC2富士號客機,則停在裡面當做現成最佳的展示品。這架飛機直到開場後隔日(三月 三十一日),才首度正式起飛回日本,開啟台日間的正式飛航任務。在台北飛行場於一九三六年啟用後,台日間定期航班於四月一 日起展開,台北經那霸前往福岡,或者從福岡循原路回台北的航班,在每週的二、四、六往返飛行,達成台灣、日本間可以一日抵達的空中連 結。
(ANA的圖與本文無關)
所以說,2010年時,民航局在慶祝松山機場「六十週年」的計算上,完全漠視從一九三六至一九五0年間的歷史。如果不是 一九五0年之前就有這座機場,實在不知道國民政府的高官(包含蔣總統),在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是怎麼從中國來台灣的!而且會讓更多人驚訝的是,日本時代 的臺北飛行場,其實早有「第三跑道」,只不過這個擴充跑道區域,戰後被廢棄,而留下了民生社區以南的街路紋理。這條第三跑道我寫過一篇文章探討,並寫成一篇論文「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發表。(下圖中,A區是松山機場最早完成時的區域,也是如今的機場區域,該地有V字形跑道二條。B區是二戰末期興建的「第三跑道」,戰後被廢)

在 過去的研究當中,對於「風」在城市選址上的角色,以及城市佈局中工業區與居住空間相對位置的選擇都有所探討。然而,透過盛行風與飛機場跑道的相關,繼而影 響了城市中的街道紋理,則尚未有論述提出。我的這研究嘗試從臺北的城市街道發展中,解構其透過飛行場的規劃與建設,特別是二次大戰後期在臺北市東區所興建的台北飛行場第三跑道為例,說明「盛行風向 → 飛行場跑道方位與軸線 → 防禦用圳溝範圍 → 街道方位與走向」的發展過程,如何影響都市的街道紋理。

飛 機場的設立,盛行風方向的考量至為重要,因為飛機起降必須要避免過大的側風導致翻覆,故多以盛行風向作為跑道方位,如此一來也可讓飛機起飛時獲得最大逆風 下的最大浮力,以較短的跑道起飛。因此,一地的盛行風向,往往影響了跑道方位的規劃以及機場的用地範圍。這樣的飛機場建設,常常也在都市的脈絡中劃下長遠 的改變痕跡,即使機場已經廢棄轉為他用,其受盛行風向所影響的軸線,仍將繼續刻劃著都市的街道紋理,或者農村的農地範圍。

基本上,日本時代的臺北 飛行場,在1930年代中後期的規劃與建設時,為了避免影響未來臺北市的發展,而選擇了市區最北端靠近基隆河岸的城市邊緣用地。然而,此一地點雖對從淡水 河進場的飛機無多大影響,卻對從基隆港端進出之航機,有了自然地形上視線較差的缺點。主要的原因,乃是基隆河河谷的弧度折入臺北盆地時,臺北飛行場的跑道 其實是在較北之處。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以軍事考量為優先的情況下,日本軍方會依照基隆河河谷地形的弧度,增闢一處範圍方正且跑道更長的簡易飛行 場「第三跑道」讓軍機使用。而此跑道的建造,包含其外緣的防禦用圳溝,因而讓戰後機場撤廢之際,這些溝渠加蓋而形成今日之延壽街與健康路時,依然延續著當時的軸 線;甚至1960年代後期開始規劃的棋盤狀民生社區格局,也依此方位劃設,而讓戰時的簡易飛行場跑道與臺北盆地內的東北東方位盛行風,深深刻劃在臺北的城 市街道脈絡裡。這樣的盛行風、機場跑道、城市街道佈局與紋理相關,就這樣影響了城市的街道軸線,而烙印下長久而難以改變的歷史刻痕。




如果大家想多知道松山機場的歷史,或者日本時代興建的飛機場史,以及台灣這座「不沉空母」的故事,歡迎找下面這本書來看喔。



不沈空母  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

台北地區現貨供應:

假面騎士玩具店(02-2556-3786)
~台北市南京西路163號1樓57室(賓王飯店1樓賣場)
每日:14:00到21:00

偵探書屋 Murder Ink(02-2559-7776)
~台北市南京西路262巷11號

週一 - 週六:
14:00 到 22:00
週日:
13:00 到 20:00

如果您不方便在臺北前來購買,我們也提供了全台超商取貨付款的服務,請透過露天的網購購買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26916306078
★三本免運費!!★面交地點:限 新北市中和區 中和環球 正門口。

本書定價1200元
本書的大小尺寸與花車一書相同19cm x 26cm,全彩印刷,總頁數包含序與目錄還有附錄,大約448頁。
本書簡介:
二 戰期間,將台灣視為一座不會沈沒的海上航空母艦「不沈空母」,是民眾耳熟能詳的一種政策宣傳。在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台灣捲入二戰陰霾中時,島上的飛行場 正是大日本帝國往南洋連結的重要樞紐。二戰後的台灣,兩岸對峙下,仍有不少日本時代興建的機場持續使用至今,也留下許許多多台灣航空發展百年來 的重要遺跡。本書為作者耗費超過二十年蒐集資料,並藉由實地調查後整理而成的台灣航空重要著作。書中以百年來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的發展歷史與脈絡為主軸,介紹其歷經的演變,以及殘存的各種遺構,是研究台灣航空發展及台灣軍事遺跡、戰爭遺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經典。

全書的章節呈現上,以時 間為主要切分點,在 日本統治後期較多飛行場大量增設時,才以日本海軍與陸軍兩種體系加以區分。書中內容包含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民航肇始期的島內飛行場,以 及大東亞戰爭爆發前、戰爭間與整個二戰末期所興建的台灣島內日本陸軍與海軍飛行場,最後的章節則為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場。全書除了有詳盡的文字說明 外,更以超過一千五百張的圖片,包含各時代的相關地圖、航照與現地調查照片記錄,呈現出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百年來的發展歷程。書中首度曝光許多興建於二戰時期的飛行場重要軍事設施遺跡調查成果,是台灣在戰爭遺跡的文化資產研究上,非常重要的參考著作。

本書包含一些讀者可能有興趣的主題:
1.      桃園航空城陰影下的二戰桃園飛行場遺跡
2.      虎尾飛行場的相關二戰遺跡
3.      東港飛行場尚未被破壞前的記錄
4.      林青霞出身的社團新村,原大林飛行場遺跡
5.      台灣各地現存的飛行場相關二戰時防空塔、機堡與耐爆通信所
6.      戰後興建的龍岡機場拆除前調查
7.      台灣各地現存飛行場相關的丸龜狀防空壕
8.      台灣現存的日本時代八幡製鐵所鋼骨飛機棚廠
9.      淡水水上機場的遺跡
10.  二戰時飛行場興建之際留下的滾輪遺物


關於書名的說明:
「不 沈空母」是二戰時台灣民眾廣被教育的一個說法,是台灣島內這些飛行場興建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書在終戰七十年的此時出版,特別以此來作為書名。之所以不以 「沉」字而以「沈」字來書寫,乃因「不沈空母」是日文漢字裡的用法,也是當年台灣人民接受此一稱法時的書寫方式,故選擇以此來做書名。至於本書副標題「台 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因本書內容以台灣島內的飛機場發展百年史(從日本時代講到戰後)為主,不包含澎湖或一些戰後興建的離島機場,故書名必須有此界 定。至於使用「飛行場」一詞,而非如今民眾慣用的機場或飛機場,乃因本書所介紹的大多數機場,在當年完工時,甚至至其撤廢時,都是以「飛行場」稱之。此 外,根據我國民航法第二條的名詞定義,直到如今也是以「飛行場:指用於航空器起降活動之水陸區域」來稱呼,故書名以此稱之。

關於本書內容的說明:
這本書內所寫的台灣島內飛行場發展歷史,原本只打算整理日本統治時代的飛行場,將時間點終止於二戰結束時,不過因為考量到戰後興建的機場多在離島,本島的新建機場數量相當少,故在調查寫作上並不會增加太多篇幅,因此最後仍將其納入,這是本書會以百年來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發展脈絡加以撰寫的原因。至於篇章的區分方面,為了有系統與脈絡地包容進所有百年來台灣島內出現過的飛行場/機 場,整理時大致上以時間為切分點,在較多機場大量增設時期才以日本海軍與陸軍加以區分,故章節安排的方式,以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民航肇 始期的島內飛行場,以及大東亞戰爭爆發前、戰爭間與整個二戰末期所興建的台灣島內陸軍與海軍飛行場加以分別介紹,最後的章節則為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 場。
本 書在寫作上為了讀者的易於閱讀,並未加上冗長的註解。因為以學術規格撰寫註腳的前提是,這個註解是真正有意義且對於所述史實的真相有所幫助,而非只為了表 面上看似學術著作的表象。儘管如此,本書對於重要的史料與數據等出處記載,是以在文章中明確寫明的方式點出,因此並不會因為沒有在書末附上參考文獻或者列 出成排驚人註解,而有損後續研究者要找到資料出處與來源的困擾。
除 了史料上的整理與詮釋,在這類軍事建設與遺址的研究中,現場田野調查相當重要,但因為時間距離的遙遠,一些口述歷史的正確性必須審慎對待。以台灣的現地調 查而言,似乎變成只要有二戰時期日軍的機場,就有神風特攻隊,就有零戰。殊不知二戰時日本的陸軍與海軍體系差異,也反映在飛行場相關設施的建設上,包含各 種周邊建物的規劃邏輯與設置,都有所不同。因此單憑口述來記錄,其實有相當風險。與史料的相互對照及驗證,是研究者非常重要的功課。

至 於戰爭遺跡的實地調查,也需要大量時間親自探訪才能獲致第一手資料,並且與文獻上的記錄加以比對。在本書的研究調查過程中,意外發現許多飛行場相關設施在 終戰後七十年的時間點都依然健在,可說相當不可思議。由於這些戰爭遺跡至今大多仍未獲得文化資產指定的保護,因此透過本書的介紹與初步調查,或可提供國內 對於軍事遺產的保存有更進一步的推展。不過,因為有不少日軍當年的飛行場在戰後一直維持軍事基地的身份,故調查時僅以極少數的基地開放機會作初步審視與研 究,許多非開放區則仍有眾多謎團無法解開。而因為顧慮到非常多的軍事遺址仍位處於軍事基地內,或者仍為機敏之用地,故本書在寫作與調查時,均避開這些地 帶,以免帶來困擾。然而,在國內不斷裁軍,連軍事用地也不斷釋出的情況下,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視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若未經調查就全面摧毀騰出空地,則 將是文資保存上的重要損失。
今 年正好是終戰七十年的時刻,在台灣長期以來缺乏尊重多元史觀與庶民記憶的情況下,往往僅紀念「對日抗戰」這樣的觀點,導致不少民眾竟然還有二戰時是日軍來 轟炸台灣的荒謬歷史記憶,完全忘記中華民國空軍與美軍對台的空襲。相對於此,為了與上述這樣的大中國史觀抗衡,日軍在台灣的建設,往往也容易被以訛傳訛地 過份誇大,來凸顯對日抗戰史觀的偏狹。其實,回歸歷史層面,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應該才是面對不同過去的正面態度。而對於台灣在二戰中所留下的戰爭文 化遺產,則不應該當成「日帝餘毒」地剷除,而應該好好保留來警惕戰爭的苦難與追求和平的努力。希望這本書的完成,能對台灣戰爭歷史的研究,以及軍事遺產的 保存上有所助益。
本書目錄如下:

自序 vi
卷首語 x

第一章 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  1
    台北練兵場台北()飛行場  2
    屏東飛行場屏東()飛行場  12
    鹿港著陸場鹿港飛行場 19
    台東著陸場 [馬蘭]  23
    花蓮港著陸場花蓮港()飛行場  25
    苓雅寮不時著陸場 33

第二章 台灣民航肇始期的島內飛行場  37
    台北飛行場 [松山]  38
    台中飛行場 [公館][清泉崗]  56
    台南飛行場 [永康]  66
    台東飛行場台東()飛行場  70
    宜蘭飛行場宜蘭()飛行場  76
    淡水飛行場 82

第三章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興建的台灣島內陸軍飛行場  91
    湖口陸軍演習場湖口飛行場 92
    台中飛行場 [水湳]  96
    嘉義飛行場 107
    潮州飛行場 118
    佳冬飛行場 123
    恆春飛行場 [五里亭]  131

第四章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興建的台灣島內海軍飛行場  137
    新竹飛行場 138
    台南飛行場 152
    高雄飛行場 [岡山]  167
    東港飛行場 188

第五章 大東亞戰爭期間興建的台灣島內海軍飛行場 209
    紅毛飛行場 210
    後龍飛行場 214
    新社飛行場 220
    二林飛行場 224
    虎尾飛行場 228
    大林飛行場 238
    麻豆飛行場 244
    仁德飛行場 247
    歸仁飛行場 251
    左營飛行場 [F要地應急跑道]  255
    大崗山飛行場 262

第六章 大東亞戰爭期間興建的台灣島內陸軍飛行場 265
    宜蘭()飛行場  266
    桃園飛行場 276
    彰化飛行場 292
    北斗飛行場 298
    北港飛行場 304
    塩水飛行場 310
    小港飛行場 [高雄]  315
    鳳山飛行場 324
    屏東()飛行場  329
    花蓮港()飛行場  333
    台東()飛行場  342

第七章 二戰末期興建的台灣島內飛行場  347
    樹林口飛行場 348
    八塊飛行場 [八德][懷生]  351
    龍潭飛行場 355
    台中()飛行場  358
    大肚山飛行場 363
    草屯飛行場 368
    埔里飛行場 371
    燕巢飛行場 375
    平頂山飛行場 377
    宜蘭(西)飛行場  380
    上大和()飛行場  382
    池上飛行場 385
    中止興建、廢棄與未接收之飛行場 387

第八章 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場  395
    高雄港水上機場 [復興航空]  396
    日月潭機場、梨山機場 [復興航空]  400
    陸軍龍岡機場、衛武機場 405
    空軍台東志航、花蓮佳山基地 411
    中正國際機場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415

附錄 二戰終戰時台灣島內日本海陸軍飛行場位置圖  422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台北的文資審議都是這樣被「略」掉的!?

補充:臺北市都發局趁我出國時,火速於2015.11.23.找了文資委員與「別的」洪家後人(故意略過我的意見讓我當面陳述)開會,決定要儘速拆除舊市議會,而且還是缺乏完整理解這棟建築的歷史文資意義下的蠻幹。因為文化局根本擺爛當做不知道,文資委員也不是現代建築專家,也不是歷史文化專家,因此修改的新設計圖(願景圖),說將保留原建築的精神與意像(說這樣子比原建築好看?這啥鬼理由,看看北火的案例就知道,歷史是怎樣被「好的設計」給毀的),結果在沒搞清楚這建物的空間時代意義下,想要先拆了事。說穿了,因為北市府急著要把這塊地標出去給財團接手,這樣才能有$入帳,接著才有$去做市府想要的各種「計畫」。草率拆掉舊市議會,是因為唯有趕快清空地上物,廠商才會有意願。火速召開的會議,有真的找到懂文資的專家嗎?找當年都被「略」掉的文資審議討論委員來開會,連李乾朗都沒來開會,就想「做」掉城市歷史記憶?(2015.11.25.新增) 

台北舊市議會的議題,當然也牽涉到文資審議的黑箱,以及長久以來的「略」文化。當然,臺北市已經比很多其他縣市要好得多,更多地方上的文資審議是更為草率,更為土匪。沒有文資背景與基本常識的一些主席,都可以用嫻熟的操作模式做掉許多文資個案。如果臺北市要跟這些地方縣市比爛我沒話說,但首善之都的台北天龍國,如果一直以這種態度那就真的枉費大家選了柯P。
就在今年初,有熱心的市民提送舊市議會的古蹟提報,結果北市文化局的回函是:這棟建築已經在2005年11月提送審議過,被決議不具有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價值,所以不指定不登錄。意思是說,已經依照文資法走完程序。
那麼,2005年是經過怎樣的討論,怎樣的審議程序,判定這個舊市議會沒有價值的呢!?好不容易調出當時的會議紀錄。請大家要心臟夠強才看得下去喔~~~

當時的會議是廖咸浩局長主持,提請審議後,專案小組報告是「略」,列席人員說明是「無」,委員討論是「略」,然後就是「決議」:不指定不登錄。

專案小組討論了什麼?委員討論了什麼?大概是討論「略」這個字怎麼寫,要用什麼字形或幾級的字體???一個重要建物,有沒有現勘?有沒有找真正的專家來看?一切都是「略」。 如果大家拿出文化局這十年來的會議紀錄,這不是單一個案,幾乎每個案子都是被「略」後下決議。這不是文資黑箱?那什麼才是文資黑箱?

所以對於臺北市舊市議會這案子,我才會說:

1.郝市府作的文資鑑定太過粗糙,有需要好好重新檢視一下以免拆光就什麼都沒了。
2. 建物內仍有議政歷史相關文物,需要清查後才能拆。
3. 建物本身需要先做測繪。既使要拆,也要先測繪。
4. 最好請高建築師回來指導一下那些建築構件,是可以保留作為未來所謂的城市願景館的展示用(市府官員說,以後展示廳可以用大圖輸出或做模型呈現,這也太糟糕了吧!)
5. 慎重考慮立面保存與後部高樓興建的整合。

==== 以下文長,慎入=====
台北市的舊市議會開發案,在今年十一月初第三度流標。雖然這讓市政府的開發再度因此延宕,但柯P市府卻怕夜長夢多,早已發包出去打算本月底就要拆除地上建物。畢竟,在都發局規劃者的眼中,認為這建物很醜,所以要趕快拆一拆的心態下,文化局又一副這個建物裡面外面都沒有文資價值,2005年也在郝市府主導開發下早已說過「沒有文資價值,不列古蹟也不列歷史建築」,所以一切似乎就要如此消失於台北的城市歷史記憶裡。真的如此嗎?
我對於這個案子是一直有在關注,因為這塊地在清代是屬於我家所有,是我的先祖洪騰雲的地。他為了捐建考棚而將此土地捐出來,甚至還被清廷頒了一個急公好義坊。在郝市府時代,我們洪家曾群起反對市府將這塊土地送出去給財團開發蓋旅館。到了柯P時代,則原則同意60%招商開發,40%保 留為公益使用,且部分要作為城市願景館。但是這個規劃,雖然考量進去洪家對於這塊土地歷史的尊重,但如果以為裡面放個洪家祖先的介紹就問題解決了,那就太 狹隘也太小看洪騰雲的願望了。其實,洪騰雲希望的精神,不是蓋什麼宣揚他的個人公益事蹟,或者政府政令宣導政績的城市願景館,而是要好好保留臺北的城市歷 史,這裡面也包含臺北議政與市政上重要見證的舊市議會相關建物與遺跡,甚至文物! 
台 北市的副市長說,建物拆除過程中,已經委請廠商要做記錄。似乎,這樣就做好了影像調查記錄!?其實不然。今日受邀在李慶峰市議員與顏若芳市議員辦理的會勘 中,第一次進到舊市議會內,這才大大大的開了眼界。原來,在市府官員眼中已經被警察局改造,沒什麼遺跡,沒什麼價值的舊市議會,竟然如時空凍結般,留下了 整個舊市議會大議堂,以及許多重要的建築構件。
從舊的市議會大門進入,氣派的樓梯健在!
大議堂健在!比對老照片看看~~~~
 以下老照片來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臺北市戰後最早的議會位於原臺北公會堂,即今中山堂。後於1964年 遷至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口的這棟舊市議會大樓。此建築由臺北市政府工程處設計,名建築師高而潘任職基泰工程司時做為設計顧問。依照建築專家凌宗魁的調 查研究指出:「舊臺北市議會原址採用扇形平面議場,並反映於外型量體,回應位於路口面相轉角的城市表情,放眼臺灣地方自治史,屬於極為特殊的案例。在議會 建築設計中,「民主的傳統」是最重要的表現元素。會議空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雅典城邦普尼克斯(Pnyx)的 公民大會,是由土牆環繞,類似劇場的開放式扇形空間。該處有固定席位,常務委員會每年定期於此召開大會,共同討論城邦立法等公共事務,集會場所的中心是演 講臺,演講人與在場參與群眾可互相觀看對話,咸認為是近代多數決政治的前身。此種政制模式確立了雅典做為其他城邦民主政體的示範地位,該種空間也被賦予了 開啟先河的象徵意義」。

凌宗魁指出:「近代於英國首先再度出現此種意識空間。英國是現代民主和議會制度的發源地,其觀念隨著國力發揮影響,議會空間需求也傳播至全球。若將英國議會 進 行系統分析,會發現兩種不同的設計類型:如愛爾蘭議會般使用半圓形的空間,以及西敏寺內部則使用長方形的議事桌,這兩種不同形狀的議事廳則在會議中取得了 截然不同的效果。長方形會議廳擺明對抗的架勢,從空間上區分出了左派和右派,扇形議院則更增加在場全體參與共決的功能。理想的會議進行應該聚焦於議題本 身,不需要派系對抗,所有人都朝向圓形建築的中心發言,代表注意力和情緒都集中於一點。現代民主不再是透過階級高低來解決紛爭,而是透過各個政黨與派系結 盟、對抗、辯論和協商來尋求支援和共識,座席也應以緊湊狹小的空間,不宜太過寬敞舒適,以加強民意代表注意力的集中,和為了盡早離開座位所促使的審查法案 與議事效率增加,且避免媒體無法捕捉議場的全景畫面,讓民意代表失去被社會監督的機會,造成漫不經心的出席和討論情況,這種空間的設計並非不夠人道,而是 工作性質的需求致之,1964年的臺北市議會議場,已經充分反映此種精神所轉化的空間在臺灣的落實,今日的新議會空間反而太過寬敞乃至鬆散。」

如 今,走入台北市議會舊址,依然有氣派的大廳與樓梯可以直上議堂。在彷彿時空凍結而從未曝光的扇狀建物中,沒想到整個議堂竟然保存著。更令人訝異的是,連議 員兩個一組的座位桌子,依然神秘地保留著。現場的市府官員說,這些都應該是警察局時代弄的,「不是什麼古物啦」。但是調出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歷史照片比對, 這些扇狀分列的桌子,都是當年台北市議會留下來的啊!市府想要趕快拆一拆以免夜長夢多,但卻沒有好好測繪這棟建築,甚至調查內部有什麼重要的台北市議政文 物,甚至有什麼建築構件值得保留。
看看這些旋轉樓梯,通往二樓的旁聽席。

電梯!

其實,以這棟建築在臺北市議政史上的重要性,開發時留下中山南路與忠孝西路扇狀的立面並不為過。只不過台北市府看不上這種1960年代的現代建築,想要以文青的浪漫想像去蓋新的,剷除舊的。未來,這裡可以是城市願景館,一個有願景的地方,卻沒了歷史的虛偽空間,正符合柯P西區門戶計畫一路以來缺乏文化歷史深度,想要幹掉三井歷史老倉庫,搞個偽甕城假護城河的敗筆。

聽說柯P可能在兩週內就要把台北市舊議會給用怪手拆個精光!我們當然都相信柯P的魄力,就像我們喝采於他一上任就拆除雞肋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一樣。但是,舊市議會是台北市重要的議政歷史。難道,你做的那個城市願景館,只放舊照片嗎?只放怪手拆剩的瓦礫堆嗎?都沒有立面保存的可能性?拆除前有沒有先把建築測繪過?如果都沒有,就請怪手進場拆,那柯P跟以前好幾任沒有文化的野蠻市長又有什麼不同呢?這個案子很急,市府會怎麼做,很快就可以知道了。

補記因為文長,習慣只看簡短懶人包的人搞不清楚寫這篇要幹啥。我早說過,洪家當年捐出土地,就沒有要去要回來,只是秉持祖先當年捐地做公益的態度,監督市府的文化歷史作為。所以,簡單說就是:

1.郝市府作的文資鑑定太過粗糙,有需要好好重新檢視一下以免拆光就什麼都沒了。 
2. 建物內仍有議政歷史相關文物,需要清查後才能拆。 
3. 建物本身需要先做測繪。既使要拆,也要先測繪。 
4. 最好請高建築師回來指導一下那些建築構件,是可以保留作為未來所謂的城市願景館的展示用(市府官員說,以後展示廳可以用大圖輸出或做模型呈現,這也太糟糕了吧!)
5. 慎重考慮立面保存與後部高樓興建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