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留下桃園基地內三座棚廠當航空博物館吧


在桃園的航空科學館閉館後,所有飛機也暫存到原桃園基地內存放,而整個航空城的計畫在政黨輪替後也前途未卜。原本政府想在整個航空城開發時,順便花「好幾個億」在黑貓棚廠那邊搞個嶄新的航空博物館,據說這是毛院長在當部長時的想法。但大家都知道,這種要花好幾個億的「建設」,到時候換人後要不要做誰知道呢?而且原本的桃園基地雖然跑道仍在,卻因為周邊禁建已經解禁,很多建築都蓋好了,根本不可能把跑道移設至此,所以第三跑道弄在這裡根本也是不可能。儘管如此,桃園基地內豐富的航空史跡,為何就不能現地保存,打造一個台灣的航空博物館,卻要花好幾個億去弄個可能一點也不專業,也好假的「偽博物館」呢?

我是覺得,黑貓那邊的棚廠與廠房,毫無疑問是政府不得不的情況下,才勉為其難在之前的航空城計畫裡,包進「微笑公園」計畫區內。這塊地,是可以做為一個以「偵照」為主題的小型航空博物館。但若真要以擺放一堆飛機,來個真的航空博物館,那就只能運用桃園基地內,跟聯絡道比較近的一連三棟棚廠了。其實,要規劃一座「活的」,而且可以「永續經營」的航空博物館,你必須要有把握可以持續不斷有新的展品,亦即飛機到館展示。桃園基地的這幾個棚廠有其優勢,因為如果聯絡道持續暢通,要來這裡展示的飛機都可以飛到桃園機場,然後經由聯絡道送到這裡,再搬運上其實相當方便。如果航空迷更積極一點,這座博物館還可以典藏可以動態飛行的飛機,只要由聯絡道送去桃園機場就可以飛了。這麼簡單的道理,交通部為何想不通,卻要花好幾個億去蓋一個假的航空博物館?

其實,桃園基地內外有很多重要的航空遺跡,不止是桃園地區你要發展航空時不可不重視的航空歷史遺跡,更是整個台灣重要的航空史見證。只不過文化主管單位自己不好好做研究,包出去的研究廠商對這也不熟,文資會勘時找來的專家也不找真的看得懂得,於是文資價值判斷不明,這要怎麼保存?請看 桃園那些被「看不見」的航空軍事遺產!

此外,國內一次航空史跡的浩劫其實就發生在水湳機場。我上週才發現,原來水湳有從東港海軍六十一空廠搬來的棚廠,還有少見的仙桃形棚廠,這些通通都被水湳的開發給拆光光,難道桃園也要重蹈覆轍? 請看
東港的飛機組立工場在台中水湳發現了!
仙桃形的二戰飛機棚廠

 
其實桃園這三棟在西側的棚廠型態各異,本身就是一種工業技術發展上的展陳品,軍方一定有資料,只是願不願意提供而已。不過就算沒有軍方的資料,還是可以做一些深入的判讀而得知一些基本的背景與價值判斷。

這一期的尖端科技軍事雜誌5月號/2015(第369期),社論便有一篇寫到「搶救前空軍五修大三座棚廠」,裡面也引述到之前網路上流傳的一份說法:「前桃園空軍基地西側的三座修護棚廠,有誰知道它們的來歷,目前請教黃孝慈教官,已經得知其中圓頂的棚廠是韓戰爆發後的美援建築,尖頂的棚廠則是自東港日寇水上機場拆遷而來重組,但根據Google的空照圖看來,還有另一座尖頂的棚廠,則是民國41年以後才蓋的,但它的確實來源,是拆別的機場候再重組?還是全新再蓋的?或者是軍援?」
所以,到底桃園的這三棟棚廠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價值又是如何?首先,有幾個非常確定的「事實」必需要先有:

1.      桃園基地前身的日本陸軍桃園飛行場,在終戰前完全沒有蓋過這樣的鋼骨棚廠,所以這三棟絕對不是日本時代蓋的。
2.      不是日本時代蓋的,不表示它的鋼骨材料不是日本時代留用或轉用的。
3.      以日本的科技力而言,在台灣航空起飛時的1930年代,要蓋這種大跨距無落柱的飛機棚廠已經不是難事,難的是在1941年大東亞戰爭爆發後,鋼鐵飢饉下的資材問題。
4.      在技術不是問題的情況下,1941年大東亞戰爭爆發之後,除非是開戰前已經準備好的鋼骨資材,或者已經蓋好的棚廠建物,台灣沒有一座在開打後才開始興建的飛行場,有這麼大型的飛機棚廠建設(你看虎尾啦,宜蘭啦,花蓮南啦,這些都不可能有)。
5.      要蓋大跨距的鋼骨飛機棚廠,不是說你留有幾噸的鋼骨鋼料就可以。棚廠內的結構是需要計算,而且規格尺寸不能像是拼裝廠一樣亂接,所以在技術層次上,組裝不難,難在你要去哪兒生出這麼多統一規格,讓你可以組成一座大跨距棚廠的鋼料。簡單說就是,不是隨便兩座尺寸不一且各被半毀的棚廠剩料,就可以組出一棟來的。
6.      戰後初期直到韓戰開打前,台灣還是很缺這種鋼材,而且儘管有美國的奧援,還是搞過用RC加磚牆,以木材當屋頂骨架的飛機棚廠出現,顯示鋼材是種奢侈品。
7.      因此,以桃園的棚廠來看,一號棚與三號棚比較像是戰前資材留用,而二號棚則是新造的可能性最高。

好了,那以下的說明就是一間一間來。桃園的二號棚是個半圓弧狀的棚廠,內部結構一看就知道這是很新的技術,經過精密計算後節省材料的做法。這個棚的結構工法,與新竹的二號棚一樣,不是日本時代的台灣曾經出現過的東西,所以是戰後新造的。下圖是桃園二號棚的內外樣貌。
 下面兩張圖是新竹二號棚的內外,工法一樣。
搞定桃園二號棚,剩下的難題就是,桃園的一號與三號,哪一棟是東港來的?既然有黃孝慈教官說尖頂的棚廠是「來自東港日寇水上機場拆遷而來重組」,那應該就是一號與三號的其中一棟了。好在我上週先搞定東港的棚廠的比對,大致可以知道,連體嬰狀的那一棟大間的,外加仙桃狀小間的,戰後都搬去水湳重組了,所以不可能來桃園,剩下的就只有一棟單棟的可能搬到桃園來。(下圖是在東港的圖,裡頭的1與3都去水湳了,只剩2有可能到桃園)
 
 下圖是搬到水湳的樣子。1變成a,3變成b。
 
 
那麼搬到桃園的可能是哪一間呢?先來看一下google的圖,下面的三棟由左至右分別是一號二號與三號棚。
從在東港時的照片看單,大型的連體嬰與單棟的,應該都是「二重屋根」的設計,搬去水湳時也是這樣做,但是桃園的卻都沒有啊。不過,東港的那間,是一種大跨距開口較高的設計,也就是進入的門板是收在外側,從這一點判斷,三號棚要跟東港的比較像。而且從長寬尺寸判斷,一號棚比較是長形,三號棚是約略正方形。以鋼材的用料而言,長形的太長根本不知道去哪兒生出多餘的鋼骨來用,所以原本約略是正方形的比較可能。但我必須說,目前的三號棚內部結構的做法雖然沒有二號棚新,但基本上也算是較新的做法,而且關鍵點是我找阿找的,都沒有看到什麼鋼鐵廠的文字印記,也就是說三號棚到底是不是東港來的,除了開口做法較像,整個格局比例較像,但不是二重屋根結構,也毫無一點點仙桃的樣貌,感覺跟東港的似乎不是相同的東西。但是,真的我也無法肯定就是,只能依照一些線索判斷。下面是三號棚的一些細部。
回來說一號棚,這一棟可就有趣了。一號棚的施工做法,基本上是很日本時代的,也就是在鋼骨用料上,相當紮實。而最最最關鍵的是,鋼骨材上可以看到日本的「八幡製鐵所」的標記,所以幾乎可以確定是日本時代的棚廠材料轉用來蓋的。
此外,還必須補充一點是,這座棚廠的鋼骨鋼材,是以英制的標準British Standard來製作的,尺寸都是英吋(inch),幾乎主要鋼材都是以八英吋鋼材為主,與戰後喜歡用公制(公分或mm)的不同,因此一號棚是日本時代資材轉用的證據,比三號棚要更多。
但問題是,一號棚若是日本時代的資材留用,是哪兒來的?顯然不是東港。但是從南到北我一直找一直找,還真不好找。因為新竹與台北松山的幾乎二戰時被炸爛,台南與岡山的用得好好的,形狀大小也不太一樣,比來比去,似乎就是嘉義與水湳的比較有可能。嘉義的雖也是八幡製品,但內部結構不相同,且重點是嘉義的棚廠多是屬於雙生連體嬰型態的,這種棚廠無法切成兩棟,因為兩棟間的構件與獨棟的不同,在嘉義也不可能的情況下,好像只有水湳是可能(屏東我完全沒有在基地開放去過,因此不知道,但簡單從航照推斷機會也不大)。

其實水湳在戰後曾把飛機棚廠大挪移過,主因是要把東港搬來的塞去第二排,但為了讓飛機可以拖去第二排,前排的棚廠就必須要集中讓出路來,因此水湳的棚廠有大挪移過是幾乎確定的。而另一個推測是,水湳確實有棚廠「不見了」,所以這也很可能是這棚廠跑到桃園的可能。下圖是水湳的棚廠戰後初期的樣貌(不過是「後門,所以開口不太一樣)。可以比對彩色照片的桃園一號棚。
總之,這三座棚廠的樣態不一,真的值得保存,特別是那個有著八幡製鐵所的那棟。人家日本都要把「八幡製鐵所」申請世界遺產指定了,台灣也該好好重視一下文資吧。我其實很期待桃園市的鄭市長,你就放手把這幾棟棚廠,外加塔台一起都列做古蹟,搞個「航空博物館」吧。利用這些現有的建物,外加之前桃園航科館的現成展品,真的不需要花大錢蓋新的,只要修一下就可以馬上有政績,然後大家再一步一步建構國家級的航空博物館不是很好嗎?

1 意見:

ling 2015年10月3日 晚上11:19  

您好,桃園基地內的三座棚廠確實值得深入研究,前期進入基地的調查研究有部分就是我寫的。對於基地,我真的不熟,只有家人在裡面耕種、從小聽到的飛機轟隆隆聲音,以及國小時認識的因為遷村轉學到班上的同學的連結。
我們在非常少的經費以及許多黑貓、照技隊前輩的義務幫忙之下完成那份報告書,所有未盡之處當由我們承擔,謝謝老師指正,更感謝老師不斷關注這座基地,讓越來越多人知道它、瞭解它。就像之前我跟照技隊前輩們聚會時說的,這些建物之所以能取得文資身份,最重要的是一直關注且大聲疾呼的人,高老師還有您就是其中兩位。基地內外的日遺防爆設施如果沒有您,也沒辦法受到重視。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