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空軍三重一村日軍防空陣地跡調查

位於雙北間忠孝大橋的新北市端下橋附近,有一個空軍的三重一村是近年來眷村保存的一個亮點。這個地方沒有飛機場,但卻是屬於空軍的眷村,乃因這個二戰時日軍的防空陣地在戰後由空軍防砲部隊接手,之後乃成為空軍的眷舍。因為依照航照的比對與許多口訪記錄得知,此處確實為二戰時日軍的防空砲陣地,因此日前曾前往調查,想要瞭解一下這個砲陣地的謎團。
二戰時日軍在大臺北區域布設不少的防空砲陣地,例如我們師大的校園內,當時的台北高校操場也有三個圈圈所組成的陣地,然而這類日軍遺跡在大臺北地區幾乎沒有留存,因此新北市的空軍三重一村遺跡,也就格外重要。

對於這個二戰遺留至今的日軍遺構,其實有很多傳言與傳說都不夠精確或者有些問題。例如有人說,這是「日本佔領臺灣初期所興建的砲台」。這個說法絕對不可能的原因是,十九世紀末日本剛領有臺灣時,哪來的飛機科技?既然飛機在一次世界大戰都還不能成為一個重要武力時,做個「防空砲陣地」要做什麼?

另外文化部文資局對於這處歷史建物的說明中指稱:「眷村內有日治時期大型防空洞及防衛臺北地區之高射砲或五零機槍之陣地遺址,頗具歷史價值。」這個說法也是很怪。所謂的防空洞是指空襲時供居民躲避用的建物,但明顯地現存的地下遺構是防空砲陣地的地下掩體遺跡,根本不是為了眷村居民的躲空襲而建,因此在說明上應該要釐清所謂的地下掩體遺構與防空洞差異。並不是所有日軍挖的地下掩體遺構,就一定是防空洞。

19456月美軍的航照圖與戰後歷年航照圖加以比對,可以得知這個陣地在日軍當時一共有六座圓形的基座,每個基座都有一個地下的掩體出入口。而在其南邊,似乎有一個開口較大的地下掩體出入口。推測這幾個出入口彼此間應該都是可以互通。這種連續的基座地下有掩體通道相接,是二戰時日軍的防空砲塔工事中有過的做法,臺灣其他地區的防空塔就有這樣的地下相連設計。
這六個相連的圓形基座,暫且如圖中以 1-6編號,當中的3號是現今保有最完整出入口者,至於1號出入口以及基座,則已經填起成為一個可以泡茶的台座(見下圖)。
至於3,4,5這三座併排呈現一點點弧度狀的基座,剛好可以解釋為何這一排的房子圍牆是弧狀排列而非一直線。以現狀來看最有趣的地方是,這幾個出入口都在眷村中的個別宅邸圍牆內,而不是在圍牆外的公共空間,因此這樣的空間配置也就說明了它的存在,不可能是戰後為了這整個眷村的防空避難而蓋的防空洞設施,而是先有這個地下遺構建物,戰後才蓋眷舍的。

從目前保存最好的3號出入口來看,入口的ㄇ字形紅磚構築外貌與航照的角度完全一致,其上的鋼筋水泥結構依照暴筋的分析,是戰前的施做結構無誤。至於使用的紅磚,依照現場林小昇大師的檢查,都是TR磚。不過內部的結構來看,卻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這整個陣地其實是屬於半地下式的掩體,亦即往地下開挖一半,另一半則以突出地平面的方式做成耐爆結構。因此,如今從外面的停車場狀況看,才會是一個高起的平台。在二戰末期鋼筋混凝土資材短缺的時代,很多可以用紅磚代替的部分就會以紅磚來蓋。這個地下掩體,整個側面幾乎全部都是紅磚所構築成,絕少看到鋼筋水泥的部分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這個以紅磚築起的地下掩體,中間推測是一個大空間,砲台圓形基座的下面則是相接的長形走道。所以從航照來看,一連六個的圓形基台,其下部結構卻是以方形直角方式興築,只不過上層露出部分才堆疊成圓狀。這樣的施做方式可以理解是在戰爭時,這麼砌紅磚會比較快,而且地下要連通的部分並不需要真的做成圓形。而從目前地下的紅磚堆砌狀況來看,做工其實不細,因此戰時急造的可能性很高。至於堆疊出的砲台基座,應該有用到大塊的石頭,這從現場遺留很多的石塊可以看到。

下圖是現場遺留的大石頭,以及3號基座殘留的遺跡。
 地下掩體內部的走道與紅磚壁面。
戰後這整個一連六個的砲台基座怎麼消失其實並不清楚,但可以知道整個地下掩體的頂蓋變成一大片平台地,也曾作為籃球場使用。我們在如今原本的2號出入口那裡看到兩個籃球架的滾輪遺物,證明這裡曾當做過籃球場用。
但如同上述討論的,原本的砲台基座怎麼被改成現在的平台基本上還不清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下掩體的垂直壁面結構都是紅磚,幾乎沒有鋼筋混凝土,但頂部橫向的施做法可就神奇了,除了看到的少數橫樑是平面的鋼筋混凝土樑外,大部分的頂部用的是一種我只有在三重一村看過的波浪狀水泥平版。

這大波浪狀的東西超級詭異,這麼做的原因推測是可以節省水泥材料,否則以水泥很盛的時代而言,就直接灌成實心平面即可。要做成波浪狀一定要有波浪狀的模版,施工難度較高。以現場的狀況看,這個波浪狀的結構甚至存在到紅磚牆體的上面,也就是說地下紅磚牆體跟這個波浪狀平面不可能是現地施工,不可能是做個波浪狀模版,灌好水泥後拔下模版的做法。整個看起來就是這個波浪狀水泥結構是在外面做好,拆除模版後才整個如同蓋子般「蓋上去」的。這個做法確實少見,而且我真的也不確定波浪狀的水泥頂板到底是戰後整修平台時作的,還是日軍當時留下的遺跡。
 下圖是整個結構中少數平整的鋼筋混凝土樑,並有通風口。
 下面二張圖是出入口往下的通道。
整個三重一村的範圍內,如果以19456月的航照圖來看,在入口的南邊有個以雙「[]」形狀所圍起來的方形建物,推測這應該是彈藥庫。另外在整個陣地的東北區,有一個很大的圓圈在福德南路邊,以及一個很小的圓圈在光興國小東南隅。這兩個圓形陣地跡是做什麼的實在有點難猜,有可能與雷達通訊有關(但不確定)。戰後這邊也曾經全是建物,後來闢建成公園後也以圓形來設計,但兩者間並無相關。
空軍三重一村的文資價值,除了是新北市所保存少有的眷村外,也是大台北地區在二戰後期為了防空所設置許多防空陣地中少數留存者,是研究二戰在台軍事遺構很貴重的存在。日前的調查只是很簡單地看過一遍,如果能更仔細地看幾個現存的出入口,以及地下掩體的紅磚與水泥施做手法,可能還會有一些新的發現。不過目前三重一村已經於2006828日,由當時的台北縣府(如今新北市府)以北府文資字第0950007351號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未來這個遺跡應該可以被好好保存吧。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