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三重一村日軍高射砲陣地姊妹作@伊通公園


軍事建築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那個「制式」的機能性風格。對於軍方來說,功能是最重要的考量,因此如果有相同機能的建物要在不同地方興建,最快的方式就是以模組化來擴增,或者根本就是同一個設計圖或設計理念到處蓋(除了有特殊目的的炫耀式建物)。這樣的作法,其實從日本時代在臺灣的軍事建築,一直到戰後如今都一樣。當過兵的都知道,軍方在每個時期都有喜好的一些風格,但同一個時期搞出來的建築,就大多長同一個樣貌,甚至同一個格局。像我在空軍當兵,我們空軍的那種三層樓營房,格局幾乎都長一樣就是如此。


日本時代在臺灣的軍事建築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有趣的是,你從風格上也可以歸納出不同體系的差異。之前既然講到空軍的三重一村是日本時代陸軍的高射砲陣地,那我就一直很好奇同樣類似格局的陣地是否也出現在台北其他地方過。

其實,二戰末期為了台北的防禦,這種防空用的高射砲確實曾廣泛地在臺北布署,但是很多的高射砲陣地都是屬於戰時急造的性質,空軍三重一村的高射砲陣地,還算是戰時急造下還有些講究的。經過一番比對與尋找,其實很容易從美軍在1945年的航照中發現,如今的伊通公園所在地,也曾是一個非常類似的高射砲陣地!(以下原圖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
伊通公園的那塊地,與三重一村的高射砲陣地一樣,有六個弧狀排列的高射砲圓形基座,唯一的差異是角度,三重一村的是坐南朝北,以東西向排列,但伊通公園的是坐東朝西,以南北向排列。格局上看,伊通公園的高射砲陣地是防禦由南北向飛行來轟炸臺北市的美軍飛機,主要是做側面高射砲攻擊轟炸台北上空軍機用。(下圖是空軍三重一村的高射砲陣地格局)
 伊通公園的這個高射砲陣地,從航照上看,一樣也有個疑似從正中央進入的大出入口,至於有側面掩護的彈藥庫,似乎有兩座。此外,這整個營區的格局比三重一村要大,甚至還有兩棟長形建築(可能為倉庫)。

戰後這整塊地的變遷跟三重一村有點類似,高射砲陣地的部分很早就劃歸成公園用地,但另一半的軍營部分就變成憲兵的建國新村,南側則有一個「建國幼稚園」。建國新村的眷舍使用的用地,其實遠超過這個日本時代軍營的範圍,但從早年照片來看,長形的建築(下圖以紅色箭頭指出者)一直當成眷村使用到至少1970年代都還在。至於伊通公園用地(下圖紅色陰影),曾經在1960年代經歷了一段違章佔用的時間,但最遲到1974年之前都已經被清空改建成伊通公園(下圖以黃色箭頭指出的建物如今仍在,在伊通公園旁)。


現在有一個疑問是,那伊通公園的高射砲陣地是毀於何時?依照1957的航照來看,當時就已經消失了,只剩東側的長形倉庫狀建物,以及已經大興土木興建的建國新村。(下圖為1957航照,原圖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

其實,以後如果有機會去松江路伊通街附近吃拉麵,其是可以到這個高射砲陣地跡緬懷一下的啦!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